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2025QK把咩罰站之旅(05) 女大生威力


話說,就在這次出發去東京「罰站」之前一週,突然發現了下圖這個音樂會的電子海報:



如同本系列文第一篇所寫,當我知道這次這個錄音專案之後,心裡浮現的另外一個念頭就是有沒有很值得、台灣聽不到的音樂會?現在看到有滿滿的女大生單簧管名家擔任獨奏、而且還是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的音樂會,怎麼可以放過?


唯一有點尷尬的是,音樂會開始的時間是晚上六點半(日本的音樂會開始時間大多也和台灣習慣不同,六點半或七點開始是常態,很少有七點半開始的),即便當時還不清楚錄音行程的我,也感覺到這可能會和錄音的時間衝突,於是立即修書一封,徵詢甲方主角的意見。


結果光明左使傳來的答案也很有趣:



不愧是熟知本教主這種特殊收集控體質的好麻吉,馬上就爽快答應了。但我吃驚的是,在錄音行程如此沉重的負荷下,他竟然還要回飯店練習。只能說,要成為高手,最低限度就是要先成為日語所說的「練習の鬼」才行啊!


至於他文中提及的「松本」,則是台灣單簧管圈應該有不少人認識的松本健司老師,也是這場音樂會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總之,既然光明左使開綠燈,那本教主就放心購票去了。如果是以往(雖說是很久很久以前),由於日本的購票系統只接受日本的銀行帳戶(或信用卡等金融服務),只能透過代購去購買票券。但這都得在音樂會演出前一兩個月委託代購才有機會將票寄到手上,這次距離演出只剩下一週,雖然確認還有票(否則主辦單位就不會貼出海報來宣傳了),但找代購有點緩不濟急。只好硬著頭皮自己上以前沒用過、這次主辦單位發行票券的TEKET系統,搞不好還是可以直接在日本國外購買,畢竟時代進步了,對吧?


結果實際打開這個TEKET系統,發現意外友善(這不像日式系統啊!!!)---不需要註冊帳號、可以刷海外信用卡、最重要的是有提供電子票!!!換句話說,不必去便利商店或是甚麼地方領票,到了現場直接展示QR Code即可。


所以五分鐘就完成了這場音樂會票券的購入,歐耶!!!


*不可否認,這也跟這場音樂會是本地演出團體辦的冷門音樂會(不可否認,單簧管重奏就算只放在古典音樂圈裡也是冷門,更別說和熱門音樂比較了)有關。


回到錄音現場。既然已經買了東京音大單簧管重奏團的票,而音樂會所在的豐洲文化中心距離錄音現場的方南町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電車車程,所以第一天錄音到五點左右,我就非走不可了。


於是自請「降板」,讓「天之聲」直接和光明左使以英文溝通。匆匆收拾好東西,去趕電車衝豐州。


但是一走出第二團參會館,心中便大喊一聲:「不妙」。因為原本還算OK的陰涼天氣,到這個時候竟然下起了大雨,雖然本教主有帶傘(事前看過天氣預報,知道回國當天會下雨),但趕路的速度一定會大幅受到下雨的影響,特別是中間有一段轉乘得出站換線,天氣好壞差別很大...。


總之,大約拚死衝到了方南町車站,運氣還不壞地趕上了最近的一班丸之內線,並且在五點半前後經過了新宿,這表示著有機會在六點出頭左右抵達豐州站。


*底下這張圖只是想表達我趕上車了,絕對不是偷拍正咩...



總算,一如轉乘App規劃,在六點五分抵達豐州車站!


*因為下雨,也只能拍電車上或車站內的照片,出了車站要一面拿傘、一面拿手機拍照就很難拍出甚麼好照片。



接著穿過了小小的天橋,走到了一個似乎是和另外一個車站共構的辦公大樓。所謂的「豐州文化中心」就在這棟辦公大樓中的五六七八樓。



至於音樂廳的入口到底是在這五六七八樓的哪一層?由於是第一次來,完全搞不清楚,只好賭一把猜猜看。


結果按了一樓大廳的電梯進去後,發現電梯最低只能到七樓(不停四、五、六樓),所以我就猜測音樂廳入口是在七樓。沒想到在這裡找不到甚麼音樂廳的入口,倒是看到了一個像是更衣室休息室的地方...。


無巧不巧,剛好有兩個身著白色上衣、黑色長裙、怎麼看都像是今天音樂會演出者的女大生走出來,這一定是命運的邂逅,當然鼓起勇氣問路:


請問,這裡今天是不是有音樂會演出?入口在哪裡?


