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單簧管的泛音構造與高音域指法研究(17) 第七、九、十一泛音指法(完)

-第7泛音音列


這個音列較低的區域容易偏高,音準很容易飄起來。如果樂句是從前述容易偏低的第五泛音列接到第七泛音的較低區域時,就要特別小心注意。吹奏時要試著放鬆喉嚨、用比較輕柔的方式來共鳴,就可以讓音色與音準都比較穩定。


此外,第五泛音音列有利用打開左手食指當作第二泛音鍵來讓泛音往上跳的便利方式,第七泛音就沒有這麼簡便讓泛音往上跳的方法了。於是第七泛音的指法就變得異常複雜,而得讓很多手指同時打開或按下。因此在演奏第七泛音的高音時,讓手指動作圓順輕巧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另外也要細心注意不要讓複雜的指法動作而帶給嘴型不好的負擔。


其實第七泛音音域也有兩種音列,在此分別稱為第七泛音音列A與第七泛音音列B。這兩種音列的指法與音準各不相同,其中G6就分別有第七泛音音列A與第七泛音音列B的兩種指法,其音色與音準的差距正是被認為其分屬兩種泛音的根據。


以下分別討論之。


*指法仍請參照第12篇之說明


第7泛音音列A


F6(上加三線上之F)之第七泛音音列A指法:


RK+TH+●●●LS|●●●


F#6(上加三線上之F#)之第七泛音音列A指法:


RK+TH+●●○|●●●RL4


這兩種指法應該是誰都知道、平常很常使用第七泛音指法,特別是從下往上大跳時,使用這兩種指法會非常容易,而且不論音色會音準都很穩定。


F#6(上加三線上之F#)之第七泛音音列A替代指法:


RK+TH+●●○|●●○


這個指法的穩定性比上述指法稍差一點,但是根據音形的前後關係,會非常便利,因此視情況可以多多使用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A指法:


RK+TH+●○○|●●○RL4


RK+TH+●○○|●○●RL4


這兩種指法都隸屬第七泛音音列A之中,算是音色音準比較穩定的高音G指法。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A指法:


RK+TH+○○○|●○○RL4


這個指法因為和第五泛音的高音G#指法一樣簡單,所以在吹奏到G#小調(如下圖)或降A大調的琶音時會非常方便,因此請多多使用。



第7泛音音列B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B指法:


RK+TH+○●○|●●○RL4


想必有很多人是將這個指法當作是高音G的標準指法,但這個指法的G通常會偏高很多,音色也會太亮。而且通常從第五泛音的音接到這個指法的G時,很容易造成音量音色失去平衡或是容易出現爆音,所以基本上請避開這個指法而盡量改用第七泛音音列A的那兩種指法


話又說回來,高音G的指法非常多,所以要視音形的前後關係來決定使用哪一個泛音列的指法。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B替代指法:


RK+TH+○●○|●○●RL4


這個指法比前一個指法在音準上會比較準、比較穩定,也是比較可以考慮的指法之一。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B指法:


RK+TH+○●●|○●○RL4


這個指法與「不好的第五泛音降E6指法」完全相同,但卻可以靠微調的方式從第五泛音吹到第七泛音去,通常在升降記號很多的調性中、要從F#6接到G#6時,使用這個指法會非常方便。(F#也使用第七泛音的指法)。


G#6(上加四線之G#)之第七泛音音列B替代指法:


RK+TH+○●●|●●○LL3(LL3)

RK+TH+○●●|●●●LL3(LL3)


這兩種指法也是從下往上大跳時非常方便的指法。


A6(上加四線上之A)之第七泛音音列B指法:


RK+TH+○●●|○○○RL4


這是高音A的標準指法。(譯註:另有其他說法)


A6(上加四線上之A)之第七泛音音列B替代指法:


RK+TH+○●●|○○○LL3

RK+TH+○●●|○○●LL3


如果從E6要連到A6連不順的話,可以考慮這兩種替代指法。另外也有將LL3改為SK4、甚至更多側鍵(視音準需要)的替代指法。


Bb6(上加五線之Bb)之第七泛音音列B指法:


○●○|○○○


這是拿第五泛音的高音F#的第七泛音指法來使用。換句話說,是把F#指法中的左手拇指鍵與泛音鍵都放開,而能使F#再往上跳到第七泛音去。不過,原本第五泛音F#往上的第七泛音應該是還原B才對,因為太低了,就當作高音降B的指法來使用


不過因為容易吹出來,所以也經常使用之。


B6(上加五線之B)之第七泛音音列B指法:


LA+○●○|○○○


這也是拿第五泛音的高音G的第七泛音指法來使用。換句話說,是把G指法中的左手拇指鍵與泛音鍵都放開,而能使G再往上跳到第七泛音去,然後為了音準,又加上了喉音A鍵。不過,原本第五泛音G往上的第七泛音應該是C才對,因為太低了,就當作高音B的指法來使用


也因為容易吹出,所以也經常使用之。


-第9泛音音列


從下方的音要進入第九泛音時,嘴型需要花點心思抱持著一點緊張感使音容易往上跳。


此外,筆者相信多練習第七泛音與第九泛音的長音,並使得這附近音域的聲音變得穩定後,也對於第三泛音或第五泛音的音色與共鳴會有幫助。請務必嘗試看看。


Bb6(上加五線之Bb)之第九泛音指法:


