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雜談封神演義(01) 來龍去脈

[前言]


前陣子不知道是因為遊戲或是戲劇的關係,經常看到有人討論《西遊記》。但同樣是章回小說的經典、其實今年似乎也有改編電影上演的《封神演義》卻比較少有人觸及,因此這裡想稍微整理一下關於這部也是我小學時代經常閱讀的小說的一些有趣資訊,供大家參考。主要引用的資料來自於日文維基百科,因此可以看到日本視角的觀點。


===


《封神演義》是在明朝完成的神怪小說,別名《商周演義》(商周演義一說是另有其書)、《封神傳》、《封神榜》或《封神榜演義》。


雖然是以商朝與周朝立國之間政權交替的歷史為舞台背景,但加入了仙界、人間、妖魔鬼怪各分陣營進行戰鬥的要素,是具有一百回龐大內容、規模雄大的幻想小說。


以文學作品而言,此書獲得的評價不算非常高(所以並未列入「四大奇書」之中),卻對傳統中國的宗教文化、民間信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有不少傳說就是來自於此書)。此書一出之後,即使是原本早就深獲信仰的神祇,也會依照本書中被改動的名字或造型來製作神像。甚至像通天教主、申公豹等應該是首次出現於本書的原創人物,也混入原有神祇之中成為信仰對象。因此,《封神演義》可以說是研究明代以後宗教文化時特別重要的作品


[作者考證]


成書時期推斷是明朝萬曆年間的1573~1619年之間,現代一般認為作者(編者)是許仲琳,但目前仍未有確實的結論。其實也是因為作者不明,我小學時看到、類似下圖這樣的「大字足本版本」,在封面上根本就沒有作者姓名,或者寫作是陸西星所著。



目前之所以認為作者是許仲琳,是因為本書現存最古老版本的《鍾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第二十卷》中,提到了此書是許仲琳所編記。此外這個版本在開頭寫著許仲琳書、李雲翔序的字樣,因此也有著許仲琳與李雲翔合著的說法。另外,如上所述,現存不少市售版是將在道教上有許多著作的陸西星當作作者,但從成書時間來看,這個說法是大有疑問的。


還有一種鄉野傳說是寫作金瓶梅的王世貞收到了朝廷要檢視金瓶梅內容的命令,急忙之下在一夜之中寫了《封神演義》來當作金瓶梅掉包,當然這種說法比陸西星一說更不可信。


[版本]


如上所述,現存最古老的版本,是記有李雲翔序文之《鍾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第二十卷》,這是由舒載陽、舒仲甫刊行本,故也略稱為「舒本」。這個版本是由日本內閣文庫所收藏,算是第一手珍貴資料。


至於明末清初的褚人穫校訂的《四雪草堂本》(四雪草堂是褚人穫的室名)則是清代以後逐漸普及於民間的版本。而康熙34年版四雪草堂版中又加入了褚人穫自己的序(稱為褚序),則是四雪草堂本的後繼版本。


而這些流傳出去版本中的「文繁本」或是「八卷本(簡本)」中,有一部分會加上周之標序(而稱為周序)。其中「文繁版」是在褚序之後接著加上周序,並加上了「封神演義原序」的標題。簡本的話,僅有周序。


此書和其他明清時代小說相比,各版本之間的內容並無太大差異。比較重大的差別是有簡略本(簡本)存在,以及一部分的排印版改編了第九十九回的封神榜。


到了1955年,有所謂的作家出版社的版本問世。這是以四雪草堂本為基礎,這也造成了木版印刷的四雪草堂本有改動第九十九回封神榜的誤解,其實四雪草堂本才是原本未變動的版本。由於這個版本在校勘時使用的版本中也列舉了廣百宋齋本,因此可以認為這些改動是參照廣百宋齋本版本而來的。


之所以要對第九十九回的封神榜進行改編,是因為在包含舒本在內的木刻版本中,即使在作品中明確描述為已經死亡的人物,在第九十九回的封神榜上卻仍有不少沒被列入名單中。後來,這份封神名單在清末的鉛印版中(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光緒十五年上海廣百宋齋鉛印本《繡像封神演義》)被改訂,將原本遺漏的人物補入榜中,主要是透過刪減萬仙陣中的死者來進行調整。


但在這麼多版本中,差別最大的莫過於清代出現的「蒙古車王府曲本」,這是用口語體寫成,前後總計有二百二十回(上述版本皆為一百回)。這是以民間流傳的說書故事集合起來的版本,因此和上述各版的內容不相同。


當然以「封神演義」為題材的戲曲也所在多有,好比說戲曲「封神榜」與清宮大戲「封神天榜」等等。

(台灣之前也製作過布袋戲版本,這是以上述百回本改編而來的,這也是筆者忠實收看的布袋戲之一,其他現在戲劇版本,就留待後述)。


[成書淵源]


「封神演義」的直接前身作品,應該是元代至治年間(1321~23年)左右成書的歷史小說「武王伐紂平話」。此外也有「封神演義」的作者應該有參照過明代余邵魚的小說「春秋列國志傳」的第一卷。不過,雖說「封神演義」的故事骨幹與前述兩作品幾乎相同,但相對於「武王伐紂平話」或「春秋列國志傳」比較偏歷史小說的範疇,「封神演義」卻加入了大量的神怪要素,而成為神怪幻想小說,這是與其前身大異其趣之處。


