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 星期六

Rodrigo寫給管樂團的慢板

不知甚麼原因(可能是常訂閱的樂團頻道的關係?),大約一兩年前在水管上看到了西班牙作曲家羅德里果(Joachin Rodrigo)所寫的「寫給管樂團的慢板(Adagio para Orquesta de Instrumentos de Viento)」這首曲子的演出影片,心中非常驚訝。


https://youtu.be/5yfO2ax1U1I


因為說到羅德里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還是他替吉他獨奏所寫的阿蘭費茲協奏曲了(他還因此受封阿蘭費茲庭園侯爵呢),直接聯想到的就是他的古典吉他作品,完全沒想過他寫過管樂曲----其實是小時候音樂課沒學好,完全不知道他的生平。不過,拜了一下股溝大神,發覺雖然的確有不少團體演出過這首滿好聽、但我是之前完全沒聽過的管樂曲,但卻完全找不到任何關於此作品的創作背景。最可靠的還是維基百科,告訴了我不少以前音樂課可能有聽過、但完全沒印象的有趣知識:


  • 羅德里果自幼就失明,學習音樂比一般人多了一些障礙。

  • 他其實主要是彈鋼琴,自己不會彈吉他。

  • 非常長壽,1999年以97歲高歲過世

  • 似乎跟管樂團淵源不淺,除了這首「管樂團慢板」之外,還有另外三首管樂團的作品與一首他自己的交響詩改編的管樂團作品。如下所示(直接貼自維基百科):

    1.Homenaje a la Tempranica (1939; first performance, 1939, in Paris by the Orquesta Femenina de París, conducted by Jane Evrard)

2.Homenaje a Sagunto (1955)

3.Adagio Para Orquesta de Instrumentos de Viento (1966; first performance in June 1966 in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by the American Wind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ed by Robert Austin Boudreau)

4.Pasodoble para Paco Alcalde (1975)

5.Per la flor del Lliri Blau, symphonic poem (1934; First Prize, Círculo de Bellas Artes,1984年改編成管樂版)


從上述列表可以看的出來,他並不是一時衝動才突然想寫管樂團的作品,而是一直持續有在創作管樂團音樂,這可能也跟歐洲的管樂團傳統文化有關係。其中第一首作品,甚至是在巴黎首演,可見當時管樂團作品需求是整個歐洲都很重視的呢。


至於本文的主題「管樂團慢板」從維基百科上音樂可以看出這可能是來自於美國管樂團(American Wind Symphony Orchestra)在1966年的委託創作。但不知何故,這首作品一直遲遲沒有正式出版,直到1991年才有第一版正式上市,然後到了2012年出現了第二版校訂版。而我聽到了水管推薦的版本之後,非常喜歡這首曲子,就在前年自己買了一本總譜來對照欣賞,打算「做壞事」(笑)。我買到的正是2012年的第二版。意外的是,都已經第二版了,感覺還是不少錯誤(錯音、遺漏表情記號...)。



(左邊N大師校訂的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巴賽單簧管版只是順便w)


打開樂譜裡面,可以看到版次以及樂曲的編制:



雖說是寫給管樂團的作品,但編制上和現在常見管樂團的編制有一些微妙的差異:


1.雙簧管有三部(雖然說大部分的時候就是看第一部表演,二三部只有齊奏時出現,這和單簧管聲部的情形類似)

2.沒有低音單簧管(好吧,這在不少小型編制的管樂團作品中也看不到)

3.沒有薩氏管!如果這真的是美國管樂團的委託創作的話,就太令人吃驚了。不過由於雙簧管有三部編制,似乎是可以把二、三部的雙簧管、低音管、加上一部份的法國號聲部的句子抄寫給薩氏管,以加強中音聲部或是齊奏的效果。

4.三部小號都寫在C調上。如果沒有C調小號的話,就要自己重新抄寫移調了。

5.沒有上低音號(Euphonium或Baritone)。這也是如同薩氏管一樣的做法,可能抄寫一部分的低音管、長號、法國號、甚至小號聲部的句子來加強效果。


或許也是因為這些編制上的差異,造成這首曲子似乎也不常被演出的樣子(至少沒有印象台灣有上演過),其實有點可惜。碰到這種場合,本教主的態度就是管樂團不演,那就找單簧管重奏團演(好比說某邪教)!所以我就動手改編成單簧管八重奏啦!


依照慣例,本教主就是先到各大樂譜網站上,找找看有沒有現成的電子版本。但對於這種有點新、又有點罕見的曲目來說,找不到現成的版本也是在意料之中,這也是我同步購買原版總譜的理由之一。因此接下來就是自己手動把原譜輸入成MuseScore的版本,再開始正式改寫。也是這樣,才會發現一些原譜的一些錯誤。

好比說下圖這個:



39~40小節的獨奏中七連音的第二個音是降E,但同樣的句子轉到了低八度的雙簧管時,竟然變成了還原E。從和聲上來看,這兩句是一模一樣,實在看不出來後面那個要還原的意義何在。後來重新對了水管上的錄音,確定是錯音(汗)。類似的狀況也在法國號等其他聲部中也會看到,這裡也就不一一列舉,照理說實際下去排練的話,就會發現而訂正了。


重新改編時,則是改編成了單簧管八重奏:


降E調單簧管 1

降B調單簧管 4

中音單簧管  1(或是巴賽管)

低音單簧管  1

倍低音單簧管 1(或是倍中音單簧管)


原則上就是將原曲的長笛或短笛移到了降E調單簧管上,雙簧管則是拆散到各部去(有時在降B調上,有時刻意移去了中音單簧管上製造音色變化)、三部單簧管盡量維持原始的設計,然後銅管與打擊的部分分攤給第四部、中音、低音、倍低音上(小號的一部分移去降E調上),就變成了以下的結果:

 


 


https://youtu.be/JmNxaNCq6to


如前所示:因為樂曲大部分都是由獨奏樂器互相對唱,聲部並不複雜,改成木管五重奏(簧片五重奏?)或是單簧管五重奏應該也是相當可行才對,但等後續有時間再來精簡好了。


自己覺得效果應該會不錯,也許有適當的機會就會安排在魔教的音樂會上試試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