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摩拉蓋斯之樸朗克單簧管奏鳴曲細解(04) 夾帶卓別林的第三樂章(完)


[第三樂章]


這是非常樸朗克風格、輕快而充滿內心躍動感的樂章。此外,也有諷刺、開玩笑的感覺。千萬不要害怕將這些感情表現出來。


這一樂章的速度指示雖然是四分音符=144,但對於要表現出上述性格的音樂來說稍嫌偏慢,反而暮氣沉沉了。我自己灌錄過這首奏鳴曲兩次,第一次錄音時是忠實依照樂譜設定144的速度,結果變成了自己也覺得不太滿意。因此我覺得這個樂章實際上最好是演到166~170左右比較好

 

第3、4小節雖然是偏難的片段,但真正重要的還是做出朝向下一拍重音的方向性。當然還是得要把這些音吹平均清楚,但不需要考慮過頭。如果太拘泥於動機中的每一個音符細節,反而失去原本應有的速度感。如譜例31所示:

 


 

第五、六小節是音域的對比。其中因為第6小節追加最強奏(ff)的指示,所以就不需要注意音色的美妙,反而要吹得野蠻一點。至於第五小節的升Fa(Fa#6),建議使用譜例32(或第一樂章使用過)的指法。

  

至於第7小節,我喜歡加上一點點的漸弱。這樣的話,就能和之後①開始的樂句有明確的對比。而第8小節的樂句是以第一拍的鋼琴低音開始,重新給予音樂能量。如譜例32所示:

 



如前所述,第三樂章也如第12小節一樣處處標記有逗號(換氣記號),請自然的呼吸換氣即可。不用故意想要不切斷音樂、而是明確舒服的換氣即可。音樂和呼吸就像在彈簧床上彈跳一樣,就算踩得再深,也不會停止下來。


②的動機和第一樂章的⑤一樣,第三拍不用加上重音。特別是第14小節的音量是弱奏(p),需要小心。如譜例33所示:

 


 

第15小節這樣的音形特別容易趕拍子,請務必維持住速度。這裡音量僅是中強(mf)、而且還標記了要「輕巧(léger)」。不過接下來的第16小節就是強奏(f)了,這又回到了偏暴力的性格。到這裡我常常覺得這個第三樂章已經沒有嚴肅死板的部分了。如譜例34所示:

 



③起的樂句簡直就像是從卓別林(Charles Chaplin)的作品(應該是卓別林的默劇名作《摩登時代》中的配樂Titina)抄過來一樣的神似。


其實樸朗克也熟知各式各樣的音樂,所以可以認為這是他刻意在這首曲子中加入卓別林的要素。


第22、23小節是要意識到橫向進行的歌唱式旋律,至於第24小節又回到了斷奏(Staccato)的卓別林風格主題。第25小節是在八分音符上加了連接線的野蠻動機。這裡不用管有沒有甚麼隱藏的謎團,只要能照著樂譜所寫的內容演奏出來,自然就能做出音樂上的對比。如譜例35所示:

 


 

第38小節的裝飾音要很快地吹在拍點上,參照譜例36: 

 



如前所述,討厭rubato(彈性速度)的樸朗克,在第42小節標註了全曲唯一的「稍微退一點(cédez un peu)」的指示,如譜例37所示:

 



⑥起的旋律又是非常像是聲樂的句子,因此不要吹得太用力。第50小節要以不要被蓋掉的音量和鋼琴一起漸強(crescendo),如譜例38所示:



 

進入⑧之前,必須要準備充分大口呼吸。發聲不要像撞擊一樣太重,而是要在延續前面流動的樂句中深深呼吸。如譜例39所示:

 


 

接著雖然音域漸漸往下,但漸弱是在第67小節後半才開始,在這之前必須維持住音量演奏下去。如譜例40所示:

 



 ⑨之後的第70小節,音量僅是中強(mf),要到了72小節才突然變成強奏(f)。這裡也要明顯做出對比差異,如譜例41所示:

 


 

⑩也跟一開頭一樣,要做出音樂性格的變化。第92小節的降Re很容易偏高,請特別小心。如譜例42所示:

 


 

至於第107、108小節的句子在一開頭是標註圓滑線,到了這裡卻變成斷奏了。由於這首作品在首演前樸朗克就過世了,因此也無法再得到甚麼標準答案。這裡可以依照使用的樂譜版本來演奏。我自己是吹成斷奏的形式,如譜例43:

 



第119、120小節的斷奏八分音符,就像許多演奏家所詮釋的一樣,可以如譜例44所提示的形式改變音量:

 



 ⑭起要和鋼琴一起停住休息,然後發聲(attack)也要互相對準,一起開始,如譜例45所示:

 



最後一小節的16分音符,可以參照譜例46的指法來吹奏。

 


 

就樂曲整體來看,和鋼琴合奏時首先需要注意的還是音準。至於前述一些比較難對齊的地方,也要特別小心。

 

至於演奏時相對鋼琴的站立位置,我個人比較喜歡跟聲樂家一樣,站在鋼琴弧線內凹處的前面(如下圖的〇位置)。

 



這樣可以明顯感受到鋼琴的音量,也容易和鋼琴家、聽眾互相溝通。


也有人和小提琴家一樣,站在鋼琴家的背後方向上,我個人是無法站在這個位置上吹得好。


在演奏類似樸朗克奏鳴曲這樣的作品時,重要的是要大膽地表達,試圖把音樂中存在的一切都展現出來。所以在野性的段落裡可以顯得粗魯,在溫柔的段落裡則要帶有細膩,而在激烈的段落裡則要注入憤怒。


由於我們演奏者肩負著傳達出作曲家在音樂中所注入情感的使命,所以必須透過樂譜來努力理解作曲家的意圖,把所有內涵都挖掘出來,再加以表現並傳遞出去。有時為了讓觀眾容易理解,我們可能必須誇張一點。就算自己覺得「剛剛好」,也得用近乎誇大的表達方式來呈現,不然即使演奏得再美麗,也無法將感情真正傳達給觀眾。


這並非日本演奏家特有的問題,但在日本文化中,情感往往不會被強烈表露出來。常常看到該笑的時候也是用「呵呵呵」這種隱晦的笑法。像義大利人那樣開朗地「哈哈哈!」大笑的日本人應該很少吧?雖說日本人重視禮儀端正的態度確實非常了不起,但在舞台上,請鼓起勇氣去盡情表達吧。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