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開箱之後,再來就是看看各零件的細部囉。
首先是下管的全貌。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左手小指的第十八鍵(Eb/Ab鍵)的形狀有點微妙,不過這個形狀跟本館另外一把G調的第十八鍵形狀是一樣的,看來也是根據公版做出來的吧?
更令人在意的,則是右手小指控制的C/F鍵形狀看起來有點偏上、而且稍稍不夠長、同樣是右手小指控的B/E鍵則是稍稍偏下...。
再來是每個音孔的內側偏上處,都有一圈偏白色的東西,看起來是類似AB膠的Epoxy膠材質的樣子。這應該就是J大說的調整音準措施吧?
再給大家看一下左手小指第十八鍵的形狀特寫:
換個角度看,應該也會覺得右手小指的下方兩的鍵有點奇怪吧。順便重複強調一下,下管最下方有三個音孔蓋,這也是公版的特色。
這是背面的樣子,特點在於拇指支撐座應該也是拿常見的「共用料」,顯然也是成本考量。
這種支撐座雖然很「菜市場」,但有掛鉤可以掛吊帶,還有調整螺絲可以調整高度,對於這種比較長、比較重的樂器來說其實非常適合。問題是支撐座本身有點小,變成拇指的受力面積比較小,容易感到痠痛。還是應該要做得稍微大一點才對,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接下來再來看下管的內徑。除了跟調音管和揚聲口一樣內部嵌有一圈金屬以外,管內加工的還算光滑。
再來則是上管。從側面來看,特別吸引目光的則是中指上方音孔蓋的調整螺絲是異常地高,不知道是甚麼用意?
另外照片上看不出來,這些側鍵比想像中軟,這也是低價樂器的特徵。
這是上管的另外一側,可以更明顯看到有顆調整螺絲「一柱擎天」(笑)
這是上管的內徑狀況,大致上也算是加工光滑。另外,內部看不出來有甚麼梯度,似乎是一路直直到底的樣子。
這是上管的背面,乍看之下很正常 :)
另外上管音孔也有前述下管音準補正的膠水固化物,特別是無名指音孔,大到有點令人擔心這樣發聲會不會有問題...
換個角度來看下管的補正膠水痕跡,其實也滿明顯的
===
看完樂器各部分的細節後,再來就是把樂器組裝起來,看看全貌囉。
簡單來說,這樂器還算好組裝。雖然感覺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但之前買的另外一把貝姆式G調可就是弄到了將近干涉的難組裝喔。
只看外觀的話,挺漂亮的。另外會不會有種這樂器在哪裡看過的熟悉感?有的話也很正常,如前所述,這樂器應該是照「公版」做出來的,所以相像是正常的。
底下這張則是組裝後的背面照。
而底下兩張分別是左側與右側的狀態。
在上面幾張照片中,看到的吹嘴當然是常在本部落格中出現新竹涂老闆的作品。這顆G2的型號原本是用在德式樂器上,我特別請他試試看改成法式樂器使用的版本。
至於下面這張圖的束圈則是台北胡老闆的新作品,聲音滿清楚、反應也很好,所以最近常常拿出來使用。
簡單來說,這張圖的配備就是準備拿來做為試吹這把貝姆式G調單簧管的基準。
不過在開始試吹之後,就發覺這把樂器有點不如預期。單純就吹奏感而言,整體的阻力都有點大,音準也有點偏高。就操作性來說側鍵有點軟、按起來不太對勁的感覺。這可能跟Eb/Bb側鍵底下的軟木太薄,所以按到這附近的鍵,按鍵都會打很開的關係?
但最嚴重的恐怕還是吹到左手無名指控制的C/G與小指控制的C#/G#附近時,阻力大到幾乎無法發出這幾個音。這不難推測是因為音孔上點膠,影響到送氣的平順度(點了太多膠,所以原本的音孔的Undercut被遮蔽,氣息只能直角進入音孔,阻力就會變大。這也是一般修正音孔音準大多是只貼幾張貼紙就好,使用點膠的做法實在太殘暴了)。
這個問題如果換上J大自己特製的調音管來吹奏的話(如下圖),是稍微有點改善(阻力減低),但無法完全解決。心中頗覺不妙:這次該不會是買到了玩具啊?
