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慕尼黑大賽單簧管組評審記(03)


從評審(評審長)席來看慕尼黑大賽單簧管組比賽(2)

文:查爾斯.奈迪克(Charles Neidich)

承接上一篇,繼續來談一談這次慕尼黑大賽給我的印象。

如同前一篇提到的一樣,我覺得這次參賽者的技巧水準非常高。相反地,長年以來我一直請單簧管界注意、必須要聽出來的「錯誤」或「解讀錯誤」的問題,很遺憾地還是讓我感到失望了。

在第一輪的預賽中,有很多參賽者演奏了韋伯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的第一樂章與魏德曼的無伴奏單簧管幻想曲(Jörg Widmann fantasie für klarinette solo )。

而我就先從魏德曼的無伴奏單簧管幻想曲開始說吧。



這首曲子是由複音(Multiphonic)開始,曲中要進入各個不同的新段落之前,這個複音樂句就會一次次出現。不過,令人感興趣的是,樂譜上印出來的複音指法是錯誤的。

這組複音必須清楚聽到的就是F屬七和弦的第七和音,而這組複音的最低音必須是F、而最高音就必須是降E(都是單簧管上的音高,不是實音,以下同)。但如果使用樂譜上的指法,底下的根音聽起來就不像是F而是比較接近升F的音高。如果忠實地依照樂譜的要求來演奏的話,應該就會注意到這個指法是錯的。

而要找出這組音的正確指法其實是一點都不難,如果去看樂譜上印出來的指法,很明顯也會看出最高音會是很接近E的音,即便如此,參賽者中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用這個錯誤指法演出錯誤的複音出來。

我們再來更仔細一點觀察一下這組複音吧。這樣各位讀者應該就更能明白我說的東西了。

首先,如果看到樂譜上印出來的指法,就會發現它寫的是蓋上左手三指的音孔。這樣的話,大家馬上就應該注意到這是(接近)高音E的指法才對。如果用更詳細一點的說法來解釋的話,就是這個指法是利用最下面的C的泛音來吹,然後就能理解高音E是底下的C的第五泛音了才對。

其實通常單簧管的複音發聲原理,基本上都是利用高音域的指法來發出根音的低音。不過,也可以倒過來用根音的指法來做出高音的泛音。如果大家看了譜例1的話,應該就能更明確地明白我的意思。

譜例1

換句話說,如果要吹出譜上這個最高音是降E的複音的話,就必須要用根音是還原B的指法來導出才對。正確的指法,必然是能由這個基本原理做出來。(如譜例2)

譜例2

左邊為使用還原B做出來根音是B、泛音是降E的複音指法
右邊是把這個指法的左手拇指打開,讓根音變成還原F,但高音泛音的降E不會跑掉

註:以上我說的這些東西,雖然是特別針對法式單簧管系統來講的,但只要是根據泛音原理來找複音指法的話,就算是德式單簧管也是成立的。因為兩種不同系統的高音E的指法是完全一樣的。德式的高音降E的指法雖然和法式不一樣,但一樣可以用根音是B的方法找出來才對。

另外好幾個出賽者也演奏了別首具有複音的作品,就是卡特(Elliot Carter)所寫的無伴奏單簧管獨奏曲「Gra」。這首曲子也是出版譜上印的指法是不對的。因為這裡寫的指法是用最低音可以發出降E的樂器使用的(換句話說,就是類似完整貝姆式的樂器),而現在一般的樂器是發不出這個音的。以前在義大利很普遍的完整貝姆式(最低音到降E)雖然是可以使用這個指法沒錯,但現在除非特別訂製,否則是沒有廠商在做這種樂器了。不過,就算是最低音吹不出來,還是不影響吹出特殊的複音。

卡特所寫的複音是F#和C#構成的,而要構成這個12度音程的複音照理來說是很簡單,但還是有好幾位參賽者吹奏出完全不對的複音。至於卡特的這首「Gra」,要吹出正確的複音為何是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就留待別的機會再來解釋了。但不用說,不過是甚麼曲子,演奏者最重要的都是要把音吹對才是。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