女大生A:入口在四樓喔,你就直接搭電梯下去就是...


女大生B(拉住A):不是啦,電梯沒到四樓,你得先搭電梯下三樓,再於三樓換手扶梯去到四樓喔。


好吧,既然女大生都這樣說了,我也沒有不照辦的選擇。於是趕快搭著電梯再回到了三樓,順著手扶梯走到了四樓。但,四樓怎麼看都只有廁所入口,難不成女大生是指引我去廁所偷拍,會不會口味太重了?!


此時另一個奇蹟出現了,但這次出來的是個大叔。看樣子是收到了同樣的錯誤情報,大叔已經進去廁所偷拍過繞了一圈,確定不是音樂廳的入口,兩人相顧一眼,覺得音樂廳入口應該是五樓,於是一面搭著手扶梯上五樓,一面異口同聲碎念:「這音樂廳的路線真是牙牙摳戲(煩人)」。


運氣還不錯的是,音樂廳的入口真的是在五樓。走上樓來,看到了另一群穿著白上衣、黑長裙的女大生(這讓我確認剛才的確是走到女大生更衣室休息室了)在驗票、招待特別來賓與發放節目單,就跟大家在國內聽音樂會的場景一樣。



這時已經六點二十,距離開場只剩下十分鐘,於是我隨手抄了一本節目單,趕快衝入音樂廳中。


如上圖所示,這個豐州文化中心與其說是音樂廳,更像是長在辦公大樓中的多功能演講廳,四週的玻璃帷幕還可以直接望到外面的街景呢。不過,以後來實際聽音樂的感覺,音效並不差。



雖然票沒有賣光、全部都是自由席,但是中間比較好的位置都已經坐滿人,只好坐去偏舞台右前方的位置上。



由於音樂會中禁止任何攝影(包括謝幕),只能直接引用東京音樂大學單簧管系(科)的粉專照片來介紹音樂會的內容。這場名為「與大師群共演的饗宴(名匠達との饗宴)」的音樂會,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是「小編制」的重奏音樂,下半場則是「大編制」的重奏音樂。曲目如下:


上半場(小編制)


1.大四生單簧管重奏團(十二重奏,是說這樣算小編制嗎?XD)


伯恩斯坦(編曲不明,應該是學生自己):憨第德序曲


2.勝山大輔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五重奏)


皮亞佐拉(加藤雅之編曲):探戈的歷史之夜店1960


3.重松希巳江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七重奏)


柴可夫斯基(德永洋明改編):天鵝湖選曲


4.松本健司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十重奏)


內田祥子:日本歌謠集錦<春>


5.野田祐介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六重奏)


佛瑞(編曲不明,從解說來看,應該是野田系主任自己的改編):桃莉組曲之搖籃曲與西班洋風舞曲


6.伊藤圭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七重奏)


內田祥子:象之生活


7.四戶世紀門下生單簧管重奏團(十二重奏,看來在東京音大內,這就是小編制的天花板)


巴哈(編曲者不明,應該是學生):d小調觸技與賦格


==中場休息==


下半場(大編制,所有學生組成、含打擊在內將近五十人之大重奏,指揮為野田祐介)


1.小約翰.史特勞斯(澀谷圭祐改編):蝙蝠序曲


2.辛德爾麥瑟(Louis Schindelmeisser 澀谷圭祐改編):四把單簧管複協奏曲


3.柴可夫斯基(澀谷圭祐改編):C大調弦樂小夜曲


安可:


福田洋介(作曲家本人改編):櫻之歌(さくらのうた)


這曲目其實有不少是我從沒聽過的作品,比如說上半場的「象之生活」、下半場的四重協奏曲,這是這場音樂會第一個吸引我之處。第二個則是「與大師群共演」,原本以為這只是下半場這首大家可能聽都沒聽過的作曲家辛德爾麥瑟所寫的四重協奏曲、會有四位獨奏家---都是東京音大的教授、所下的標題,沒想到不止於此。但是「大師」這兩個字說來絕對不誇張,因為目前在東京音大單簧管系教授單簧管的六位老師都是全日本皆知、名號響噹噹的人物:


系主任=野田祐介,雖然回到日本以後主要是教學為主,並沒有特別參加甚麼樂團,但只要想想他是比進口壓縮機還稀少的巴高畢業生(1988年畢業),就知道他是第一流的演奏家絕無疑義。


四戶世紀=這是賴神(Karl Leister)的學生之一,原本在德國時曾經擔任過柏林交響樂團的首席、回到日本後也常年擔任讀賣交響樂團的首席,算是老一輩的泰斗。順帶一提,本館也收藏有他的CD。


