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雙星輝映正式曲目解說

巴迪單簧管重奏團2024年上半年公演「雙星輝映」曲目解說

 

團長的話


2024年我們推出了巴迪首次和單簧樂器以外的獨奏樂器合作的音樂會,也算是小小的創舉。而且擔任特別來賓的葉樹涵老師是長年為了提升國內管樂水準不遺餘力的偉大音樂家,更是意義非凡。而擔任台灣管樂團首席的賴怡叡老師也是許多團員們投票希望合作的偶像,這次願意和我們演出少見的優美作品,也是我們的榮幸。希望這次的企劃,能帶給喜歡單簧管音樂的人一種新鮮不同的樂趣。



演出曲目


Gioacchino Rossini/Arr. Tony BC Huang: The Barber of Seville Overture 

羅西尼/黃卜慶改編:塞爾維亞理髮師序曲


Aaron Copland/Arr. John Gibson: Appalachian Suite, Movement 4

柯普蘭/吉布森改編: 阿帕拉契組曲第四樂章


Shui-Long Ma/Arr. Arr.Tony BC Huang: First Rays in the Morning

馬水龍/黃卜慶改編:晨曦


Henri Büsser/Arr. Tony BC Huang: Aragon, Op. 91

布瑟/黃卜慶改編:亞拉岡


單簧管獨奏:賴怡叡


Andrew Lloyd Webber/Arr. Han-Wei Le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韋伯/李翰威改編:歌劇魅影


小號/富魯格號獨奏:葉樹涵


===中場休息===


Leonard Bernstein/Arr.Tony BC Huang: Overture to Candide 

伯恩斯坦/黃卜慶改編: 憨第德序曲


Alexander Arutunian/Arr.Han-Wei Lee: Trumpet Concerto

阿魯圖尼亞/李翰威改編:小號協奏曲


小號獨奏:葉樹涵


Alfred Reed/Arr.Tony BC Huang: The Hounds of Spring 

呂德/黃卜慶改編: 春之獵犬


Yuensuo Yang: Encore Taiwan III 

楊元碩: 安可台灣 III

 

曲目解說


Gioacchino Rossini/Arr. Tony BC Huang: The Barber of Seville Overture 

羅西尼/黃卜慶改編:塞爾維亞理髮師序曲


「塞爾維亞理髮師」是一生創作了許多熱賣作品的羅西尼,最具盛名也是創作最快速的歌劇,他僅僅花了不到三週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至今仍然大受歡迎的傑作,但也是因為時間緊迫,羅西尼就把原本是為了另一齣歌劇「帕爾米拉的奧雷里安諾(Aureliano in Palmira)」所創作的序曲轉給「塞爾維亞理髮師」使用。其實這不是羅西尼第一次這樣「再生利用」,在此之前,他就將此序曲轉去給歌劇「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Elisabetta, regina d'Inghilterra)」使用,由此可見作曲家本人顯然很滿意這首作品。而且雖然已經是一魚三吃,但這首序曲氣氛上就跟塞爾維亞理髮師的劇本非常適合,因此不知道箇中奧妙的聽眾,大多會以為這首曲子是為了塞爾維亞理髮師量身打造的。而這首華麗精彩的序曲,也非常適合音樂會的開場,因此也經常獨立於歌劇之外演出。


這首作品是以羅西尼慣有的莊嚴慢板開場,接著有非常義大利歌劇式美妙旋律登場,然後搭配著作曲家最喜歡的漸強轉換過門片段,最後以華麗的快速音階圓滿結束。因為具備了各式容易入耳的要素,也經常被改編成不同的版本上演。一般大多會移到較容易演奏的F大調上演出,這次的單簧管重奏版本是挑戰原本的調性,希望能製造出接近E大調的溫暖感覺。


Aaron Copland/Arr. John Gibson: Appalachian Suite, Movement 4

柯普蘭/吉布森改編: 阿帕拉契組曲第四樂章


「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是柯普蘭寫作的三大芭蕾舞曲的其中之一的傑作。後來又由作曲家自己改編成管弦樂團組曲,稱之為「阿帕拉契組曲」。這部作品是替著名芭蕾舞家瑪莎.葛萊姆所創作,柯普蘭一開始並未給這部作品命名,而是稱之為「給瑪莎的芭蕾曲」,但在瑪莎本人聽過創作之後,靈機一動,建議命名為「阿帕拉契之春」,作曲家欣然接受。由於創作非常成功,而獲得了1945年普立茲音樂獎。


