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隔天,剛好是邪教的定期練習時間,具有實驗精神的某教徒很興奮地和本教主討論實驗心得,並且詢問有沒有也為「黑武士」的簧片貼「補丁」的打算....
嗯,老實說,還真的沒有(笑)
所以接著教徒問本教主要不要試試看他的紙膠帶,在有了前一天實驗效果的信心下,當然一口答應了:一來可以比較不同樂器上的效果(這個密技應該還沒有人套在倍低音單簧管上吧?搞不好是世界首次啊!!!)、再來也可以比較不同材質的效果(標籤紙vs紙膠帶),這實在讓人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啊!!!
然後,熱血的教徒一下子就把黑武士使用的倍低音單簧管簧片加工好了:
咦?原來教徒的紙膠帶上面是有可愛(?)圖案的呀...不對,這頭像怎麼好像有點眼熟?!
「對!教主沒認錯,這正是我們都認識的那位指揮。因為這紙膠帶是O大管樂團創團七十週年的紀念商品喔!」
哇,真是以行動支持對母校的熱愛啊!!!
不過,一旁看到的D教徒看到此景之後,立刻來了個犀利的評論:等一下,把男人含在嘴裡,真的不會有問題嗎?!
*下圖正是後來也被紙膠帶電得不要不要的D教徒(為保護當事人,照片加上馬賽克處理)
*對了,教徒D表示他以前也聽過類似的說法,但覺得太荒謬而沒有試過,這次算是開葷了。
*邪教的榮譽顧問、某南部交響樂團單簧管首席也表示其恩師也曾說過類似的事情。
*看來這密技竟然是古已有之啊,本教主真是後知後覺....。
言歸正傳。讓我吃驚的是,紙膠帶的效果在倍低音單簧管上的效果似乎比在低音單簧管上貼標籤紙要好很多。這一天練習的感想是:
1.「口感」比標籤紙好很多。(果然還是應該要含男人)
2.明顯比標籤紙耐水,完全不用擔心會脫落的問題。耐久性OK!
3.簧片充分振動的感覺也變明顯。(還是因為有大指揮頭像加持的關係?!)
4.聲音也很明顯更連接。
5.高音也更容易上去(以前很難吹出來的F6,竟然可以順利的爬音階上去)
6.音色變得較寬較溫暖。
7.音量變化幅度變大很多(這是3的良好副作用)
8.最低音的共鳴變得很好,最低音的F、E、D、C明顯變得清楚(也是3的良好副作用)
這幾乎給我一種自己變厲害的錯覺(當然是錯覺,因為看錯音和吹爆音是甚麼配備都救不了的事情),而且現場有貼上紙膠帶的人(至少教徒簡、教徒D是這樣。),都有類似的感覺。
結論是請愛用O大管樂團70週年紙膠帶啊!!!!(特大誤)
不過,的確可以看出不同材質對這個「補丁」的威力有不小的影響。當然位置一定也會---從懸臂樑的理論來看,貼的越上端效果會越明顯,但阻力也會越大。所以如果看了此文嘗試要去做實驗、結果卻覺得效果不明顯的人,不妨考慮更換材質與位置再試試看。
從這裡再度證明了幾件振動學告訴我們的知識:
材質、與幾何形狀(貼補丁等於同時改了幾何形狀與材質)在簧片設計中同樣重要,而後者(幾何形狀)往往被忽略。
從這次的密技可以看出,也許在簧片的輪廓設計上直接加上類似補丁的形狀,就能大幅提升簧片的性能。這在天然簧片的加工上或許有點困難(因為大約只能增加5~10µm的程度),但對於合成簧片而言,就很有機會做出來。有在開發簧片的人不妨參考看看。
如果以上都不能說服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以為這是Z牌代言人N小姐與某熱血教徒瞎貓碰到死耗子的偶然結果,那以下在本部落格中偶爾會介紹的「單簧管的世界」,也曾做過這個密技的驗證,以下就把安迪哥和大向姐的心得一起整理出來。