而在本書中出現的各式神怪的原形,也大多是來自於元朝以來流傳的各式說書故事。好比說,構成「封神演義」主軸的「太公望(姜子牙)封神」故事,其原形可以看作是源於自古就有的「史記」封禪書中之記述。而「順應天命,神仙們加入周武王伐紂之行列」的說書故事,也可見於明代的神學書「神仙通鑑」當中。而封神演義中寫到的神仙,大多也曾在「搜神大全」、「神仙通鑑」等記有當時民間信仰的神祇的書中出現。作者顯然也有參考過這些書籍,進而借用這些神仙的名號、改編當時流傳的說書故事到此書之中。


因此,自古備受民間信仰的神仙(女媧、殷郊、太上老君、廣成子、赤精子等等)、與相對新出現的神仙(楊戩或聞仲)在本書中參雜出現,甚至還加上了佛教系統的神佛(燃燈到人、文殊廣法天尊、韋護、哪吒等等,雖說殷周時代佛教尚未創教)、以及後世活躍的人物(唐朝被視為武神的李靖,就以哪吒的父親出現),有種時代錯置的惡趣味感。不過,也是因為這樣,造成了本書的文學評價不高;以現代的說法,就是「同人性質」太重,以至於被看成不入流。


[故事大綱]


書中的思想觀是將世界分成了仙界與人界,其中又將仙界分成了從人類的仙人、道士升天成為崑崙山上神仙的「闡教」、以及除了人類之外的動物、植物等各種事物而形成仙體的「截教」。


故事是從殷紂王統治天下時期開始。書中描述紂王原本是位名君,但因為參拜女媧廟時提詩冒犯了女媧,盛怒下的女媧就命令千年狐狸精、玉石琵琶精和九頭雉雞精魅惑紂王以斷送商朝。其中的狐妖就奪取了預備進入朝歌後宮的冀州侯女兒妲己的軀體,迷惑紂王。紂王從此就在妲己的操弄挑撥下實施各項暴政。


另一方面闡教教主元始天尊之下的崑崙十二大仙,因為每一千五百年無法避免的殺劫到來,而必須下界殺生度劫。因此天帝就以這十二大仙為臣下,將參與人間殷商大亂的闡教、截教、人類中「無法成仙之仙」、「無法成人之人」等等人物封為神,而負責執行這項封神儀式的正是崑崙山道士之一的姜子牙。而成為周武王丞相的姜子牙最後就乘著「四不像」,將因為這場大戰亂中喪命、飛往封神台的三教靈魂,分別封為三百六十五位神祇。


[在日本的譯本與接受度]


其實本書如同《三國演義》一樣,很早就在日本流傳。最早是和中國其他的古典小說一起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時代,相當於明末清初)引入日本。雖說並未特別受到注目,但也能在曲亭馬琴所著的《開卷驚奇俠客傳》中,看到《封神演義》或《通俗武王軍談》的影響。


真正在日本出現日文翻譯版(江戶時代漢文是武士與一般民眾的基本素養之一,不需要特別翻譯),是1935年出現的三浦義臣的抄譯版。當時雖然曾兩次抄譯出版過,但比起《西遊記》或《水滸傳》等作品,還是沒有那麼高的知名度。甚至在當時由平凡社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大系叢書中,也完全未抄譯此書進去。


本書真正在日本熱門起來,還是在小說家安能務重新將「封神演義」改寫的日文版上市之後的事情。安能務非常喜歡這部小說,甚至將之稱呼為中國三大怪奇小說(另外兩部是三國演義與西遊記,如果加上金瓶梅,可以成為他個人的四大奇書)。後來也有漫畫家藤崎龍根據安能務的版本繪成漫畫版的《封神演義》。


在安能務改寫版流行起來後,以歷史模擬遊戲著名的「光榮(KOEI)」公司竟然也在1995年出版了《完譯.封神演義》三卷,這是由二階堂善弘所翻譯,算是最接近原著的日文翻譯版。不過,這個翻譯版沒有將原著中所有的詩句翻譯出來、又因為參照了簡體中文版造成的文字誤譯,出現不少問題。此翻譯版本,後來在1998年重新出了容易收藏的文庫版七卷,但這個版本為了更容易被讀者接受,將一部分的文字再度改寫,更不能算是嚴密的完整翻譯版了。


後來,如同其他中國古典文學一樣,由偕成社在1998年出版了給兒童閱讀用的三卷《封神演義》,由於改寫的非常淺顯易懂,不僅是兒童,也很適合不擅成閱讀古文的人欣賞。


在2000年之後的十數年間,日本並未出現新的翻譯或改寫版,直到2013年由翠琥出版社發行了新版《封神演義》。而1999年,由大出版社集英社出版的文庫版(八木原一惠編譯)在後來也發行了電子書版。


在2017~2018年終於有勉誠出版社發行了日文全譯版(同樣是二階堂善弘主編)。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