此曲原本是寫給長笛、單簧管、低音管、鋼琴、四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十三人小型樂團演出,全曲共分為十四段(樂章)。美國著名木管音樂改編家吉布森(John Gibson)擷取了當中描述復興運動主義者跳著樸素的方塊舞、速度上較快的第四樂章,依照原始的編制,改寫成三部單簧管家族樂器獨奏(相當於原曲長笛、單簧管、低音管)、鋼琴與單簧管重奏團合奏的版本。全曲充滿著柯普蘭獨特風格的清新和聲感覺與受到拉丁美洲音樂的變拍節奏,是非常適合單簧管家族演出的優美小品。


Shui-Long Ma/Arr. Arr.Tony BC Huang: First Rays in the Morning

馬水龍/黃卜慶改編:晨曦


作者馬水龍先生是我國最傑出的作曲家,作品有「梆笛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曾獲國內外許多獎項,並曾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全場個人作品發表會。這首「晨曦」正是幼獅管樂團為了拓增管樂合奏曲目而於1979年委託馬水龍先生創作而成。


作曲的靈感是來自於作者遊覽東西橫貫公路時,在破曉時分正行於太魯閣、天祥之間,為其靈秀的山川及自然奇景所感動,因而作出此曲。當第一道陽光穿透混沌的晨霧照射到大地,頃刻間變幻無窮的光影與山川所構成的佳景,令人嘆為觀止、目不暇給。其英文名稱「The First Ray in the Morning」也反映了作者感受第一道曙光的心情。


全曲略分三段,開始時是描寫破曉前晦暗朦朧的景象,一切的夢幻,感覺似乎都在昏暗中沉澱了。樂句與音量逐漸由慢、弱而增加。第一道曙光終於在山崖間的雲端射出,光線逐漸增強,晨霧漸漸離開朦朧的山,雲層突然抹上了無限的色彩,那色彩無時無刻的變幻著。最後終於大放光明,大地沐浴在晨曦中,吞吐著無限的生氣。


本次音樂會在馬水龍教授家族授權下,使用完整單簧管家族樂器來改編,希望能呈現原曲從低音拓展到高音的日出效果。(本文改寫自幼獅管樂團音樂會樂曲解說)


Henri Büsser/Arr. Tony BC Huang: Aragon, Op. 91

布瑟/黃卜慶改編:亞拉岡


單簧管獨奏:賴怡叡


活了超過百歲的法國長壽作曲家布瑟,除了有獲得羅馬大獎的優異成績,也多才多藝地以指揮家活躍著。後來於巴黎高等音樂任教作曲,並教育過波札(Eugene Bozza)等下一輩著名法國作曲家。他也擅長編曲,最著名的改編是德布西「小組曲」的管弦樂版。


布瑟一共替巴黎高等音樂院的單簧管考試寫了三首作品,分別為Pastorale(1912) 、Cantegril(1924)、以及這首「亞拉岡」(1934)。這首作品一如其名,是引用了三、四首有名的西班牙民謠、構成類似什錦歌的小組曲,全曲有優美的吟唱旋律、也有刺激熱情的華彩片段,因此甚至受到了薩氏管演奏家穆爾(Marcel Mule)的青睞,由作曲家移調改編成適合薩氏管演奏的版本。這次的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版則是維持原曲的創作精神,使用了各種單簧管家族樂器輪流演奏,並且在原本的裝飾奏前,再增加一小段回憶序奏主題的變化裝飾奏,希望能更加展現獨奏家的演奏技巧,達到推廣此曲的目的。


Andrew Lloyd Webber/Arr. Han-Wei Lee: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韋伯/李翰威改編:歌劇魅影


小號/富魯格號獨奏:葉樹涵


根據法國偵探小說家卡斯頓.勒胡(Gaston Leroux)所寫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音樂劇「歌劇魅影」,可說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依.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成功的作品。自從1986年在倫敦首演以來,很快也打入百老匯創下了史上最長壽音樂劇的紀錄,也在1988年贏得七項東尼獎,後來還在2004年改編成電影版。除了作曲家本人因此名利雙收以外,擔任女主角的莎拉.布萊曼(Sarah Brightman)一躍成為舉世注目的歌手。


