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技術之不同~如何「像大提琴一樣的歌唱」
採訪:想請教低音單簧管與標準單簧管在演奏上有甚麼不同?
D:兩者在演奏方法上雖然有很多共通點,但在吹奏低音單簧管時,還有其獨特的身體感覺與共鳴特性。特別是到了低音域時,必須將臉頰與口腔整體當作「共鳴箱」來充分利用。這就像是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琴身一樣,必須將自己的身體作為樂器整體共鳴的一部分。
我自己在吹奏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時是明確使用不同的嘴型。我是過了二十歲到巴黎高等音樂院和尚.諾埃爾.庫洛克(Jean-Noël Crocq)教授學習低音單簧管時,才注意到這一點。畢竟低音單簧管的吹嘴大約是普通單簧管的兩倍大小(譯註:這是感覺上的說法,實際上差距並沒有那麼大),下唇包覆牙齒的方式或含入吹嘴的深度也就當然會不一樣。吹奏低音單簧管的演奏者必須要有兩個明確的「感覺基準點」。這必須用身體去記住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各自演奏技巧中的「主軸」感覺,就如同高水準的運動選手在揮拍或發球動作中也都擁有一個「物理上的基準點」一樣。我現在演奏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時,會在嘴唇內側感受到兩者各自擁有不同的「基準點」。
採訪:為了要在低音域吹出豐富飽滿的音色,您對於呼吸法或嘴型上有甚麼建議?
D:正如之前也提到的一樣,在演奏低音域時,必須在維持嘴型的狀態下微微鼓起臉頰,讓共鳴空間變大,同時喉嚨也要大大打開來。這種些微的變化,與標準單簧管偏「緊縮」的嘴型相比,會產生出決定性的聲響差異。這種吹法並不是我獨自的發明,而是世界一流管弦樂團的低音單簧管演奏家們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演奏。我的老師庫洛克教授也是建議我用同樣的方式吹奏,他自己實際上也是這麼演奏的。
另外一個重點則是在嘴型上。下巴要稍微往前,而讓下唇能更大大包覆住簧片。這還是因為低音單簧管的吹嘴與簧片都比標準單簧管要大兩倍(譯註:同上,這是感覺),這樣做可以讓簧片震動的面積變得更大。因此也可以說是要讓吹嘴含得更深、使得簧片有更寬大的面積來進行更有效率的振動。
*以下是迪格杭日先生吹嘴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的嘴型差異。注意除了吹嘴深度外,臉頰的膨脹程度也明顯有差異。(順便發現了他降B調用的是P牌的托斯卡吹嘴)
日常練習之建議
採訪:請教一下有沒有甚麼每日不可或缺的基本練習可以介紹給大家?
D:我自己每天都會吹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來這是訓練音色與音準的理想練習,對於習慣在低音單簧管樂譜上往往很容易出現的低音譜號視譜(主要是管弦樂團的樂譜)也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六首組曲的後半段中常常會有低音譜號、高音譜號、甚至是再高八度的高音譜號交錯出現,對於視譜的各種譜號切換來說,真的是非常好的訓練。對我來說,低音單簧管演奏家必須要像鋼琴演奏家一樣,不論是低音譜號或是高音譜號都需要有同等的視譜能力才行。
*譯註:其實他漏提了還有中音譜號(次中音譜號)。不過由於次中音譜號可以直接當作降B調的高音譜號來看,所以不需要特別練習就是了。
另外熱嘴時會專注在音色、音準與音的連接品質,小心仔細的練習。特別是需要強烈講究音與音之間的連接完美程度。好比說,就算是只有兩三顆音的短樂句,也必須讓這幾顆音像是變魔術一樣地完美連接起來。我個人最喜歡的時刻,就是這種僅有演奏幾個音的場面下,同事依舊會說:「今天的低音單簧管獨奏真美妙」。因為就算是只吹五顆音,也必須要全部讓聽眾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發聲與連接上必須非常小心注意。
另外也必須花很多時間在音程(大跳)練習上。至於自己找出高音域的新指法,也是我練習的樂趣之一。畢竟高音域有無限的可能,每天就要自己反覆調整與找出這些還沒有系統化的指法。好比說不是開放式靠嘴型或喉嚨調整的指法,而是嘗試出更穩定的替代指法,研究其音準與共鳴的品質,可以說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採訪:您會在每日練習中加入音階的練習嗎?
