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無窮動

第一次聽到「常動曲/無窮動」這個曲式,是在高中的一堂音樂課上。


當時著名小號演奏家溫吞.馬殺厲撕(Wynton Marsalis,一般俗世譯成溫頓.馬沙利斯)和名聞天下的伊士曼音樂院管樂團合作了一張小號炫技曲專輯「威尼斯狂歡節」。唱片一發行就萬分轟動,於是音樂老師就順勢在課堂上介紹了專輯中其中一首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常動曲的小號改編版。老師還特別強調:


「你們仔細聽喔,這個嘴唇有點厚、理論上不是那麼適合吹小號的黑人,竟然整整吹了四、五分鐘沒有換氣,是不是很厲害?他用的是一種「循環呼吸」的技巧,所以才可以吹這麼久...」


對一個上課都在畫課本、擺棋譜的高中生而言,其實對甚麼曲式、帕格尼尼、小號演奏家、伊士曼管樂團的當然是不會有甚麼印象,聽了一遍就忘。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可以一直不停吹奏的「循環呼吸」而已。以上那些專有名詞,全部是後來上了大學,陸續從學長們的錄音帶或是葉樹涵教授當時開的廣播節目中學到的。


不過到了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要認真研究「無窮動」的話,其實查一下危機百棵就有很詳盡豐富的介紹:


所謂的「常動曲」或「無窮動」是一種會由一定音形行進構成特徵性、通常會是極快速度來演奏的樂曲或樂章。這個用義大利文寫成Moto perpetuo、或用拉丁語寫成Perpetuum mobile的曲式,其實原意就是永動機(永遠運動不停的機構)的意思。


最有名、很有代表性的樂曲如下所示:


[巴洛克時期]


The Preludio from Bach's Partita for Violin No. 3 


[古典時期]

The finale of Haydn's String Quartet No. 53 in D major ("The Lark"), Op. 64, No. 5

(題外話,這也有單簧管版---出現在Frederick Thurston的練習曲中)


The finale of Beethoven's 22nd piano sonata, the finales of his Tempest and Appassionata sonatas 


The second of Franz Schubert's Impromptus, D. 899


The fourth of Franz Schubert's moments musicaux


[浪漫樂派時期]Romantic period


The finale of Carl Maria von Weber's Piano Sonata No. 1


Charles-Valentin Alkan's Le chemin de fer, op. 27, for piano


Felix Mendelssohn's Perpetuum mobile, op. 119, for piano


Ottokar Novacek's Perpetuum Mobile, for violin and piano


Nicolò Paganini's Moto perpetuo Op. 11 (No. 6) for Violin


Nikolai Rimsky-Korsakov's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沒錯,這也是一種常動曲曲式)


Johann Strauss II's Perpetuum Mobile: musikalischer Scherz for orchestra

(這也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常動曲,各種形式的改編版本都有)


Robert Schumann's Hasche-Mann from Kinderszenen


Bedřich Smetana's Album Leaf No.3 from Six Album Leaves Op. 2


Tchaikovsky's Symphony No. 6, third movement

(三連音動機部分)


從這個從危機抄來的列表中,剛好就可以看到帕格尼尼的常動曲,可見有多有名。也是這樣,某教經歷過幾次線上大合奏的慘痛教訓、決定挑選大家耳熟能詳、但錄音之後比較容易後製的作品時,就選擇了這首可以弄成協奏曲型式、效果應該不錯的炫技曲。仔細想想,也是一種緣份吧?


既然決定拿這首曲子來做線上大合奏,接下來就要討論各種改編的細節。我們的獨奏家---某教的光明左使熟知本教主改(ㄓㄥˇ)編(ㄖㄣˊ)家的壞習慣,一上來就說:


「絕對不准照原調(C調)改!」


這是因為如果照原調改編的話,對單簧管而言,除了調性增加兩個升記號以外、音域也會拉高,的確會大幅提升演奏難度。這個要求我雖然能夠理解,但潛在的偏執狂本性還是忍不住稍微抵抗一下:


「那改用C調單簧管吹哩?」


「不要,我不喜歡吹C調單簧管!」


矮油,我們的獨奏家怎麼這麼難搞啦?!下次不要幫他改曲子了!!


不過,既然獨奏家堅持,本教主從善如流,只好放棄抵抗,改問:


「那改成降逼調就好?還是學馬殺厲撕改成F調?」


「甚麼?馬殺厲撕是吹F調?怎麼可能...」


不信邪的光明左使還要上你家水管找錄音去求證,也不想想本教主素有人肉資料庫的美稱(?),這一仗當然大敗而歸,只好悻悻然回答:


「好吧,那還是降逼調就好囉!」


剛打贏一場調性之爭,本教主自然要乘勝追擊:


「那是不是所有的反覆都不要了(原曲第一段有個很長的反覆,所以馬殺厲撕才會吹到將近五分鐘)?如果考慮到影音檔案不要太大而要把演奏時間控制到三分鐘左右的話,速度可不可以寫到180啊?」


沒想到一向以「愛飆車」見長的光明左使竟然回答:


「對,反覆不要了。但速度最多只能到160,再快就會崩潰了...」


而且這次換他提出佐證:水管上此曲錄音錄影的速度大多是在144~152之間。嗯,那160也很嚇人了,就這樣吧!


大致的細節討論完後,就換我動手改編了。


改編的手法一如以往,先在MuseScore官網上,找找看有沒有人做好帕格尼尼常動曲的檔案?果然可以找到一堆版本,雖然並沒有樂團伴奏的版本,但是光小提琴與鋼琴的版本就能讓我省去不少時間了。很巧地,IMSLP上剛好有個管弦樂團伴奏的版本。於是我就以MuseScore版為基礎,搭配IMSLP的樂團版,再加上為了本教美麗的打擊團員量身訂做的三角鐵聲部,花了一個晚上改出了不符合獨奏者光明左使期待的醬逼調全長版。





https://youtu.be/yNOGkeOv9Lw


這個全長版和後來某教演出的左使期待縮短版,主要有兩個差異:


1.保留了全曲的反覆(線上合奏樂曲越長,越難對齊在一起,但實體演奏並無此疑慮,反而可以展現獨奏者體力之高強,所以我還是保留了)



2.原曲在終結處有個三個八度的音階,對於單簧管來說,雖然不是吹不出來,但要在160的速度下吹奏,可就是至難之業了(跟Alberto Ginastera - Variaciones concertantes op. 23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一般的管樂器改編版都是刪掉一個八度來演奏,我們單簧管改編版也不例外。但本教主還是希望保留這個小節,於是移到了降E調單簧管上去。線上大合奏版則是刪除了這個小節。



*話又說回來,第三個八度的音階就算給降E調單簧管來吹,也不是很簡單就是了。


最後的線上大合奏版的成果如以下連結所示,搭配左使炒菜的畫面,其實挺有趣的,就請大家欣賞看看囉:





https://youtu.be/3ZR3ZNdRLR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