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播放完畢後,講座的第三段就是開放給現場觀眾提問,也是我覺得壓力最大的地方(汗)
最先問的兩個問題,是前面已經介紹過乾燥度對音色共鳴的影響與挑選原材木頭的基準。簡單來說,就是木材的含水率越低、音速會越高,做成成品的共鳴就會更好,因此挑選木頭也是用音速為準。另外雖然測量音速是可以用專用的機器來測,但是通常直接用手敲、然後聽聲音是更簡便的方法(一種敲西瓜挑好壞的概念w)。而且,這個挑選基準應該是各家廠商都是差不多的(後來前述的單簧管設計人員王先生也證實J社也會把測試音速當作一個重要的品質項目)。
接下來問的問題也很重要,也是關於木頭的含水率的問題。就是樂器本身雖然在生產階段已經利用種種乾燥方式將含水率降到了10%以下,而且也上了蠟與木油,但出廠後來到台灣這種比較潮濕的環境下,是否會讓樂器中的含水率又上升起來讓音色或共鳴變差?對於溼度較高的環境來說,要怎麼保養樂器比較好?
袴田大師回答:
其實木材這個東西很奇妙,根據他們的經驗,一旦將木材的含水率下降到10%以下,彷彿就像是有記憶性一樣,即便拿到環境濕度較高的地區,木材內的含水率也幾乎不會上升。所以不必擔心環境濕度會造成樂器品質變差,事實上,我們也有樂器拿去印尼這種濕度更高的熱帶地區,基本上也沒有發生甚麼問題。不過,對於樂器保養來說,不要一下放在有空調的房間使用、一下又拿去沒有空調的地方,這樣環境濕度會突然變化,就對樂器來說很不好。我覺得自然地使用樂器(維持環境恆定的狀況)可能才是最好的方式。其實日本是四季變化很大的國家,夏天很熱、冬天很冷,這對於樂器來說是很不利的,反而像台灣四季維持差不多的溫度、濕度也沒有太大的變化,反而對於樂器的保存來說是比較好的。
這時身為主辦人且是在地台灣人的郭老闆也幫忙補充:
其實高濕的環境除了容易發霉、長蟲(!)外,比較忌諱的也是使用完馬上放進類似防潮箱的容器中收藏,因為這樣等於也是讓濕度產生劇烈變化的行為。所以如果大家是正常天天使用的話,則不需要把樂器特別放到防潮箱中;除非是確定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使用,才可以放到防潮箱中保存。
到這裡,因為時間的關係(前面的影片解說的部分,大約就進行了一個多小時,已經超過原本預定不少),所以現場發問就到此為止,讓我鬆了一口氣。不過,前述的廖老師和王先生還是很熱心,馬上到了講台前親自找袴田大師挖寶。以下就單以Q&A的方式整理一下:
Q:
請問大師,關於墊子的部分,有人說維修時要故意先把墊子壓出痕跡再使用,也有人說不應該要這樣,請問哪一種方式比較好?
A:
其實這在我們Y社內,關於這個問題也有多到不行的討論,基本上也是分成要的與不要的兩派。結果他們就實際做了實驗來比較,發覺先印出印痕的墊子變化會比較少。但如果壓得太深就對電子不好了,這點需要注意。當然這也跟墊子的材質有關係,原本就是比較硬的材質(墊子的種類就恕我記不清了),去壓它就沒有甚麼意義,反而是不好的。
Q:
一般我們檢查氣密度的時候,有人會用吸氣的方式測、有人則是用吹氣的方式測,到底哪種比較好?
A:
其實視場合,兩種方法都會用到。我自己通常會用吸的方式確認,然後最後一定是用吹的。因為吹的方式才是真正吹樂器的狀態,如果用吹的都還會感到有問題的話,那是絕對不行的。而且用吹的方式來測試時會發生漏氣狀況,幾乎就是表示管體可能出現問題了(音孔處有缺角、或有裂縫之類....),就更需要仔細檢查。
Q:
剛才講解中經常會提到,各種設計對於樂器共鳴的影響,請問在Y社是不是有甚麼比較科學的方式(儀器測量...)來比較共鳴的好壞?
A:
其實沒有。樂器公司能測量的,是比較具體一點的特性,比如說音準、或前面說過的音速。至於音色或共鳴這樣比較偏感覺的項目,是沒辦法特別測出數值的。所以像是音不準、或是某些音不清楚、怪怪的東西,在工廠是可以檢測出來、而且可以根據序號去查是哪一批製造過程中是不是出現異常。但共鳴的話,就沒辦法了。
Q:
說到音準,請問Y社是怎麼測試的?
A:
其實我們在最後的管理檢查階段、或是要出貨前,是不做音準檢查的。音準檢查的項目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管體製作的階段進行,然後到了按鍵組裝的階段,可以透過按鍵或墊子來做些音準的微調整。但樂器的音準,大致上是在管體製作時就決定了絕大部分,因此在那時檢查,還可以透過增大音孔或補音孔的方式來補救;到了最終階段,音準的問題就沒辦法改了。
Q:
Y牌樂器的音準是眾所皆知的好,這是不是在設計階段,會故意把高音的音準調整的稍為高些、低音的音準稍微調低一些,讓人耳聽起來比較舒服的關係?
A:
是的,我們的確有考慮到這樣的趨勢。不過,我覺得這應該是每一家樂器製造公司都會這麼想才對。此外,正如我之前說過的一樣,樂器的音準趨勢,其實還是跟銷售地區有關係的,比如說歐洲人喜歡高音準(A通常會調到445Hz)、美國人則喜歡低音準,另外口的吹法也不一樣,所以連泛音孔的位置都得微調。也是這樣,如果去觀察各家設計的泛音孔位置,會觀察到其設計理念等有趣的東西。
Q:
德式單簧管的泛音孔是開在管體的側面,而法式單簧管是開在正背面,您覺得德式這樣的設計是不是對音色和共鳴甚至音準都比較好?
A:
其實大名鼎鼎的德國單簧管製造商烏利澤公司所開發的改良式貝姆單簧管(Reform Boehm System,即德式的管身設計,但使用法式的按鍵系統),泛音鍵卻是開在正背面喔。後來我們公司在開發改良貝姆式的樂器時,也特別為此做了實驗,不過我們發現其實放在側面與背面對於音色或共鳴沒有甚麼差異,只是我們最後依照操作性而放在側邊就是了。因為開在側面的話力臂會長一些,感覺會比較省力一點。
Q:
不過德式樂器的喉音降B也因此會比較好聽嗎?
A:
其實,我覺得降B這個音是單簧管的罩門,應該是每一家都不太好聽才對(笑)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