也是這樣,以其原聲帶為首、精選輯、管弦樂組曲、獨奏、室內樂形式等等的各式「歌劇魅影」改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音樂圈中。小號演奏家葉樹涵教授也於1992年挑選了其中最膾炙人口的「The Phatom of the Opera」、「The Music of the Night」與「Think of Me」三首歌曲,委託改編成了小號獨奏與管樂團合奏、類似歌劇幻想曲形式的組曲,並且和著名的日本山葉交響管樂團合作灌錄,收錄在「威尼斯狂歡節」專輯之中,從此也成為葉教授最代表的獨奏曲之一,分別和國內各個樂團合奏演出過。這次的音樂會則是由新銳編曲家李翰威改編成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的版本,相信可讓獨奏小號有更為自由表現其優美音色的空間、並替此曲添增了新鮮的風味色彩。


Leonard Bernstein/Arr.Tony BC Huang: Overture to Candide 

伯恩斯坦/黃卜慶改編: 憨第德序曲


憨第德是以根據伏爾泰的小說「憨第德,或說是個樂天主義者(Candide, ou l'Optimisme)」所改編而成的作品,屬於介於輕歌劇與音樂劇之前的舞台劇。劇本由著名劇作家莉蓮.海爾曼(Lillian Hellman)編寫,音樂則由伯恩斯坦負責。當時伯恩斯坦也同時在寫作「西城故事」,結果卻是稍微晚開始的憨第德先上演,但一開始此劇票房不佳,於是被冷落了一陣子,直到1989年伯恩斯坦自己重新修訂成音樂會形式的版本,才成為大受歡迎的音樂。


這個1989年版共有33段樂曲,當中最有名的還是提示了劇中主要旋律的序曲。由於非常受到歡迎,而有了包括古拉德曼(Clare Grundman)的管樂合奏版在內的各式改編版本。樂曲的開頭是快速的信號曲形式,告訴觀眾故事就此展開;在經過短暫的過門之後,則是一段令人聯想到彷彿是理查.史特勞斯「迪爾惡作劇」的旋律,象徵著伏爾泰原作的諷刺輕妙性格。接著是一段非常銅管大殺四方的主題,則是借用自故事中第一幕的「戰爭音樂(Battle Music)」,然後進入了一段溫暖柔和、作曲家也很愛用不合常規的七拍子旋律,這是第一幕中求婚的音樂「啊,我們好快樂(Oh, happy we!)」;在上述主題經過濃縮重現後,後半段則是考驗女高音的「閃亮與歡樂(Glitter and Be Gay)」與特別為序曲寫作的三拍子二拍子交錯的複雜結構旋律,最後再短暫重現一次曲中各個主題後,結束全曲。


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這是充滿複雜節奏與要求高超技巧的炫技作品,這也是這首曲子經常會在音樂會或比賽出現的原因之一。而這次的改編則是以全部單簧管家族樂器的配器來進行挑戰,期盼獲得不一樣的趣味效果。


Alexander Arutunian/Arr.Han-Wei Lee: Trumpet Concerto

阿魯圖尼亞/李翰威改編:小號協奏曲


小號獨奏:葉樹涵


這是亞美尼亞作曲家阿魯圖尼亞創作,至今已經成為小號最重要協奏曲之一的作品。據說阿魯圖尼亞少年時期在暑假避暑別墅借住時,認識了當時已經成為莫斯科音樂院學生、也在此別墅每日練習小號的瓦塔薩里安(Zolark Vartasarian)、後來瓦塔薩里安畢業之後回去故鄉,任職於亞美尼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但身在莫斯科的阿魯圖尼亞仍然有與瓦塔薩里安保持聯絡。大約在1943年左右阿魯圖尼亞寫作了一個主題並且告知瓦塔薩里安後,後者非常喜歡這個主題,並且強烈建議作曲家將之發展成小號協奏曲。然後瓦塔薩里安沒能等到作品完成,就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戰死,讓相當難過的阿魯圖尼亞一度中斷此曲的寫作,直到為了準備1950年舉行的第三屆蘇聯作曲家聯盟總會,而於1949年再度動筆寫作此曲,而於1950年完成發表,並且由前蘇聯小號演奏家梅夏洋(Aykaz Messiayan)於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樂廳首演。然後真正讓此曲聞名於世界的,還是將此曲灌錄成唱片、並且於美國巡迴中演出的傳奇小號大師多克希哲(Timofei Dokshitser),從此這首曲子也變成幾乎每位小號演奏家都必須練習的經典曲目。


