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無可救藥的瘋狂單簧管癡,「江湖上」大大小小單簧管演奏家的社群網站帳號都有發漏也是很正常的對吧?也是這樣,很容易看到關於調整簧片的各種密技或是都市傳說。
好比說底下這個長松怪老子製作出來,在日本據說很多人說有效、但我個人覺得是「有笑」、而且不知道跟火影忍者的漩渦紋路有沒有關係的貼紙...
不過,大牌獨奏家介紹的密技,往往實用度就非常高。
就在前幾天,看到了有再追蹤的R牌單簧管的代言人Nadia Sofokleous發了一則限動,展示了在簧片上貼貼片的密技,可就真的讓我大開眼界。
對,就像圖片中顯示的一樣,竟然是直接在簧片振動區上貼貼片。以前看過不少類似的貼片或說是上面那個螺旋貼紙一樣,都是貼在簧片下半段非振動區。就連本部落格,也曾經嘗試過「公主牌」貼紙的實驗。但像這樣貼在所謂簧片「心臟部」(或是心臟部偏上方)的作法,只能說是「禁斷的密技」。至少以前我是不知道還有這招啊!!!
影片中是有明確解釋說這是針對爛簧片、快死掉的簧片的補救措施,換句話說就是一種「補丁(Patch)」。原本還在想這是不是希望在簧片上提供一點「阻尼(Damping)」的效果,後來才發覺我想太多了,這單純就是要提高簧片的硬度---越老、快要死掉的簧片的特徵就是硬度/韌性下降了,所以利用簡單的「懸臂樑」原理,貼一點東西上去,就能提升硬度。
這裡就先不討論甚麼艱澀理論,直接做實驗看看其效果如何。
老實說,原本我只是對這個密技感覺訝異,但不打算真正下去實驗,畢竟合成片沒有甚麼「快死掉」的問題(吹得非常勤快的話就另當別論)。但我把上述限動影片分享出去後,比起本人更有求知精神的某邪教教徒卻馬上做了實驗求證。
教徒貼的就是薄薄的一片普通紙膠帶,但根據他很開心給我的回報,是「威力絕大,不只是快死掉的簧片,所有簧片都應該貼,保證有商業化的價值」。
所謂的威力絕大,根據教徒的說法,有以下各點:
1.吹奏感與音色都會變好。音色上是變得比較溫潤,合奏時應該更容易和別人融合在一起。
2.阻力會稍微變大(懸臂樑理論)
3.簧片振動非常完全
不過,他說了這麼多,還強調「所有簧片都該貼」,卻沒有做合成簧片的試驗,真是「為德不卒」啊(笑)。既然他做實驗做得這麼開心,又剛好留個「回家作業」出來,終於就逼得本教主親自挽起袖子來作時間了。
正好同一時間在測試剛換的新脖子,於是乾脆直接拿同一套設備來試看看。換句話說,就是B牌高CP值低音單簧管+B牌原廠束圈+新脖子+台灣之光涂老闆藍色星球+L牌次中音薩克簧片3號,如下圖:
不過本館並沒有教徒使用、最關鍵的「補丁」材質=紙膠帶。靈機一動,改成了標籤紙。說實話,貼起標籤紙時,不禁讓本教主想起來「小時候」做偏心光碟片振動測試實驗的故事。沒記錯的話,那時候在光碟片的外圈貼一張標籤紙,可是相當於2g-mm的偏心量喔。
言歸正傳。由於這種標籤紙的寬度超過簧片的寬度,所以不像教徒是橫向貼,也不像N代言人是貼方塊型,本教主是縱向貼。
當下立刻開始試吹....咦?真的感覺到有甚麼不一樣,的確覺得簧片的振動變豐富了!但總覺得不太「夠力」,於是又加貼了一張上去。
雖然貼得有點爛,但這次就超級有感了。我自己的感想是這樣:
1.的確會微微感受到簧片硬度(阻力)增加,所以可以想見能夠拯救快死的天然簧片。
2.的確能感受到簧片振動更完全的效果,說誇張一點,甚至覺得嘴巴會酥麻起來(笑),我想這也是教徒所言「所有簧片都該貼」的理由之一。也因為這樣,聲音的共鳴與厚度都變好了。
3.音色似乎有變好(幻覺?),但音與音之間的連接性明顯變好。
4.上述這些效果都和教徒所言相符,表示這個密技在合成簧片也有效,的確「所有簧片都該貼」。
5.以標籤紙而言,大概貼兩張差不多。橫向貼效果不如縱向貼好。(對,我還是貼了橫向版本,但忘了拍照)
6.標籤紙不耐水(如下圖),所以也容易破損,耐久性較差。
7.所以這個「補丁」的材質、大小、厚度、貼附位置都還有最佳化的空間,就留待大家自行實驗。
以下是我自己做實驗的錄音,也許旁人聽起來可能差異不大,但吹奏的人感受可是超級強烈(話又說回來,幾乎所有的配備都有這樣的特徵XD)。
是不是很神奇(不管聽不聽得出來)?
不過,故事還沒結束,且待下回分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