原始影片:https://youtu.be/Yc4p_N4Ngjw?si=9uLaRck2gWhywony
從影片的標題為「響度暴增~身為單簧管演奏者,如果不使用Leukopor就虧大了」來看,就知道這個密技有多強大。其實從影片一開始安迪哥的誇張表情也能窺見一二(笑)。
這裡所謂的Leukopor,是一種流行於歐美的醫療透氣膠帶,用來貼在皮膚的傷口上保護塗藥,當然也可以防水。這東西在阿罵爽上就買得到。
這膠帶非常好用,貼在皮膚上也不會有壞影響,所以安迪哥甚至可以貼在嘴上玩。
接下來他倆就來說明為什麼要用這個膠帶。
首先由安迪哥拿出一片偏薄(大約相當於快死掉的簧片)、上面沒有貼任何東西的簧片來試吹,的確可以感受到這片簧片比較扁、比較尖銳的聲音。
然後取出Leukopor,剪成細長三角形。
當然,就是貼在簧片的振動區上。可以看到安迪哥剪的長度幾乎是相當於簧片振動區的長度。
再以這樣貼著膠帶的簧片重新試吹,大致可以聽得出來聲音變得比較厚、比較圓,高音也沒有之前尖銳了。
就跟本教主一樣,安迪哥後來又貼了一片(好吧,其實安迪哥這個影片是去年下半年就播出了),變成兩片膠帶疊在一起的狀態。
得到了聲音更厚、但依稀可以感覺到更吃力(阻力變大)的效果。
接著安迪哥也替大向姐加工了一片貼上Leukopor的簧片。有趣的是,大向姐的「Before-After對照組」效果比安迪哥更加明顯(雖然他們的影片回音都開得比較大,有時候不容易聽出效果,但在大向組上面,卻非常非常明顯,不用在現場也聽得出來),以致於安迪哥感嘆:
也許Leukopor更適合妳的樂器(法式單簧管)啊!
而大向姐也嘗試了貼上兩片膠帶的實驗,雖然也能感覺到阻力稍微變大一點、音色更厚一點,但大向姐卻覺得「這樣也不壞啊」,而且「還是有點不敢相信、有這種事嗎?!」。
為了驗證這不是「幻覺」也不是「暈船」,大向姐決定把膠帶通通撕掉,重新試吹一次。果然回到了實驗前偏薄、偏扁的狀態,這才知道這招是確確實實地有效,覺得「以後沒貼Leukopor可能不會吹了」(笑)。
接著,大向姐又在普通(但聲音偏柔=厚度中下?)的簧片上也貼上這個膠帶,覺得「氣很容易灌進去」(我聽起來還是聲音變厚了),而且「原本送進去沒有方向性(散)的氣,變得很直接(集中)了」。不過,兩人只知有效果,不知道原因為何,只好當作是一種魔法了(笑)。
然後大向姐解釋,這招是安迪的同事、同樣是西南廣播電台斯圖加特交響樂團(德語:Radio-Sinfonieorchester Stuttgart des SWR)單簧管首席、也是喬瑟夫牌單簧管代言人迪爾克.阿爾特曼(Dirk Altmann)教安迪哥的,而阿爾特曼自己的簧片上總是會貼著這個Leukopor,而且阿爾特曼不論是低音單簧管或標準單簧管上都會使用這個秘招。
大向姐接著詢問安迪哥:那阿爾特曼吹低音單簧管時,也是貼兩片嗎?
安迪哥回答:不,一片(果然加太多,阻力會太大啊 XD),而且合成簧片上一樣有用。
安迪哥接著解釋:阿爾特曼平常是用比我更薄一點的簧片,但貼了這個以後,反而能吹出更圓、更寬、更好聽的聲音。
大向姐最後下結論:原本偏薄、聲音不好聽的簧片貼了這個以後,音色固然會變好聽;但原本音色就不錯的簧片,則可以提升集中度(氣有方向性,或說是聲音更有核心)。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簧片都應該貼」。
有了兩位世界級的單簧管演奏家(Andy Miles & Dirk Altmann)掛保證,應該很有說服力了,對吧?強烈建議大家試試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