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Johannes Gmeinder專訪(01) 當自己的老師

譯自:The Clarinet雜誌


最重要的是,學生要當自己的老師


~約翰.格曼德(Johannes Gmeinder)專訪




[前言]


在德國具有長年教學經驗,培育出許多學生的約翰.格曼德先生是首次接受我們的專訪。這次他是為了擔任第六屆朗斯洛國際單簧管大賽評審而來到日本,在接受我們採訪的當天,也還要準備大師班而非常忙碌,但他仍然以不知疲勞為何物的開朗態度回應我們的提問,令我們非常感激。


這次我們也希望從他擔任評審與教授職務中看過許多年輕演奏者、如何去指導教育,來認識他的真實面貌。



===


[約翰.格曼德簡介]


自2010年起擔任德國單簧管協會會長,並同時在國際單簧管協會中擔任德國代表。身為單簧管教育者,他的教學經歷包括了:2001年起任教於法蘭克福/美因河畔音樂與戲劇大學、2003年起任教於柏林藝術大學、2004年起於曼海姆音樂與戲劇大學擔任講師。之後於2004年起就任美因茨音樂大學教授,2009年起擔任薩爾布呂肯音樂大學教授。自2017年起,擔任萊比錫孟德爾頌音樂與戲劇大學教授至今。


他經常於亞洲、美洲、斯堪地那維亞及歐洲等地區進行演奏活動,並受邀擔任大師班講師及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審。其錄製的CD由MDG公司、不來梅廣播廳唱片以及Coviello Classics等公司發行。


====


這都是我自己經驗過的事情


採訪:首先想請您談一下您的成長經歷與開始學習單簧管的原因。


格曼德(以下簡稱G):我是出生於位於德國西南部波登湖(Bodensee)邊的康士坦茲市,直到高中畢業為止我都一直住在那裏。我的祖父其實就在康士坦茲市的管弦樂團演奏小提琴,除此以外他也會演奏單簧管與薩氏管。因此家中就有因此家中就有單簧管,我記得那是非常古老的樂器,但這也是我記憶中第一次接觸到的單簧管。大約是在八歲左右吧?因為德國那部有很多很接近標準管樂團型態、稱為管樂合奏團(譯註:不知道德文原文是甚麼?很可能是類似Harmoniemusik編制)的樂團,我就在這樣的管樂合奏團中開始吹奏單簧管。


在這期間我在拉多爾夫采爾(Radolfzell)的音樂學校和漢利希.布朗(Heinrich Braun)老師、以及後來去了特羅辛根(Trossingen)國立音樂大學和瓦爾德瑪.汪德爾(Waldemar Wandel)老師學習單簧管。特別是汪德爾老師和迪特.克列克(Dieter Klöcker)先生這位非常有名的單簧管演奏家共同創立了「古典重奏團(Consortium Classicum )」,灌錄了非常多的CD。此外,我在大學時期也考過了柏林愛樂卡拉揚學會的甄試。那時在卡拉揚學會學到的經驗,至今仍對我有很大的助益,真是非常良好的經驗。


我在特羅辛根大學之後,又進入了柏林藝術大學就讀,跟富蘭索瓦.扁達(François Benda)老師學習。然後又在扁達老師的推薦下,參加了法蘭克福歌劇院與博物館管弦樂團(Frankfurter Opern- und Museumsorchester)的甄試,順利通過後成為該團的另一位單簧管首席。而這些歌劇的演出經驗,我認為至今也非常有用,特別是在教學現場上。在德國有非常多的歌劇院,因此也會有很多的歌劇院附屬管弦樂團。當我教到想進入歌劇院樂團的單簧管學生時,好比說怎麼和歌手一起工作、或是怎樣在樂團中工作,過去的這些經驗就能派上用場教給學生。這正是因為有在歌劇院中工作,熟悉很多歌劇的關係。


再來也是差不多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同時在柏林、法蘭克福與曼海姆三地上課。而在這些地方教學之間,突然覺得自己似乎很適合教學了。因此,我又在美因茨音樂大學擔任了兼任教授之職,就同時進行著歌劇院管弦樂團團員與學校教職的兩項工作。


採訪:這是您大約幾歲的事情?


G:我想應該是26歲吧?---這得要仔細看過履歷表才知道(笑)。


就這樣經過了十年之後,我獲得了薩爾布呂肯音樂大學全職教授的職位,就辭去了管弦樂團的工作。在這之後又轉校到了萊比錫的孟德爾頌音樂與戲劇大學擔任教授,直到現在。


該怎樣才能把單簧管吹好?


採訪:您在二十幾歲就開始擔任教職,因此身為教學指導者,您應該接觸過非常多的學生才對。請問您在教學指導時,有沒有特別注重或秉持的信念呢?此外,也想請您談談您常用的練習曲或是最常教授給學生的練習法。


G:最重要的是,還是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自己有甚麼做得到的、又有甚麼是做不到的,然後就會去思考該怎麼做,才能把原本做不到的部分做好。如果有了這樣的精神,畢業之後學生也能自己給自己上課,對吧?所以我很重視讓學生能夠獲得這種精神。當原本做不到的事情變得可以做到時,就能自己發現下一個問題,思考並自己改正。這樣的能力,將來在工作上也一定會派上用場。


仔細想想看,在大學就讀期間實際上能上幾次課呢?在短短的學生生活中,如果還碰上生病之類的情況,其實真正能用來學習的時間非常有限。正因如此,我認為「能夠自己找出吹好單簧管的方法」這件事就變得非常重要。我上課的時候,就是希望學生能夠掌握並獲得這樣的能力。


採訪:那麼好比說為了讓學生掌握到這種能力,該怎麼讓他們意識到必須獨立思考呢?


G:我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能夠有自信完成的某件事。如果他們能對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有確信,就能以那項技巧為基礎,邁向下一個階段。


即使想在課堂上進行音樂性的指導,但如果連樂器都還吹不好,那樣的教學根本無從開始。說到底,我認為還是必須先打好作為管樂器演奏者最重要的基礎,包括技巧、呼吸等基本面。


採訪:要讓學生注意到這樣的道理很困難嗎?


G:其實很簡單,就像學語言一樣,從 ABC 開始就可以了。不是一下子就從 XYZ 開始,而是每次都回到 ABC,這一點我到現在自己也一直在做。


我還特別注意的一件事是,當我給學生建議時,絕對不會說出自己沒做過或沒經歷過的事。我一定會自己親自嘗試、每天實際練習過之後,才會教給學生。


比方說關於呼吸,我會做不使用樂器的呼吸練習。因為對管樂器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持續穩定地呼氣」這件事。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