而這首協奏曲是以變形的單樂章奏鳴曲形式寫作而成。開頭是一段類似宣敘調、帶有亞美尼亞吟唱詩人即興風格的七音主題序奏,接著在樂團齊奏這個七音主題的變形過門之後,進入了彷彿是英雄騎馬出征的雄壯第一主題,這正是當初吸引瓦塔薩里安的旋律。然後氣氛一轉,進入了緩慢抒情的第二主題。然後樂曲在這個第一、第二主題交錯出現發展後,進入了加上弱音器的小號演奏的第三主題段落。之後是由樂團陸續疊入序奏的七音主題片段,營造出更加氣勢磅礡的氣氛,讓獨奏小號華麗再現第一主題,並且在導入精彩炫技的裝飾奏後,最後以獨奏小號與樂團齊奏的方式強力結束全曲。


如前所述,由於此曲深受小號演奏家與聽眾的歡迎,因此除了管弦樂團與鋼琴伴奏的版本之外,也存在各式管樂團伴奏的版本,此次音樂會則是由青年編曲家李翰威將此曲首次改編為單簧管重奏團伴奏的版本。


Alfred Reed/Arr.Tony BC Huang: The Hounds of Spring 

呂德/黃卜慶改編: 春之獵犬


已經是管樂合奏最受歡迎名曲的「春之獵犬」,是美國著名管樂作曲家阿弗烈德.呂德接受加拿大安大略省溫莎市的約翰.福斯特中學管樂團的委託創作、並且提獻給該樂團的指揮傑拉德.布朗(Gerald Brown)的音樂會序曲。


樂曲的標題是受到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詩人斯溫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 所寫的詩集中的一節所啟發,描述走出冬季足跡的春之獵犬。而作曲家的意念則是想用純粹的音樂去表現出描繪春季的青春戀愛的魔法圖畫,因此可以感受到曲中具有年輕活潑的氣氛與溫柔愛情的甜美。結構上則是傳統的A-B-A的快慢快形式,也就是代表著青春快活、以6/8為主體的輕快節奏、讓人聯想到貝多芬的春之小提琴奏鳴第三樂章的快板主題A,中間插入優美旋律的4/4拍主題B,最後A、B主題交融在一起華麗結束。


由於此曲是許多管樂人的熱血回憶之一,因此除了原始的大規模管樂團合奏的版本之外,也有小編制管樂團、甚至是銅管合奏、銅管五重奏、單簧管五重奏、以及電子琴獨奏等等特別改編版本存在。這次則是以大型單簧管重奏團的形式,希望能演奏出春暖花開的美麗感覺。


Yuensuo Yang: Encore Taiwan III 

楊元碩: 安可台灣 III


一如貝爾曼(Baermann)父子、普林茲(Alfred Prinz)等前輩大師一樣,青年音樂家楊元碩除了單簧管演奏家以外,也兼具編曲家與作曲家的身分,而總是會在匆忙的日程中將腦海中閃過的靈感與趣味,改編或寫成他的樂器可演奏的樂曲。自從2019年加入巴迪單簧管重奏團以來,也分別替巴迪改編了冷調新聲(Rephrygeration)、胡桃鉗組曲與豐年祭等精彩合奏作品;創作上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則是由他自身擔任獨奏、由巴迪伴奏合作首演的「嗩笛狂想系列」,甚至陸續改編成管樂團、打擊重奏團伴奏的版本,而在樂壇大放異彩。


而在楊元碩的作品之中,另外一個深受單簧管人喜愛的編曲系列,則是「安可台灣」。根據作曲家之自述,這是「偶然自鄉愁而獲靈感」的結果。於是在2009年完成「安可台灣!」編曲、2011年由魔笛單簧管四重奏首演以來,在各個台灣的單簧管四重奏團體間傳頌不已。於是楊元碩在此曲出世的十年後,再次編寫了手法更加大膽、狂野的「安可台灣2」,也題獻給魔笛單簧管四重奏於2019年首演。至於本次演出的「安可台灣3」,也是為了魔笛單簧管四重奏創立三十週年,將八、九零年代在台灣、香港閃閃發光的各式流行金曲,結合極簡主義、古典音樂、探戈、電音舞曲等各種風格與作曲手法,搓成的「爆漿撒尿牛丸」。而這次演出的版本,則是編曲家將原本的九重奏編制擴大成大型單簧管重奏團的版本,希望帶給大家更多的熱情與歡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