D:當然。我從小就喜歡練Fritz Kroepsch的練習曲。這些包含全部調性的短旋律練習曲,可說是每日基礎練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除此之外,音階的各種發展形式、三度、各種琶音(大小調、上行下行)等等,我會在每日練習中加入這些種類廣泛的練習。
此外,我不僅會透過練習曲來提升音樂上的表現力之外,因為專門寫給低音單簧管的曲目很有限,所以我也會積極地改編大提琴的作品來演奏。好比說現在我就改編了法朗克或布爾曼(Leon Boellmann)的大提琴奏鳴曲給低音單簧管演奏,我的同事中也有人改編了布拉姆斯的奏鳴曲。這些大提琴的名曲,對我們低音單簧管而言,可說是非常珍貴的精神食糧。當然,還是得要準備每天的樂團公演,所以管弦樂團片段或是基礎曲目的練習也是不能漏掉不練的。
採訪:那您要如何兼顧標準單簧管的演奏呢?
D:是的,根據不同的日子而可能會出現練習時間有限的狀況,我會交互練習低音單簧管與降B調單簧管。但是我還是盡可能每天都能練到這兩種樂器。之所以會希望如此,因為在管弦樂團中也經常要求要在瞬間切換這兩種樂器的演奏。好比說像巴爾托克的《奇妙的滿州官吏》,就要求單簧管與低音單簧管要在一小節內切換完成,並且要用不同的嘴型吹出完美的樂音。另外一個例子則是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一開始是和英國管一齊出現的低音單簧管獨奏,然後馬上就要用標準單簧管吹出尖銳的高音。像這樣,不管是甚麼樂器都能立刻自然切換過去的靈活對應技術,可說是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的必要能力。簡直就是管弦樂團中最要求具有多種才藝的職位之一。
使用的樂器配備
採訪:想請教您目前使用的樂器與吹嘴等配備?
D:我的低音單簧管是布菲公司的「托斯卡」型低音單簧管。不論是從個人的經驗來看,或是以確認學生的樂器狀況的老師立場來看,我都試過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低音單簧管。然而,不論是從深度的美妙音色、豐富的共鳴、正確的音準、均勻性、優異的操作性等等所有的方面來看,我認為目前還沒有能過「托斯卡」的樂器存在。
至於吹嘴,我現在用的是使用超過十年以上的V公司舊型號版本。其實我也試過許許多其他的新產品,結果最後還是回去吹這顆舊吹嘴。在管弦樂團的正式音樂會或是巡迴演出時,我也一定會帶這個吹嘴去。雖然為了保險起見,我還是會帶一兩顆的新型號吹嘴一起去演出,但這些吹嘴還是不具備如同這顆吹嘴一樣有「穿習慣的拖鞋」般的信賴感。
當然,樂器或吹嘴不可能維持永久的壽命。我還是會假設早晚有一天會壞掉或失去而做好準備。不過,一旦遇見了真正適合自己的樂器或吹嘴的那種感動,是甚麼都很難替代的感覺。所以小心維護這些試到的好東西、透過演奏之間來好好培育這些配備,也是比甚麼都重要的事情。
我是那種屬於長時間持續使用同樣樂器的類型。就像好喝的紅酒一樣,樂器會隨著時間逐漸綻放光芒,音色也越來越有深度。我認為這是樂器隨著我的送氣與演奏逐漸形成這樣的結果。
採訪:您有在用布菲公司為托斯卡型低音單簧管專用的ICON調音管嗎?
D:有。我現在是將ICON調音管搭配在托斯卡型低音單簧管上使用。因為這可以增加音色的圓潤感覺與自由度,感覺上能更加拓展樂器的可能性。我也覺得加上這種調音管後,可以讓聲音以更有音樂性的形式傳遞得更遠。當然,我使用原本的調音管也是能夠演奏,但當我去布菲公司位於芒特城(Mantes-la-Ville)的總公司試吹ICON調音管時,立刻被其第一印象給吸引了。那種豐富而強力的聲響、發聲輕鬆容易、以及全體的優異平衡性,馬上就打動我了。
在樂團中演奏時,在必要的場面下有時要求要有強力的音量、有時又要求要在靜謐的樂句中表現出纖細柔美的共鳴。最重要的,還是發音的確實性。對於演奏時機非常有限的我們來說,確實而能馬上發出聲音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就這一點來說,我對於我的樂器與配備有著完全的信賴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