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連假,本教主照例又是成天沉迷於O片之中。不料看著看著,突然一旁跳出廣告推薦我去欣賞以下這部影片:
https://youtu.be/y-pBU4x-qCc?si=2jHEGx8BE3s3KUtS
嗯,其實我也不是很明白你家水管推薦影片的邏輯,總之推薦了我就先看看影片的標題再來判斷要不要收入「稍後觀賞」清單中,或是根本就忽略不看;畢竟現下O片正演到高潮,沒道理停下來。
結果影片的標題,對本教主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
「Marin Marais - Folies d'Espagne & Pierre Boulez - Domaines /// Arthur Stockel」
翻成中文就是
「馬蘭.馬雷:佛利亞舞曲變奏曲*與布列茲:領域///亞瑟.史托克爾」
*這首曲子的原始曲名「Folies d'Espagne」應該是翻譯成「西班牙狂想」或是「西班牙瘋」,其實是引用佛利亞舞曲(La Folia)主題加上多段伴奏的音樂,這種雙關語非常不好翻譯,因此這裡是直接了當翻譯成佛利亞舞曲變奏曲。
亞瑟.史托克爾是誰,在看到標題的瞬間不清楚是誰,但從前面兩首作品的名稱大致可以判斷出是單簧管演奏家。至於前面兩首作品,一首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剛好有改編成單簧管無伴奏曲的版本,所以我有印象;另一首現代樂大師布列茲的「領域」,則可算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無伴奏單簧管作品之一。因此,我覺得這可能是一部穿插巴洛克音樂與當代音樂的特別音樂會實況影片;類似的曲目安排在女王的「Trio di Clarone」系列音樂會中經常可以看到,這也是我會這麼猜的理由。
換句話說,這似乎是部很有趣的影片,就被我存入了「稍後觀賞」清單中。
結果下午真正打開這部影片欣賞時,才發現根本不是我想像的演奏形式---先演出巴洛克音樂、再演現代音樂,而是直接把這兩首曲子混在一起,就像是搓成爆漿撒尿牛丸一樣,成為一首曲子。換句話說,就是一面演奏佛利亞舞曲的主題與變奏、中間再插入布列茲領域的各個片段,聽起來天衣無縫、一氣呵成,就像是原本就是寫成這樣。
我想這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演出方式,只能說是天才的發想!!!!
影片之中,可以看到舞台上放置了很多譜架,應該是為了擺放穿插《佛利亞舞曲》與《領域》的各個片段之用。《領域》的各個片段是可以依照隨機順序來演奏的,不知道演奏家混成「爆漿撒尿牛丸」時,是不是也是隨機安排的???
在競爭異常激烈、觀眾卻逐漸減少流失的古典樂壇,如何吸引愛好音樂人士重新走入音樂廳,是當代音樂家最重要的課題。每位對自己事業有雄心壯志的演奏家對此課題莫不絞盡腦汁,並且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方。而這位「亞瑟.史托克爾」提出的答案,則是把兩首曲子變為一首曲子,絕對是一條新鮮有趣的路線。
那麼,Arthur Stockel到底是誰?根據其官網的介紹,他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音樂院(摩拉蓋斯門下),是現任盧森堡愛樂的單簧管首席(而且是21歲就考上了),也是甘特國際單簧管大賽2022年的首獎。從影片中甜美的音色與紮實的技巧,證明了上述經歷絕非僥倖,毫無疑問的是第一流的音樂家。
對了,影片中使用的樂器是自助餐牌的「傳奇」可樂豆木版喔。
至於Arthur Stockel會想要如此演奏的原因,以及這兩首樂曲的背景,他是寫在了影片的敘述欄中,這裡經過簡單翻譯後一併貼過來,供各位樂迷參考,說不定可以激發出更有趣的點子呢。
===
馬雷的《佛利亞舞曲變奏曲》與布列茲的《領域(Domaines)》以交替的方式演出——在巴洛克變奏與當代片段之間穿插往返。這種刻意的交錯呈現出一種跨越三個世紀的結構聯繫:模組(modules)、獨立音樂單元(cells)的概念,以及在既定形式框架中發揮創造力的理念——無論是《佛利亞》主題的和聲限制,或是布列茲開放式樂譜的自由性。兩個看似對立的世界,卻同樣追求聲音探索、表現自由與重複中的創新。對單簧管而言,可以利用其完整音色與音域來表現出從巴洛克裝飾性靈巧到當代音樂語言中敏銳抽象之間的互相照映。
馬蘭.馬雷(Marin Marais,1656~1728)是路易十四宮廷中的古中提琴(viola da gamba)大師,亦是盧利(Lully)的學生,他體現了法國巴洛克音樂的優雅與豐富表現力。他的音樂細膩而具戲劇性,探究裝飾音與演奏動作的微妙差異。《佛利亞舞曲變奏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伊比利亞起源的固定低音主題「佛利亞」為基礎創作出一系列變奏,這一主題曾啟發了從十七到十九世紀的眾多歐洲作曲家去創造類似的作品。馬雷在嚴謹的重複和聲架構中展現高度的創造自由,於每個變奏中變化音色、情感與質感,在炫技與表現力之間展開不間斷的對話。
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1925~2016)是二十世紀音樂現代性的代表人物,他徹底重新定義了作曲、形式與演奏之間的關係。《領域》創作於1961年(1968年修訂),是他為單簧管(後來也加入樂團或室內用的版本)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全曲由六個片段式的「書冊」(Book)所構成,演奏者可自由決定其演奏順序。布列茲在這些片段中將聲音探索推至極限:複音(multiphonics)、靜默(silences)、呼吸、音色變化……每一個細節都成為創造的素材。作品體現了碎片化、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美學,將「詮釋動作(interpretative gesture)」置於核心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