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自助餐甲片官網
摩拉蓋斯談樸朗克單簧管奏鳴曲
[作曲背景]
採訪/整理:鶴山圓(鶴山まどか,為摩拉蓋斯=Pascal Moragues在巴黎高等音樂院時的學生)
這首奏鳴曲是在作曲家晚年的1962年所寫作完成的。雖說如此,也很難認定這是作曲家想要藉此作品表現出有如遺書一樣的內心世界。畢竟他應該也不覺得自己寫完這首曲子後沒多久就會過世吧?因此,我們很難完全去推究出作曲家在寫作時的意圖與心境。
然而,可以說的是作曲家自身的確是對此作品抱持著特別的創作意識。作曲的背景是來自於樸朗克一生最親近友好的作曲家奧乃格(Arthur Honegger)之去世。「為了紀念奧乃格」而寫成的本曲中隨處可見死亡之陰影,並一直伴隨著悲痛哀傷的感覺。可見奧乃格之去世帶給樸朗克多大的悲傷打擊。而這首奏鳴曲,就反映出了這種深沉的悲嘆。
[演奏時之重點]
樸朗克的音樂中,應該可以看到滑稽趣味的元素。他非常喜歡表現出讓聽眾感受到喜悅與歡樂的內容,這樣的要素也經常包含在他的作品之中。
不過在這首單簧管奏鳴曲中,卻充滿著許多的「矛盾」。並不是只有開朗歡樂的部分,而存在著帶有更深沉、悲傷的濃厚情感。甚至可以說其悲傷中還混雜著憤怒的感覺。
好比說第一樂章的速度記號中,特別在義大利文中具有「開朗快樂」含意的「Allgero」之後加上了「tristamente(悲傷)」這個詞來形容。這可說有點特異之處。所以在演奏這首曲子之前,必須先掌握住這個速度指定中隱含的重大感情構造。
這首作品的運舌斷句(Articulation)標記方式也能讓人感受到非常優雅。可以說是一種「法國式的典雅」,也可以說點綴在樂曲各處的洗鍊表現。這樣的優雅處理,特別是在第一樂章中隨處可見。這樣的「精巧細緻」,在憤怒要素稍微和緩的部分中會明顯表現出來,也讓樂曲增添深度。
樸朗克替好幾種管樂器寫了奏鳴曲,其中單簧管應該是他特別喜歡的樂器。與其他木管樂器所寫的奏鳴曲相比,其單簧管奏鳴曲也更加戲劇性、所以明確的重音或最強奏(ff)等等這種比較強烈的指示也更加引人注目。
樸朗克在這首作品正式首演前就去世了(*)。而我自己是在樸朗克去世後才出身,只能從樂譜或是認識樸朗克的人的談話中獲得的資訊來敘述我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自然不必照單全收到各位讀者的演奏中。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可以說是想找出讓這樂曲更有「滋味」之演奏方式的我,來介紹各位演出時可以添加的「調味料」。
*參照:樸朗克單簧管奏鳴曲的八卦
[第一樂章]
這首樂曲的第一樂章特別能看到抒情的樂段和偏節奏性的樂段明顯區分的對比。
作曲家的悲痛是從一開頭就強烈表現出來。這種強烈的悲傷甚至產生出了憤怒。就像加上重音的最強奏後會有弱奏(piano)回應一樣,音樂中有作曲家內心的糾葛。這種糾葛就像是想和自己的憤怒戰鬥一樣。因此這個序奏中就是在表現這種反覆和怒氣對抗,終於才讓心情漸漸穩定下來的過程。
一開頭的動機,其實是作曲家所寫的長笛奏鳴曲開頭主題的反向型(參照譜例1),只是在長笛奏鳴曲中這個主題是美麗平穩,在單簧管奏鳴曲中卻變成了強力的性格。
譜例1
演奏時,很多人往往會過於在意重音,結果反而讓接續的樂音失去活力。因此必須要小心讓每一個音都能像極強奏(ff)那樣響亮地發出。
運舌斷句上必須要注意的是第一、二小節是標記為吹短(Staccato)的八分音符,到了第三小節卻變成了要吹滿(tenuto)。如譜例2:
像這種細部的運舌斷句的差異,在演奏時必須確實區分出來。
從①開始的樂句,從音量上來看,是從p(弱奏)開始發展到mf(中強)。音域也漸漸拉高,整個線條會到第17小節到達頂點。換句話說,這一整段必須演奏成很長的crescendo(漸強)的樣子。如譜例3所示:
我也經常聽到配合樂音上下進行時、每遇到二分音符就會放鬆的演奏。雖說這樣每一小段作出漸強漸弱有如小波浪一樣的詮釋不能說是壞,但我自己會用保持緊張感的方式做出更長的樂句詮釋。
在各動機之間,作曲家都寫上了八分休止符,在樂句的收尾也都有加上逗號(=換氣符號),詮釋上必須注意作曲家這些清楚的標示。
根據在巴黎高等音樂院中擔任單簧管科鋼琴伴奏助手的尼可拉.杜森努所言,他的教授告訴他說:「樸朗克最討厭rubato(彈性速度或忽快忽慢)的詮釋方式」。
參照這樣的說法,呼吸時不可打斷音樂的流暢性,也就是要特別注意每一次換氣時速度不要變慢。
其實在史特拉汶斯基所寫的「三首小品」中,也使用了很多換氣符號(,),而我也曾針對這一點詢問過指揮家布列茲先生的看法。在腦中熟記許許多多史特拉汶斯基樂譜的布列茲大師說:「這不過就是自然的呼吸而已」。我想樸朗克的單簧管奏鳴曲中標註的這些「逗號」,也應該是同樣的意義才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