松本健司=NHK交響樂團首席,也是同樣數量稀少的巴高畢業生,並且也拿過土倫國際單簧管大賽的第三獎。因為曾經來台參加過魔笛音樂營,應該是六位教授中最為台灣捧油熟知的單簧管演奏家。當然,本館也收藏有他的CD。


伊藤圭=NHK交響樂團首席(說來誇張,一家音樂大學裡面有兩個日本第一樂團的首席),他是少數沒有出國留學,卻依舊非常厲害的演奏家,也拿過日本單簧管大賽的第一獎。在這六位教授中,也是頂尖的佼佼者。有趣的是,他也是野田祐介的學生。照例,本館也收藏有他的CD。


重松希巳江=畢業於德國狄特摩音樂院,前新日本愛樂單簧管首席。似乎是因為疫情的關係,樂團幾乎停擺,所以辭去新日本愛樂的工作,專心在教學上。她算是這六位教授中我最不熟的一位,不過海報上照片拍得很美,也很值得期待(劃錯重點)。


勝山大輔=曾經是TKWO的單簧管首席(2011年TKWO來台北演出時,就是他擔任單簧管首席),後來考上東京都交響樂團。其實他正是東京音大的校友。雖然沒有買到他的獨奏CD、但是他也是十龜搞笑樂團的一員,所以本館的CD收藏中也算是有他的名字。


所以光看到這樣的陣容(真的都是「名匠」!)來演四重協奏曲(雖說根據海報,看不出是哪四位教授吹獨奏就是了),就值回票價,這也是我想去聽這場音樂會的另一個原因。


結果到了現場一聽,音樂會的內容比我想像中更加有趣。第一首大四生的憨第德,不知道是不是第一首太緊張、還是在適應場地?演的並不是太好,狀況(各種砲)滿多的,平衡也不是太好,特別是負責巴賽管的兩個男生,可能不常吹這種樂器,共鳴完全沒出來。害我差點懷疑是不是挑錯音樂會了。唯一值得稱讚的是,編曲很精彩,特別是配器很巧妙,遠比我這種外行人更善用各種樂器各種音域的特性。


*順帶一提,粉專上不知道為何沒放演出照,只貼了彩排照。




到了第二首,終於看懂節目單介紹的每一首OOO門下生重奏團的構成。因為這首曲子,身為導師的勝山大輔親自吹「夜店1960」的降E調,而且跟著學生一起從觀眾席一面吹奏、一面走上舞台。換句話說,所謂的「與大師共演」,不只是協奏曲,而是大師們都親自下來吹重奏。另外,也是因為有了一面走上舞台一面吹奏的噱頭,這首曲子包含四位學生在內的五個人,都是從頭到尾背譜演奏。而且演出品質滿好的,給人有不愧是日本排名上位音樂系的感覺。



第三首登場的重松門下重奏團,則是老師重松希巳江擔任第一部,搭配打擊樂器(友情演出)、和其他學生一起吹七重奏。擔任降E調的學生滿厲害的,從別的「門派」的重奏團也找她去幫忙吹降E調(害我看不懂她到底是誰的學生了XD)、以及下半場大合奏也是她負責吹降E調第一部就可以看出。這個天鵝湖組曲,是從全曲中挑出六首作品,編曲也很精采,讓人有點想詢問是否有要出版...。剪成短髮的重松老師本人看起來沒有照片美麗,但是吹低音單簧管的妹子吹得好,人也可愛,完全可以彌補老師圖文不符(?)的問題(完全劃錯重點)。



第四首則是松本健司擔任第一部帶領學生們吹奏的日本歌謠組曲「春」。作曲家內田祥子其實是另一位教授伊藤圭的大學同學,所以在這層關係下,這次替東京音大的這場音樂會提供兩首曲子。當然,因為是歌謠組合起來的作品,雖然演奏很精彩,曲子也都是名曲(包含松任谷由實的「春天,來吧」),但稍稍讓我覺得欠缺新鮮感。不過,松本老師的黃楊木傳奇很炫目(他買了一對,看起來超愛)。



再來則是系主任野田擔任第一部下來和學生一起演奏的佛瑞[桃莉組曲]。佛瑞也是我很喜歡的作曲家,讓我覺得這個選曲非常精緻(編曲和演出也是)。野田老師似乎也喜歡黃楊木的傳奇,所以也是這個重奏團的賣點之一。對了,野田老師的傳奇當然也是自己的,不是和松本老師共用,這在下半場兩人同台拿了黃楊木傳奇登場得到證明。



