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開箱文103號,但其實是開箱文102號的延伸,再加上同一時期買的小物所集合成的總集。
閒話不多說,直接先來看要開箱的第一個東西:L牌合成簧片歐洲切低音單簧管版3.5號。
L牌的簽名型(Signature)低音單簧管版本其實古來有之(笑,這「古」有好幾年了),音色與反應還不錯,但以前最硬的號數只有到三號。這個三號就數字上來說,對於低音單簧管應該是很適合的號數才對,但實際上這個軟硬度大約是相當於天然簧片的2.5號左右,就有些偏薄,至少對我來說,有點太弱了。
中間也嘗試過「異業整合」,拿次中音薩克斯風比較硬(厚)的合成簧片來試,總覺得結果不太理想。最後只好被迫回去用V牌的藍盒天然簧片,或是L牌的傳統版3.25號(後者音色稍微單調)。
到了今年L牌改版,推出了簽名型低音單簧管簧片的進化版「歐洲切(European Cut)」,而且號數一下子往上延伸到4號,所以我就湊熱鬧,跟著買了一片3.5號。
原本是不打算特別寫開箱文了。但是打開測試後發覺改了不少東西,還是整理一下好了。
這是L社今年推出的新包裝。歐洲切低音版既然也是新推出的產品,自然也就使用新包裝。
包裝盒的背面清楚的寫上了歐洲切簧片的特性:音色偏亮、投射性好、反應快。
打開新的包裝盒後,就看到了L社為所有合成簧片重新開模製作的塑膠收納盒。簧片也已經放在其中。老實說,我覺得弄這個有點搞錯重點,浪費資源。說好看,也沒多好看....
更麻煩的是,裡面那個卡住簧片的卡勾其實很硬,取出或放回都很不方便。我個人認為真的是個失敗的設計啊....
這是這個收納盒蓋合起來的背面。上面有四個小孔,只是單純因為內部有卡勾,得要跑斜銷而產生的(與模具製作相關,看不懂沒關係),基本上沒有任何其他意義。
收納盒蓋起後的正面。這樣有比較漂亮嗎?!
先別管收納盒了,光看簧片本人,其實滿有意思的。
首先是號數改成了直接印刷,而不像以前是另外貼貼紙上去的,感覺L社對於簧片軟硬度(號數)的製程控制有提升了,才敢直接用印刷的吧?
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首次在L社的簧片上看到了境界線(Filled)的處理。將簧片分隔成兩個區域,不知道實際上對音色或反應上是不是真的有影響?
而這簧片既然號稱是歐洲切的設計,簧片前方的輪廓也跟降B調版本酷似起來了,這點也很有意思。
總之,這兩個外型上的特徵,就是和以前的簽名版低音單簧管合成簧片最大的不同處。
簧片背面倒是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雖然沒有特別去量測尺寸,但外觀上看起來根部倒是沒有甚麼奇特之處。
看完外觀後,就是實際組裝起來試吹看看囉。
這是今天的基本測試配備:V牌BD5低音版吹嘴、好久沒出現的JLV白金低音版束圈,都算是好吹的配備。
首先將吹嘴、簧片、束圈裝上調音管進行局部試吹,感覺阻力適中。輕輕吹就可以吹到將近50秒,覺得還算舒服。
這是測試用的低音單簧管本體:好久不見的自助餐牌Prestige低音版
和樂器本體組合起來的樣子。
整體試吹起來,很明顯是比以前使用簽名三號版厚實多了。音色上的確略為偏亮,反應也滿好的,高音也算好吹,到三點Do以上沒有問題(兩點Sol很容以卡住,是樂器問題,可能需要微調一下)。總之相當滿意。
實際的錄音如下,雖然都是亂吹,還是請大家參考看看。
然後雖然和測試無關,但剛好手上大部分的簧片種類都到齊了,乾脆來張大合照吧?
左起:
降A調簧片=V牌4號
降E調簧片=L牌歐洲切4號
高音薩克斯風簧片=L牌簽名3.5號(使用於降B調或降E調單簧管上)
降B調簧片=NL M號
中音薩克斯風簧片=L牌簽名3號(用於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
低音單簧管=L牌歐洲切3.5號
低音單簧管=V牌3號(夢幻簧片版)
倍低音單簧管=L牌3號。
可惜倍中音單簧管的簧片剛好不在家中,就沒有進到這張大合照中。
===
另外一個要開箱的東西,也和低音單簧管有關。就是以下這個通布:
這是它的外包裝,這個品牌名為TOMAZ的公司,是專門製作通布的廠商。中間那個阿北,就是他們的老闆。其實以前我也買過他們的降B調用通布,由於通布內部有軟管(或說軟骨XD),在通過樂器管內有泛音管時,有導引作用。這個通布的吸水力也滿好的,其實很好用。
最近聽說阿北要退休結束營業了,因此就透過東京某樂器店購買這個專門用來通低音樂器調音管用的通布,因為通常低音樂器的調音管都是彎彎曲曲的形狀,有了軟管會比較容易通過。
通布本人長這樣,應該可以隱約看出它身體內藏有軟管吧?
另外顏色的部分共有四種,我買了藍色與深藍色各兩條。
根據使用說明,線端有吊錘的部分往調音管樂器端的入口穿入,慢慢導引,就能像圖中這樣通過整個調音管,的確是滿好用的。
據說東京某樂器店還有一些存貨,如果大家對這種產品有興趣的話,記得趕快去訂購,賣完就沒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