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前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Rodenhauser專訪(02)

[指揮的工作是甚麼?]


採訪:從讓樂團團員自動自發地重視重奏(Ensemble)這一點來看,卡拉揚對於下一世代的指揮與樂團演奏之影響,恐怕是難以計量啊。


R:真的如您所言。就我而言,也曾在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中、在伯恩斯坦的指揮棒下演出過---能在這兩位大師底下都演出過的人,其實並不是太多吧?其實我覺得卡拉揚與伯恩斯坦兩人有相當相似的地方。關於這一點,我自己也曾跟伯恩斯坦本人聊過一次,但他自己卻是認為他和卡拉揚很不一樣就是了(笑)。


他們兩位大師其實都很重視團員們自己去「做音樂」的瞬間,就這一點而言,恐怕是和福特萬格勒、甚至是傑利畢達克等兩位大師是完全相反的。畢竟他們的態度就是「照我說的去演奏」、「要照彩排一樣的方式來演出」。相反地,卡拉揚和伯因斯坦是自己比較收斂一些,放給團員自由演奏的部分比較多。當然他們還是有他們自己的規範,但對我來說還是卡拉揚或伯恩斯坦演起來比較開心。


就某種角度來看,說不定卡拉揚或伯恩斯坦是比較擅長於激發團員們的演奏靈感---「來吧,放馬過來,試著這樣演給我看、試著這樣吹給我聽」吧。他們不會亂比一些太細的東西。因為只要管弦樂團能變成類似室內樂的合奏方式,就不需要比這些東西了。反而他們會注重在一首曲子之中幾處非得要自己拉著樂團一起走的瞬間,然後給予樂團精彩的指引與支撐。其實像小克萊巴(Carlos Kleiber)也是這種類型的指揮。


通常卡拉揚到了樂團齊奏的地方,就會說「請注意,現在會發生甚麼事情」,然後要大家互相跟隨著音樂一起前進。他並不會像一般說的「請注意看本大爺的(指揮棒)拍點」喔(笑)。就算到了困難的速度轉換段落、大家走不順時,他也只是說「仔細注意聽。我們再來一次」。他絕對不會抱怨樂團、也不會開始特訓。至少我在柏林愛樂的時候,他都是這樣做的。就結果而言他的做法,可以引導出管樂聲部每一位演奏家的獨特個性。我想這也是這一時期的柏林愛樂團員,後來也很多出現在著名獨奏家的名單上的原因吧。


[不管多大的漸強都能做到的彈性]


採訪:以前,曾經有接觸到跟著柏林愛樂一起來到日本演出的羅甸豪瑟先生之日本演奏家、說過這樣的話:「我在大音樂廳的觀眾席欣賞他的演奏時,正在感嘆為什麼他的音色可以如此包容柔和,結果在之後的大師班中,坐在比較近的位置中聽,意外發現他的音色非常細緻。然後就很驚訝為什麼他可以在那麼大的音樂廳中可以把聲音傳的那麼遠?」


R:這當然是有意識的控制造成的。想要讓自己的聲音穿出樂團傳遞到觀眾席上,的確需要仔細的思考。我自己對單簧管的理想意象之一,就是好比說在漸強的過程中,要一面給予聽眾「不管多大的漸強我都能做到」的印象,並且同時能維持音色的圓潤。就我自己而言,也許是因為一直有可以在大音樂廳演出的經驗,就能自然形成控制出這樣意念的能力。這是一種從非常非常小聲的最弱音(pp)、一直到非常大聲的最強奏(ff),都能靈活有彈性吹出來的能力。


採訪:那身在自己的主場,好比說柏林的柏林愛樂廳、與身在音響條件不同的國外音樂廳中,你會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吹法來適應不同的環境嗎?


R:只要是職業演奏家,不管是誰,多少都會做這樣的調整。只不過,這可能是無意識地去配合環境空間的不同條件吧。遇到音樂廳音效比較不好的狀況時,在事前就會先判斷出這裡可能只發揮的出90%左右的能力。不管怎樣,你是不可能從音樂廳逃出去的(笑)。


哎,反正最低限度可以靠變換簧片來調整。假設去到濕度很低的乾燥音樂廳時,就會刻意選擇發聲會非常清楚的簧片,使得就算是弱奏之中,也能發出清澈透明的音色。這是因為如果在弱奏時充滿雜音,不管去到哪裡都會讓這種樂器的魅力消失。


[德式單簧管系統非常優秀!]


採訪:我覺得在單簧管的世界中,也開始出現音色或風格越來越互相靠近、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趨勢。您使用的正是德式單簧管,您怎麼看待這個國際化的現象呢?


R:其實在以前,就算同樣都是在德國,也會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出現風格差異很大的情形...。好比說德勒斯登一帶,是比較明亮的音色;而萊比錫的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一帶,則是對照式的又暗又重。不過在三、四十年間,有了很大的變化。大家的特色都混合在一起了。


我常常會想起來,當我在1968年還在吹青少年管弦樂團的時候,曾經和法國的阿希農先生(Michel Arrignon)坐在一起吹團。當時,他可是用非常「法國式」的音色與風格演奏的。現在恐怕是很難想像了吧。最近不管是誰,都是用很類似的方式在吹奏的,就某些角度來看,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這且不論。我自己倒是有自己對單簧管音色的理想意念存在。我覺得管樂器千萬不能吹出尖銳、單薄的聲音。必須是柔美圓潤、很能靈活變化的音色,特別是管弦樂團中的單簧管演奏更是要求如此。通常也跟音域特性有關,單簧管常常會和其他的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擔任融合音色的任務對吧?如果單簧管的音色太單薄、太明亮,就無法達成融合整合的效果。


以下我要說的觀點可能會被視成異端也說不定,就是我個人反而覺得就樂器系統而言,德式(埃勒式)比較優秀、才能演出比較好的音樂,不過我是偷偷這樣想啦(笑)。當然這帶有每個人的喜好問題,也有對於要選擇甚麼樣理想音色目標的問題。就算去上課的時候,也常常會聽到吹奏其他系統的人展示出非常精彩演奏的情形。不過啊,在管絃樂團中,同一聲部最好是吹同樣的系統、音階與音準的傾向才會一致、有問題的地方也會一致,比較容易配合。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