這樣試吹下去也不是辦法,只好把樂器送去給八德路陳小春看看...
八德路陳小春一看到這樂器,不禁又是眉頭一皺。就連一旁觀看的我看到這表情,也知道案情必不單純。他說:
這樂器氣密有不少地方有問題,他應該先去把這些問題搞定,再來看音孔需不需要修補吧?
總之,兩位陳小春(咳,本教主不知何故,也曾被人稱為過文山陳小春過)就這樣一面聊天、一面替這把樂器「刮骨療毒」(去除多餘的點膠)、順便還把偏上方的拇指支撐座往下調了一些。大約花了一個多小時,除了去除掉多餘的音孔補正點膠之外、氣密也調整的沒問題、順便還知道了原廠附的兩顆脖子不僅長度不一樣,而且還是比較長的那顆比較好吹(我第一次試吹的時候,因為有先入為主觀,所以只試吹了一顆),最後就讓這把樂器重獲新生了!
下圖是調完拇指支撐座後、再加上Duo牌的拇指墊,這樣就好拿多了。
底下的試吹錄音,前段就是這把樂器剛到時的狀況,很明顯會聽到因為點膠造成聲音出不來的問題,相當慘烈。後段就是重新調整後的錄音,變的好吹很多,但音色上還是我原來的那把米奇牌比較讚!
既然一直提到「米奇牌」貝姆式G調單簧管,乾脆順便把目前擁有的兩把貝姆式G調單簧管都拿出來一起大亂鬥比較一下好囉。
首先要給大家比較的是調音管。如下所示,左邊兩顆有金屬環的,是「米奇牌」的調音管(長度是70.5與72.5mm)、右邊的三顆是這次開箱的G調單簧管的調音管。先不論長度、吹奏感甚麼的,外觀上是這次新到貨的G調佔上風(外貌協會)
再來則是上管的比較,上方當然就是「米奇牌」,下方是這次的新來的G調,預計也會貼上新的標籤,至於是甚麼的圖案,就敬請期待囉。
在顏色上是下方的新同學比較偏褐色也是兩者在長度上差不多,但其實內徑是新來的同學稍微大一點,所以基本上是無法互配。但內徑比較大的新同學的配件(調音管、揚聲口等等)倒是可以套在米奇牌上使用。
兩者比較之下,除了左手無名指上方的調整螺絲的高度相差很多以外,新同學最下方的側鍵軟木如前所提,明顯比上方的米奇牌要薄,有一點點偷工減料的感覺。
上管背面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差別,則是左手拇指控制的泛音孔,是米奇牌比較大一些,這當然也跟內徑大小不同有關。
順便給大家看一下,新同學的上管無法裝在米奇牌的下管上,證明新同學的內徑比較大一些。
至於Bell上比較明顯的差距,就是米奇牌是金屬環、顏色比較黑、平底;而新同學是木環、顏色偏褐、圓底。
再來則是下管的比較。老實說,從正面來看,除了顏色以外,上方的新同學和米奇牌幾乎沒有差異。
但下管背面的拇指支撐座就有差距了。特別是上方新同學的支撐座比較小,也無法調整角度。米奇牌的拇指支撐座在這方面都是比較好的設計。除此以外,兩者並無太大的差異。
如前所述,新同學的內徑比較大,其揚聲口就可以裝在米奇牌之上。
同理,米奇牌的上管也可以裝到新同學的下管中。雖然沒有實際實吹,搞不好很好吹喔?
J大特製的彎曲調音管也能裝在米奇牌之上。
最後,乾脆把阿爾伯特式G調一起組裝起來,變成G調大亂鬥 :)
(由上而下:阿爾伯特、米奇牌、新同學)
最後加入降B調的裝甲武士一起站立比較,可以更清楚看出這些樂器的高度(長度)差異,就是三把G調幾乎都一樣高,然後遠遠高出降B調快兩個頭 :)
(左起:新同學、米奇牌、阿爾伯特式、降B裝甲武士)
最後的最後,為了把這把本博物館最新樂器(第55號)登記在案,照例列出本館的最新館藏,給大家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