RK+TH+○●●LS|●●●RL2


當高音降B容易偏低時,可以使用這個指法。(譯註:這也是譯者長年使用的指法)


B6(上加五線之B)之第九泛音指法:


RK+TH+●●○|●●○RL4


這是容易吹出、而且相當穩定的指法。但如果音準偏低的話,可以將RL4(右手小指Ab/Eb鍵)改成RL3(右手小指F#/C#)或是LL3(左手小指F#/C#)。


C7(上加五線上之C)之第九泛音指法:


RK+TH+●○○|●○○RL4


這是容易吹出、而且相當穩定的指法。但如果音準偏低的話,可以將RL4(右手小指Ab/Eb鍵)改成RL3(右手小指F#/C#)或是LL3(左手小指F#/C#)。


譯註:還可以加上喉音A鍵或降A鍵,讓這B6與C7這兩顆音容易吹出來,但此時音準可能會偏高,上去以後需要將喉音鍵放掉。


-第11泛音音列


C#7(上加五線上之C#)之第十一泛音指法:


RK+TH+●○●|●○●RL4


D7(上加六線之D)之第十一泛音指法:


RK+TH+○●●|○●○RL4


其實如果嘴型再硬擠一點的話,甚至也可以吹更高半音的Eb7。另外,根據不同的樂器型號,RL4也可以考慮改成LL1。


不考慮改變嘴型與特殊含吹嘴的方式的話,這已經是普通嘴型可以吹到的最高音域了


音準微調整之討論


高音域的指法有非常非常多的種類與變化,而本書一開始揭示的「永岡金字塔」其中記載的指法只不過其中的一部分基本而已。這些指法的變化,通常是為了多少補正音準的問題或是考慮前後音形的順暢問題,因此還是可以參照之前介紹過的指法作為基礎,來找出適合自己的指法。


高音容易偏低時,可以考慮加上任意可以將音準拉高的按鍵來補正。以下是一些音準補正的建議:


1.比起右手小指Ab/Eb鍵,通常右手小指的F#/C#或左手小指的F#/C#會更容易把音準拉高。


2.為了讓長音的音準更加穩定(拉高),可以考慮前後音形關係加上右手無名指的Bb/F鍵(香蕉鍵)、左手小指的C#/G#鍵,或是右手的降E/降B側鍵、左手無名指的降E/降B(香蕉鍵)。


後記


一開始,筆者製作的「永岡金字塔」並不是三角形的形狀,而覺得會是四邊形的形狀。不過,理論上還是應該是四邊形才對,因此讀者可以用解謎的心態,用長音來測試,找出永岡金字塔中空白部分的指法,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不同的新發現。


筆者在製作這些圖表時,是考慮過如何讓這些圖表變得簡潔易懂(譯註:很遺憾,為了網頁顯現方便,譯文又改用了比較間接的表示方式)。而簡潔的指法表就可以有很多變形。各位讀者應該可以找出比筆者推薦的指法更適合自己的變形指法。如果筆者推薦的指法在讀者身上偏高、或是偏低,就可以自行考慮變化來補正。


筆者一面接觸打算將單簧管當作一生摯友的年輕演奏者、一面持續從事演奏工作時,會發現和筆者學習單簧管之時,出現了更多樣更複雜的各種指法。而且還注意到仍有可能繼續找出誰也沒發現過的新指法。好比說,筆者找到第七泛音音列A的G#指法(RK+TH+○○○|●○○RL4)時,真的非常吃驚。當然,也覺得非常非常幸福。因為在這之前遇到降A大調或是升G小調琶音要在降E(升D)、降A(升G)之間轉來轉去都會覺得很痛苦,現在只要靠嘴型微調整與這個簡單的指法輕鬆地解決了。就有竟然真的有這樣的解法真好之感。


書中前半關於音頻的解析,要非常感謝同事田邊隆教官的幫助。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仍可以再多找出一些更深入的發現。只要目前用來分析的軟體的解析度從15~16赫茲更縮小一些的話,說不定就能再找出單簧管的音色是怎麼構成的、或者誰的音色和其他人的音色有甚麼更科學上的分析差異。


筆者以前常覺得關於單簧管的泛音文獻會欠缺統一感,或者說明有點不上不下的感覺。這次藉由詳盡整理、並且研究過各種想法後,而提出了一些如下的新說法,這讓筆者覺得非常高興。


1.解釋了單簧管的第七泛音和一般音樂書籍之不同處。

2.清楚說明了同樣音高卻隸屬不同泛音列的音其包含的泛音差異。

3.除了基音音列之外的音,並不會出現閉管樂器的特徵。

4.本來應該是垂直相關的泛音構成,經常會發生偏移的現象。(本應該是A的音,結果太低而被當成G#使用...等等)

5.第五泛音與第七泛音都有兩種類(A、B)。

6.找到不少便利好用的新指法。


未來應該還有機會找出目前還沒想到的新發現。如果再找新的發現,筆者也會持續開誠布公和讀者們交流分享。


最後還有一點想分享給讀者們的建議。


在學習單簧管時,一開始要先使用正統的指法確實將音色練好。請先使用容易做出豐富音色與良好共鳴的指法。而所謂的「替代指法」也不是為了更輕鬆演奏出困難片段時才不得不使用,而是要為了配合更優秀的演奏,而積極的使用。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