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巴黎管絃樂團低音單簧管獨奏團員Julien Desgranges專訪(03)完 盡情嘗試

關於教育與制度變化的看法


採訪:以前要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學習低音單簧管的話,必須先要有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單簧管科或里昂高等音樂院單簧管科畢業的資格才行,聽說這個規定已經改掉了是嗎?


D:沒錯,現在因為有想要開放給更多學生來加入低音單簧管班的政策,所以放寬了過去以來的規定。在我求學的時代,只要是里昂高等音樂院單簧管科必要,就可以不經入學考試直接進入巴黎高等音樂院的庫洛克教授低音單簧管班上課。不過,其實現在不僅是巴黎高等音樂院或里昂高等音樂院,洛桑、日內瓦、布魯塞爾等歐洲各地的高等音樂院的水準也非常高,這些音樂院也會從聚集而來的學生中挑選適合優秀的學生入學就讀。這給予了有心正式學習低音單簧管的優秀學生多了很多機會。雖然一般認為主修單簧管畢業之後再去主修低音單簧管會比較理想,我個人是建議單簧管的學習與低音單簧管的學習應該要併行比較好。因為我覺得兩者不應該是何者為另一者的前提條件,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採訪:那是否出現過沒演奏過標準單簧管的低音單簧管主修學生呢?


D:實際上並沒有。因為管弦樂團的甄試中幾乎到了可以說是必然會考標準單簧管的程度,那些標準單簧管的管弦樂曲片段或是莫札特的A調單簧管協奏曲,也是考低音單簧管職位的必考題。希望各位讀者都要能理解,即便是低音單簧管獨奏的職位,標準單簧管的高超演奏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巴黎高等音樂院或是里昂高等音樂院的學生都會在學習低音單簧管的同時,認真同步維持標準單簧管的演奏水準。畢竟這是成為職業低音單簧管演奏家的基處,也能大幅拓展將來發展的可能性。


重新發掘學習過程中的陷阱


採訪:想請您談談低音單簧管學習者在學習中很容易陷入的問題。


D:與其說是「問題」,倒不如說正是因為接受了優秀的標準單簧管基礎教育,而在無意識之中有將這些觀念直接帶入到低音單簧管中的傾向。因此,在學習低音單簧管時,最重要的是並非要想成這是「重新學習」,而是「突然發現了一到新的大門,試著將之打開」的態度。好比說,只要嘗試一下「現在的嘴型真的是好的嗎?」、「試著將吹嘴再含深一點」、或是「改變一下使用嘴唇的方式」之類的方法,就有機會讓音量倍增,演奏上也會是完全不同層次的輕鬆。這些發現,正是試著去挑戰才可能得到的結果。如果完全依照標準單簧管的演奏法去吹奏的話,是無法完全發揮出低音單簧管的潛力的。


讓身體跟著樂器一起共鳴的方法也必須變得更加靈活---這也是必要的學習方法。對於後來才開始學習低音單簧管的人來說,這可以說是一種「陷阱」吧。如果用「這在標準單簧管上都吹得出來應該沒關係」的態度來學習,很快就會碰到瓶頸。


其實如果真的想要在低音單簧管上更有表現力與音量的話,從選擇樂器到吹嘴、簧片的適合程度、嘴型、呼吸、以及指法為止,所有的演奏要素都有必要重新檢視才行。特別是最高音域的指法,幾乎都和標準單簧管不同。經常會看到標準單簧管上使用的指法在低音單簧管上行不通的案例,而必須講究低音單簧管獨自的演奏方式與感覺。好比說高音Re(D6,上加兩線上的Re)的指法,我使用的就是和標準單簧管完全不一樣的指法。我會盡量使用喉音Sol的泛音、也就是不加按鍵的指法,因為這樣聲音的音響效果會更好。像這樣,必須使用低音單簧管獨自的指法,才能讓低音單簧管的高音域表現出最豐富的表情與共鳴效果。


給年輕演奏家的建議


採訪:想請您給日本的單簧管演奏者或低音單簧管演奏者一些建議。


D:不管怎麼說,最重要的就是「別害怕嘗試」。特別是最近我發現日本或韓國的年輕演奏者漸漸開始進行很多實驗性的演奏方式,這讓我非常高興。藉著自由嘗試嘴型與配備,找出對自己最好的演奏方式,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態度。


當然,這也可能出現失敗。不過唯有反覆試誤,才有可能得到到真正的價值意義。雖然追求完美目標的心情值得尊敬,但有些表現唯有在「失敗之後」才能到達也是事實。比方說,出現爆音、或是像「鴨叫聲」的問題,往往只是你誤觸到了更高階的泛音而已。低音單簧管的高音域演奏,完全就是如何好好掌握住泛音。而像《春之祭》開頭那樣低音域深沉的響聲,也是只有冒著某種風險嘗試下才能吹奏得好的。因此,我希望大家不要害怕,帶著好奇心繼續嘗試與實驗。


此外,抱持有疑問之時,務必要請教他人。當我從巴黎來帶日本,聽到有年輕演奏者跟我說「想跟朱利安.迪格杭日上課」時,真的覺得非常開心。承認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直率,一定會引導出新的相遇機會與進步。而這樣的相遇機會,有時甚至能改變整個人生。我自己也是這樣,如果沒有累積那些一次次的相遇,就不會有現在的我。


身為獨奏家的展望


採訪:身為獨奏家,您將來有甚麼想挑戰的曲目與計畫嗎?


D:如果有機會和管弦樂團演出低音單簧管的協奏曲的話,我一定會挑戰看看。此外,我也在計畫以低音單簧管和鋼琴的編制演出整場奏鳴曲形式的獨奏會。好比說將大提琴奏鳴曲改編給低音單簧管演奏、以及從孟德爾頌或聖桑這些古典派或浪漫派的曲目中,找出「簡直就像是大提琴音響效果的低音單簧管曲目」的提案,呈現出新的可能性。這是我近期特別想實現的計畫。如果可以的話,希望這個計畫也有機會在日本實現。最重要的是,將我自身的經驗傳遞給年輕世代的演奏者們,這也是我給自己的重大使命。


持續音樂的原動力


採訪:最後想請教的是,對您而言,能夠持續演奏音樂的動力是甚麼?


D:我想應該是「一點一點地突破自己的極限」。每天拿起樂器時,我都能感受到「明天一定會更好」之處,這就是持續演奏音樂的最大喜悅。我現在即將滿四十五歲,但每天仍能實際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單簧管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不像運動那樣有明確的巔峰期。即使到了七十歲,仍有持續進化的可能。當然年輕時那種手指敏捷如飛的感覺也許會逐漸退去,但另一方面,音色的成熟、樂句的深度、音響的品質、指法與音準的控制等,這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加提升。


那些在我二十歲時尚無法理解的事,如今都能清晰地看出來---這也正是音樂的深奧之處,可說是一段永無止境的旅程。而能夠投身在這個「無限可能的世界」中,正是我最大的熱情來源。


採訪:多謝您這次接受採訪。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