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剛好是作曲家江文也的冥誕,因此想來談一談他的作品「台灣舞曲」。
這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首曲子,而且是第一次聽就愛上了。完全不需要去理解甚麼作曲者背景、心境、技法嘗試,單純一聽就會喜歡上。而且從曲子的內容,真的可以聽到很多故事(潮來潮往、香火鼎盛、千年傳統...),真是「教人如何不想(演奏)它」。
不過,關於這首曲子,已經有很多精彩的介紹與分析,這裡就不獻醜,而是想把重點放在「想演奏」與「改編」上。
這首曲子的管弦樂版,其實並不是太容易演到(雖說前一陣子的NSO日本巡迴剛演過),特別是像館長這種一介庶民,平常也沒在(也沒機會)參加管弦樂團,根本也沒辦法演。改編版中目前似乎只有管樂版存在,似乎偶爾也會被拿出來演出,而我自己很有幸在不久之前演過。且不論演得好不好,光能一起參與演出,心中就感動到不行。
但這麼好的曲子,總是不能只演一次。館長自己也沒有參加太多管樂團(老實說,如大家所知,身為中年盧宅男,我也不是那麼愛出門),也不好讓每一個管樂團都演出這個曲子。山不轉路轉,乾脆自力自強,改一個單簧管重奏的版本,這樣就隨時就能找到機會演出了。
不過,到這裡為止,基本上都還是處於「吐奶腦中小劇場」式的幻想,並沒有真正付諸行動(我也不是那種想到就做的行動派)。直到去年下半年某重奏團演出後,我們的重奏團指導老師與指揮高老師邀請我們和透鳴單簧管重奏團一起申請去國家音樂廳的演奏廳共同演出「齊響鳴」時,我提議演出這首曲子時,高老師一口應諾,於是這首曲子就成為了這場音樂會的「主打歌」之一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場正式的音樂會,要在水面底下運作好多東西啊!各位勞苦功高的音樂會策畫人員們,在此致上深深的敬意)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我才正式著手這首曲子的改編。
不同於一般的單簧管重奏編制通常是八個聲部的設計----降E調、降B調四部、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單簧管(或倍中音單簧管),這個改編版一開始就是為了這場大合奏音樂會演出使用而量身訂做,因此故意設計成十五個聲部,讓每個人都能演奏不同的聲部、順便也展現本博物館豐富的館藏(笑)。其實,這首曲子原本就設計了很多聲部交錯的片段,如果只有八個聲部的話,有些地方不得不刪去,也是非常可惜。
這十五個聲部分別為:
降A調
降E調第1部
降E調第2部
C調
降B調第1部
降B調第2部
降B調第3部
降B調第4部
巴賽管第1部
巴賽管第2部
中音單簧管
低音單簧管第1部
低音單簧管第2部
倍中音單簧管
倍低音單簧管
外加打擊一部(如大家所知,透鳴有內建打擊)
老實說,如果要把編制設計的比較「親民」一點的話,還是可以簡化成降E調兩部、降B調六部、中音三部、低音三部、倍低音一部之類的編制,但這樣就失去了強調裝備齊全的「趣味」了,所以最後還是決定使用這樣的編制。
有點失算的地方,則是當初是假設十五個聲部是剛好一個人演奏一部,但等到音樂會正式成型,某重奏團像是吃了歐羅肥一樣(這形容有點怪怪的...),成員快速增加,除了特殊管以外,降B調幾乎每一部都是兩管編制了。
這麼盛大的組合、這麼美妙的樂曲,是不是很值得前來一聽呢?
期待能在音樂會上見到各位。
最後,請大家聽一下,用MuseScore做出來的試聽帶: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