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6日 星期三

孟德爾頌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說到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大家一定會想到的是作品64號、和貝多芬、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合稱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的e小調協奏曲。不過,事實上大天才孟德爾頌13歲的1822年,就先寫過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即這篇要介紹的d小調協奏曲(遺作,生前未出版)。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這首三個樂章、其中第三樂章是直接接續第二樂章演奏(attacca)的樂曲是寫給作曲家亦師亦友、也是後來擔任傳奇性巴哈馬太受難曲重新問世樂團首席的小提琴家Eduard Rietz。不過這首曲子似乎在首演之後並未太受歡迎,直到孟德爾頌去世之後,他的遺孀將這首已為人遺忘的協奏曲手稿,送個了作曲家的另外一位好友,也是著名e小調協奏曲的首演者、小提琴家斐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斐迪南似乎也喜歡這首曲子,但也未將之付梓。


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的1951年春天,著名小提琴家曼紐因在倫敦遇到了業餘小提琴兼珍本書籍交易商的Albi Rosenthal,後者將他獲得的手稿給小提琴大師看。於是曼紐因向住在瑞士的孟德爾頌後人買到了這首曲子的版權,重新加以編輯、並重新演出這首曲子,再將編輯過後的版本交給了著名樂譜出版商Peters出版,才逐漸讓這首曲子流行了起來。曼紐因大師自己非常喜歡這首曲子,並且對這首曲子評論為:


「這首曲子和作曲家另一首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都是小調,卻有著熱烈的氣氛;而第二樂章和第三樂章的裝飾奏、或是第三樂章的綿長快速音群樂句,都很像著名的e小調協奏曲的終曲樂章。全曲充滿著創意、不為嚴格的傳統協奏曲觀念所束縛。事實上它展現出了非凡的自由風格與彈性靈活的曲式。」


===


好滴,寫了這麼多,事實上這麼多年來我也沒聽過這首曲子,只好先從抄書開始。


不過,我卻聽過這首曲子的管樂改編版:單簧管大師Dieter Kloecker演奏的單簧管五重奏改編版、與小號金童納卡里雅亞夫(Sergei Nakariakov)的小號改編版。單簧管五重奏版,其實正是作曲家的好友單簧管大師漢利希.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所改編的版本。根據當時Dieter Kloecker所出版的CD解說,這個改編是貝爾曼大師跟作曲家要來了兩首音樂會小品之後需索無度再度向孟德爾頌邀約創作獨奏作品,可能因為作曲家太忙而未能如願,只好在作曲家應該知情下,自己動手將孟德爾頌的作品拿來修改演奏,於是就有了這首單簧管五重奏的版本出現。由於前述的音樂會小品是1832~33年間完成,而這個改編的單簧管五重奏的演出紀錄是在1835年之後,所以可以推測貝爾曼大師是在1833~35年間完成改編的。


貝爾曼的改編版本整體上來說算是忠於原著,但可能是考慮當時的單簧管構造尚不完備,所以將調性從d小調移低一個全音,變成c小調。另外原版中一部分的第一小提琴樂句,被獨奏單簧管搶去演奏,並且改掉了一部分對單簧管來說音域或指法不順的句子。原曲的裝飾奏幾乎都被重寫,而且貝爾曼大師自己還多加了不少裝飾奏。



↑↑↑這唱片是我當兵左右的時候購買的,欣賞的時候剛好有弦樂的朋友聽到,驚呼竟然有單簧管的版本。可見這曲子在弦樂圈還不算是太冷門,以至於樂曲「被偷」馬上就很有感(笑)。


至於納卡里雅亞夫的小號版,就更貼近原版:調性完全相同、沒有把伴奏的句子「橫刀奪愛」、甚至連裝飾奏都只有小改片段。但因為樂器音域的關係,倒是大部分的句子都是低八度演奏。


https://youtu.be/UYtst5I5q1o


到這裡,各位可能會以為我只是要做個版本比較而已。當然不是,畢竟這麼多年了,這曲子的c小調改編版我也聽了好多遍,就算難聽都會變喜歡了,更何況其實還不錯聽。於是就在之前的蘭登重奏團演出策劃階段,想改編來讓獨奏者挑戰看看。不過時間緊迫,未能實現。最近閒著無聊(?),重新想起了這件事,就想改編成單簧管重奏版本。經過大約兩個禮拜的奮鬥,終於完成。改編的編制如下圖:


即:


獨奏降B調單簧管


降E調單簧管、降B調單簧管1~4部、巴賽管(或中音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倍低音單簧管(或倍中音單簧管)。


伴奏就是標準的單簧管八重奏型態。調性跟小號版一樣,維持原調。畢竟原曲的d小調,對降B調單簧管而言,也只是一個升的調性。雖說第二樂章主要是升記號較多的D大調與A大調,但因為是慢板,應該是不難應付。真正困難的地方還是一部分的快速音群音形,如果維持原來的音域,恐怕會太難操作,如下圖:



就不得不降低八度便於「控球」。


不過,真正困難的,還是滿多地方如曲解宣稱有綿長的快速音群,跟Spohr的協奏曲一樣,很不容易找換氣點。不過,既然不會循環換氣的Dieter Kloecker大師可以吹得出來(搭配了不少變化速度達成),現代更厲害的高手們應該沒問題吧?


另外,原曲的伴奏就是弦樂五部(小提二、中提、大提、倍低音),擴編成單簧管八重奏時的原則,就是盡量讓各聲部輪流休息(畢竟伴奏還是要換氣),齊奏時則是八度重疊,把聲音墊厚。


全曲的Midi版本連結如下,就請大家先參考。也許哪天各位會在甚麼奇怪的音樂會上聽到實際演出的版本。

 


 


https://youtu.be/YSUwWTu7OCw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