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前柏林愛樂單簧管首席Rodenhauser專訪(01)

譯自:Pipers雜誌1992年10月號Vol.134


歷任德國各名門樂團單簧管首席、新傳統的單簧管指標人物


伍爾夫.羅甸豪瑟(Ulf Rodenhauser)專訪


~我在巔峰期的卡拉揚音樂中學到了很多


[卡拉揚的懇切彩排]


採訪:想請教您在柏林愛樂時代是怎麼樣的過程?


羅甸豪瑟(以下簡稱R):我是在1972年參加柏林愛樂的甄試,然後以首席單簧管的身分加入,然後到我1981年離開為止,實際上待了總共十年。1982年斯圖加特音樂大學邀請我去擔任教授,我在那裏教了1~2年左右,又有機會回到柏林,剛好那時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又來邀請我加入,結果我大約兼任了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與司徒加特教授大約四年的時間吧。


採訪:加入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時是庫貝利克(Rafael Kubelik)擔任常任指揮的時候嗎?


R:不,很遺憾,我是在庫貝利克退休之後才加入,當時是由柯林.戴維斯暫代指揮。


採訪:您參加過柏林愛樂與巴伐利亞廣播兩大德國代表性樂團,有感覺這兩大樂團在音樂要求與音樂風格上有怎樣不同的差異嗎?


R:其實我在學生時代,曾擔任過一次巴伐利亞廣播的協演人員(槍手),那時我才19歲吧?當時是和我的老師格爾特.史塔爾克(Gerd Starke)先生一起演奏,現在想來當時在音樂會中得到的收穫,到現在都還是影響很大。不論是音質、演奏風格等等,都留下非常強烈的印象。


不過自己在成為現在風格的過程中,還是不能不提到在柏林愛樂的演出經驗。當時我從其他的聲部首席,如詹姆士.高威(長笛)、寇赫(Lothar Koch)身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此外,對音色或音樂的意念形成上,在加入時不過是個22歲小鬼的我身上,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當然還是卡拉揚。我想1970年代,正好是卡拉揚先生的巔峰期吧。


在我剛加入柏林愛樂之時,剛好遇上了柏林愛樂的美國巡迴之行,整趟行程共要演出十二套完全不一樣的曲目組合。記得主要是貝多芬、布拉姆斯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還有一些法國樂曲吧。巡迴中,因為單簧管的同事(卡爾.萊斯特)生病無法參加,就變成我一個人得要全包這些曲目了(笑)。這對於以往只有卡爾斯魯爾(Karlsruhe)或斯圖加特歌劇院管弦樂團演奏經驗的我來說,幾乎都是第一次演出的曲目。


當時卡拉揚為了我和另外一位也是剛入團沒多久的小號首席格羅特(Konradin Groth),特別在每天早上找時間替我們排練。他常常會一面問我們:「接下來想練哪裡?」一面手足並用的告訴我們:「這裡是這種風格」或「這裡更吹出來一點會比較好」之類的建議。


在接觸到他的方法論、圓滑奏(Legato)、音色感、感情變化之後,短期間內的大幅進步是連我自己都能感受的到。另外就是學到如何聆聽別人演奏、然後活用在自己身上等很多很有價值的點。


只不過,卡拉揚並不是徹底要求樂句處理(Phrasing)或斷句(Articulation)到煩人程度的指揮家,這些應該都算是演奏者自己的基本程度領域。就我而言,則是好比說從雙簧管演奏家霍利格(Heinz Holliger)先生的演奏上學到了很多。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