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03)

結果,1957年對我來說,參加了三項比賽都有得名,可以說是非常滿足的一年。在幕尼黑大賽的最終輪決賽,我在羅伯特‧黑格(Robert Heger)先生的指揮下,演奏了韋伯的第一號協奏曲(Carl Maria von WeberKonzert fu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Nr.1 f-moll, Op.73(J114))。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黑格先生指揮這首曲子時,詮釋上選擇了非常慢的速度。我覺得這速度實在太慢,所以就自己加速了起來。結果,黑格先生就把手放在我的肩上,用父親般的口氣跟我說:「小子,你吹的太快了,是不是該稍微吹慢一點呢?」。(譯者按:在幕尼黑大賽50週年的紀念冊附贈CD中,可以聽到這個演出。另外,當時的詮釋上,似乎都是用很慢的速度來演奏韋伯的豎笛協奏曲,在譯者手上另外一個德勒斯登管弦樂團的早期版本中,也是用非常慢的速度來演奏)。
 
ARD_Munchen_CD1 
 
筆者收藏的幕尼黑大賽50週年紀念CD2002年於東京購入),封面左上角是著名的雙簧管演奏家霍利格(Heinz Holliger),旁邊是小號家安德列(Maurice Andre)。此套紀念CD中當然也有萊斯特大師1957年參加比賽的錄音
 
ARD_Munchen_CD2 
 
同上,CD內頁的曲目表。第一首就是本文中提到的韋伯第一號豎笛協奏曲錄音(第三樂章)
 
我在這次幕尼黑大賽中,還演奏了許多不同風格的曲子。首先是布拉姆斯的第二號豎笛奏鳴曲(Johannes BrahmsSonate fur Klarinette und Klavier Es-Dur, Op.120 Nr.2),然後是前述的韋伯的第一號豎笛協奏曲、莫札特的豎笛協奏曲(Wolfgang Amadeus Mozart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A Major, K.622)、還有卡爾‧尼爾森的豎笛協奏曲(Carl Nielsen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57)等。尼爾森是丹麥的偉大作曲家,他的豎笛協奏曲對於有志成為豎笛家的人來說,是難度非常高的曲子。當然,到了今天,有其他的作曲家寫出比這首曲子更難的曲子出來。例如強‧伏朗賽的豎笛協奏曲(Jean FrancaixClarinet Concerto)就是。
 
這次的幕尼黑大賽是在九月結束,而我也拿著第二名獎牌作戰利品,幸福快樂的回到了柏林。不過,回到柏林沒多久就收到了當時比賽的評審委員長漢斯‧米勒‧庫來伊(Hans-Muller Kray,著名指揮家)先生的演出邀請。他是司徒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所以想邀請幕尼黑大賽得獎者來司徒加特開音樂會。然後我就在司徒加特的宮殿城堡(這是建在廣大公園中的美麗古堡)再度演奏了一次韋伯的第一號豎笛協奏曲。這場音樂會為了能在廣播節目中播放而有錄音,所以後來我在廣播中也聽過很多次。但是當時錄音的母帶是否有保留下來,我就不知道了。
 
在這一年中,父親又送了我一組豎笛。(譯者注:通常豎笛家都會各有一把降B調與A調的豎笛,以配合樂曲音色或者調性的需求;故稱為一組)當然,其意義上並不在於是不是新的。這組豎笛我現在也還留著,是用一種叫黃檀木(Cocobolo)之很輕的木材作成的,聲音很美很柔和,到我去柏林愛樂後也還愛用了好長一段時間。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同樣聲音很美好的舊吹嘴,這個吹嘴我也很喜歡,也是用黃檀木作成的。這組吹嘴與豎笛是我許多年來非常棒的組合配備。當然木頭製的吹嘴,在保養上是非常危險的。(譯註:一般的吹嘴多是硬橡膠作成的,也有水晶的,偶而有金屬的,木頭反而非常罕見)因為木材製造的吹嘴,很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過,這樣的配備組合可以發出非常接近我心目中理想的聲音,所以吸引了我好長一段時間。(譯註:這一對樂器是德國老牌樂器公司Uebel所生產的)
 
接下來,終於到了要迎接身為柏林輕歌劇管弦樂團首席豎笛重大考驗的時刻了。錄取後的一年間是所謂的試用期,到了試用期滿,就要由所有的團員進行投票決定是否合格,如果投票合格的話才能正式錄用。
 
結果投票結果是順利通過考驗,我就成為了正式團員。但1957年間,父親生了一場大病。當時父親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第二豎笛兼低音豎笛手。當父親生病後,我除了柏林輕歌劇管弦樂團的工作外,也要代替父親來負責一部分的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演奏工作。當時父親身體最糟的時候,甚至完全無法參加管弦樂團的演出。令人感激的是,柏林輕歌劇管弦樂團除了一般的演出外,是個有充分時間可以參加比賽或室內樂演出的樂團。所以到父親身體恢復健康為止,我可以幫忙他演出一部分的音樂會。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