然後,就是我覺得整場音樂會最精彩的作品,內田祥子所寫的「象的生活」。如前所述,因為內田老師和伊藤老師是同學,所以特別改編了這首原本是寫給手風琴的作品。當然,換成單簧管七重奏,就有了手風琴七倍的音響效果。整體聽起來非常嗨,各種我能想像的大象效果都出現了。如果這首作品有出版的話,絕對是必買!!!另外一點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別的門派重奏中,基本上都是導師下來吹第一部,只有這一首,伊藤老師自己來扛倍低音單簧管!大家應該很難想像幾乎可以說站在日本單簧管界頂點的NHK交響樂團的首席,竟然跑來吹倍低音樂器吧?XD


*這首也找不到演出照,只好用練習照代替。



上半場最後一首的巴哈d小調觸技與賦格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光是單簧管重奏就有各種改編版本,而東京音大這個四戶門演出的版本,似乎也是自己重新編曲,現場聽起來改編的非常厲害,說不定是我聽過的改編版本中最好的一個,至少非常具有挑戰性,因為就連倍中音單簧管也要跟著跑大量的快速音群,現場聽起來只能用震撼來形容。負責倍中音的金髮俏麗的大姊頭(誤)吹得非常好,更引人注目。話又說回來,東京音大的單簧管系學生中,男生本來就是少數,而且各種低音樂器也都是女生吹得比較好,強烈感受到女大生的威力!當然,這首作品是老師四戶世紀和學生一起吹第一部(各部都有Double的樣子,但音準一樣很好)。


*很可惜,這首也只找得到練習照



到了中場休息時間,就看到學生們匆匆忙忙地開始布置下半場演出用的譜架與座椅,這才讓人驚覺下半場的「大編成」真的就是接近管樂團等級、四十幾人的大型單簧管重奏團。



然後,很快地就看到台上塞了滿滿的各式單簧管了。



後來對了節目單,下半場總計使用了兩把降E, 四把巴賽管、四把中音單簧管、六把低音單簧管、兩把倍中音、一把倍低音,總計44人,加上友情支援的兩位打擊、一位低音大提琴,以及指揮野田系主任,台上總共有47人。如果加上後續四重協奏曲的獨奏,就超過五十人,只能說陣容龐大啊。順帶一提,除了三把Contra都是S牌(沒辦法,這是自助餐牌的罩門),台上全部都是自助餐牌,畢竟六位教授都是自助餐代言人啊。


*不過,各大樂器店的贊助還是都去拿到了(如下圖),因為辦一場音樂會很花錢,全天下都一樣。



而且第一首蝙蝠序曲第一個音下去,完全展現出日本樂團擅長合奏的特性,技巧好、音準佳,宛如管風琴的飽滿共鳴,聽起來就是很爽!!!



然後就是重頭戲辛德爾麥瑟的四重協奏曲。本來還在猜,到底是哪四位教授擔任獨奏,沒想到除了擔任指揮的野田系主任以外,另外五位教授都上台了。最酷的是,第一樂章是野田系主任指揮兼獨奏,搭配另外三位教授吹獨奏,而「輪空」的兩位教授坐在樂團之中吹伴奏。



到了第二樂章,則是「大風吹」。野田系主任回去專心指揮,第一樂章輪空的兩位教授從樂團中站起來改吹獨奏,替換下來的兩位教授則改坐在樂團中吹伴奏。同樣地,第三樂章再輪流一次。這真是非常有巧思。



而且樂曲本身就寫得很好,應該也是目前音樂史上唯一的四把降B調單簧管的複協奏曲,依照原始編制的管弦樂團版本當然會很精采,換成單簧管重奏來伴奏也不失華麗(所以演出後,特別邀請也在現場的編曲家上台接受喝采),很值得有志之士(?)嘗試看看。(市面上最常見的是鋼琴伴奏版就是了)。


至於最後一首的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市面上的確有存在其他的改編版本(八重奏),我實在很難想像可以用這麼大的編制來演出完全不輸給弦樂合奏團的效果,也只能讓人感動與佩服。



最後的安可曲「櫻之歌」,其實也是為了即將畢業的大四生所演奏(日本是三月底學期結束,所以這是大四生演出的最後一場音樂會)。這首曲子是作曲家福田洋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我也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大編制的版本,不過個人覺得這首還是比較適合八重奏以下的編制來演就是了。


總之,這是一場非常值得欣賞的音樂會,在來到日本參觀到天團錄音之後,還能聽到如此精彩的音樂會,除了幸福以外,找不到更好的形容了。


(待續)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