2025年10月23日 星期四

超超超級高音的吹奏秘訣

隨著演奏技術的進步,最近擅長吹超級高音的人真是越來越多了。


好比說烏克蘭的死海老嫗(沒禮貌)、或是瘋狂打書的西班牙眼鏡女教授、或是來自希臘的漂泊怪傑(繼續沒禮貌)都是箇中佼佼者。


那麼這些超過「超級Do(C7或三點Do)」的超級高音到底是怎麼吹出來的?今天就要藉由也經常在本部落格中介紹過的日本演奏家草野裕輝上傳的新影片來一窺究竟。


原始影片連結在此:


https://youtu.be/Y_uI_-c6Amk?si=HscaQZktKq48ID6V


原始的標題為:「誰都能吹得出來的超高音?單簧管的最高音吹奏秘訣傳授受教」(超高音は誰でも出せる!?クラリネットの最高音のコツを伝授し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其實就是在專訪目前活躍於法國的日本單簧管演奏家田中源(右)關於吹奏高音的訣竅。




簡單抄一下簡介:


田中源:山口縣山口市人。2019年考取日本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我們的教育部)的『飛躍留學日本(トビタテ留学Japan)』獎學金前往法國史特拉斯堡音樂院留學,以第一獎成績取得學士學位,並且入圍過許多國際大賽。現在在法國以單簧管演奏者身分參與歌劇或管弦樂團的演出,也取得史特拉斯堡音樂學校的教職。另外他也在自己的家鄉山口縣舉辦「音樂之旅」管弦樂團,召集有志人士來參加,並且由自己擔任指揮。


影片一開始草野老大就開始幫田中源抬轎:一般單簧管的最高音大多寫到C7或D7(三點Do或Re),但您似乎可以吹到更高的音?


接著就播放了田中源在推特上播過的G大調琶音直衝三點Sol(G7)高音的影片:




https://x.com/gen_0000/status/1939791522905428166


當然,不僅是草野老大,相信所有人都很好奇這是怎麼吹出來的。他的答案非常有趣:


「其實目前在社群網站上,還沒有人吹出比我這個影片更高音的人。」


咳,這當然是他看的片不夠多 XD 本文開頭列舉的高手都有超過的例子


就連我們台灣,也有某邪教光明左使幾年在臉書打卡過---私底下我也聽過他表演很多次了。


這年頭網路上高手太多了,只能說「宣示主權」前真的要好好調查清楚啊,因為就連這影片底下的留言也有人吐槽。


不過這也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又在這部影片中重新示範了一次這個琶音的吹奏。吹完以後,自己反省:哎,好像有點(音準)太高了。他接著解釋,最上面的這顆音可能因為每天的狀況(氣候環境狀況)而有些音準上上下下的變化。


接著他繼續的解釋非常有意思:其實這個琶音音列中,最簡單的反而是最後的三點Sol高音,不管是誰都吹得出來。真正難的是前一顆低四度的三點Re。


(這是因為這顆Re幾乎是正常嘴型可以吹出來的第十一泛音最高音...當然厲害的人可以擠到降E或E)


所以他先解釋了他使用的三點Re的指法,這還滿獨門的,與我之前看過的指法不一樣。話說回來,由於這個法蓋的孔比較多,感覺是比較容易穩定吹出來的指法。




草野老大果然反應很快,立刻就用這個指法擠出了生涯首次的三點Re。他自己的感想是:嘴型感覺與送氣的方式和兩點Si或三點Do很像---這個訣竅後慢會說,請繼續看下去。


田中的說法,其練習法則是大家或許都聽過,使用同樣指法,藉著嘴型、送氣調整吹出整個泛音列的方式。換句話說,用最低的Do(C4)的指法,調整吹出其上的第三泛音Sol(G5)、第五泛音Mi(E6)、第七泛音La(A6)、第九泛音升Do(C#7),如下圖所示:




最後記住吹出這個C#的口腔位置感覺,就能吹出更高的Re。


草野說,他是用含的更深一點的方式來吹出來,田中也說的確就是這樣的感覺。更正確一點的說法,是利用下唇往橫切的方向移動(等於含得更深,或者是說下巴往前推),就會更容易出來。至於舌頭的位置,則是有點往後拉的感覺。這個往後拉,也是為了讓口腔中氣壓和流速更高,換句話說,還是舌根要拉高。


*很久以前好友神奇傑克說明過他就是用下唇橫切這個方法讓三點Do的命中率提高到百分之百。


介紹完最難的Re之後,就要回來介紹「最簡單」的Sol了。但田中笑說,這算是企業機密,原本他是不太想公開的。不過他說實話,懂的人就懂。


於是草野就試著猜測:用牙齒去抵住簧片?


田中大笑:答對了!


最最最有趣的是,至於這顆Sol的指法不重要(所以說簡單),怎麼按都可以,甚至甚麼都不按,用開放Sol的指法也行。重要的還是變嘴型用牙齒。


果然,草野就這樣吹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顆三點Sol了。瞧!他笑得多開心啊~




於是草野老大也完成了這個從最低的Sol衝到最高三點Sol的琶音了。


田中笑稱這是社群網站上第二人的紀錄。(不過,當然不是XD)


不過田中也說,義大利超級網紅(誤)大鬍子Corrado Giuffredi可以不靠使用牙齒抵住簧片這招,把吹出高音Mi或Fa當作正常技巧使用,這是他望塵莫及之處。他現場示範,怎麼擠都上不了Mi,他說他只有狀況好時才能上得去。


*順帶一提,很多年以前,N大師第一次來台灣演奏羅西尼的變奏曲時,也在最後的裝飾奏中飆上了三點Mi。他的學生中也非常多擅長超高音泛音的技巧。



然後,就是討論到心態問題了。田中的結論就是一句話:


千萬不要怕吹高音。(笑)


重要的還是維持住氣的「支撐」(用法語來說就是保持住「氣柱」=Colonne d'air),也就是持續穩定送氣,不要讓氣停止流動。


另一個重點就是不要「咬簧片」,因為咬得越緊,氣就越難送進去,音就出不來。比如說常常有人會覺得兩點Re(D6)很「塞」,就是把簧片咬死了的關係。


這個可以靠單純按著Re的指法、對著樂器內送氣,感受送氣流動,沒有「咬死」的感覺。然後再適當增加嘴唇到壓力到剛好可以吹出Re為止,照理就能聽到有漂亮音色的Re了。


此外,記住「含得更深」一點的概念,也有助於吹出高音。


通常高音變細變尖的理由,往往也是這種咬得太用力,造成不是用氣流而是想用嘴的力量做出高音的結果。當然,嘴唇完全不增加壓力也是無法吹出高音,只是要想辦法讓這個壓力控制在最小限度,並輔以氣息的支撐,就能吹出漂亮的高音才對。


既然如此強調不要「咬簧片」,那麼有甚麼方法來避免這個問題呢?


田中源的解法是:故意在吹奏時試著轉動樂器,看看是不是會變得無法發聲,或是無法轉動。咬太緊的人,可能會一開始完全轉不動,或是無法發聲。但多轉個幾次(大約三、四秒就夠了),就會發現嘴變鬆,聲音也出來了。這樣的狀況就是比較適合的嘴唇壓力。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趣?特別是最後的嘴唇放鬆法,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