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音樂圈)有個將樂曲簡稱的習慣,比如說,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就被俗稱為「貝三」、而馬勒第五號交響曲,通常就簡稱為「馬五」。但是有些曲子這樣簡稱可能會出問題,就像「拉二」到底是指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哩?還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為了區別起見,我個人(純粹是我個人)就會把「拉二鋼」當作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所以,這個標題指的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囉。
(順便補充一下,在日本「業界」,也有類似的用法。比如說「拉二鋼」,他們會簡稱為「ラ2コン」,翻成中文應該是「拉二協」。其中如果故意把二念成Ji的話,剛好就和遙控玩具「拉基控」諧音.....)
回到正題。
其實我是不太聽鋼琴曲的,家中的鋼琴協奏曲錄音也少得可憐(估計不超過二十首...),然而,無巧不巧,阿格麗希的拉三鋼就剛好是我的收藏之一。然後,剛好又看到讀賣社日本電視台的網頁介紹,想說這麼有趣的故事不能不抄一下,就請大家欣賞囉。(其實是今天「稿擠」,趕快湊一篇來墊檔)
參考資料:
====
- 光聽到鋼琴家清水和音說「即使是職業鋼琴家能彈這首曲子的也只是相當有限的一部分人而已」,就知道這是難曲中的難曲!不論是技巧、音樂性...對鋼琴家來說,簡直就是要完全發揮「必殺技」的樂曲,這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本身也是相當優秀的鋼琴家的本曲作曲者謝爾蓋‧拉赫曼尼諾夫(1873~1943)原本是在1909年,將這首曲子題獻給當時評價最高的鋼琴家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然而看了樂譜以後的霍夫曼老大,竟然婉拒演出這首曲子!!結果,拉赫曼尼諾夫只好自己來擔任首演的獨奏。根據清水和音先生的說法,這首曲子就是在挑戰「手指的極限」,可見有多難。
- 如果去查一下資料,就知道拉赫曼尼諾夫是身高超過190公分以上的巨漢,據說他手指張到全開時,從小指到拇指之間的距離竟然可寬到27公分!如果要問27公分到底有多大?...這樣說吧,就一般的日本成人的手來說,如果將手指張到全開,大致可以彈到一個八度的距離;但拉赫曼尼諾夫則是可以遠遠超過一個八度,他是可以彈到十二度,也就是從Do彈到Sol。
左上:拉赫曼尼諾夫的手(推定圖)、右上:正常日本成人的手
左下:拉赫曼尼諾夫可彈十二度的模樣。
- 那麼,拉赫曼尼諾夫的大手,和這首難曲的出現有何關係哩?清水和音先生說:
(1)彈拉赫曼尼諾夫的樂曲時,首先就會碰到「音符超多」的問題。具體來說,垂直列上並列的和音塞得滿滿的,就是其樂曲的特徵之一。
(2)由於拉赫曼尼諾夫的手太大了,普通去彈琴時手指很容易打到鋼琴邊,所以反而故意用彈和音時手指彎曲的方法來彈奏,對他來說會比較輕鬆。
拉赫曼尼諾夫的樂譜
- 那這首拉三鋼到底有多少個音符呢?日本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做苦工去實際數過這首曲子的鋼琴獨奏譜上的音符,結果算出來是30254個!也許大家感覺不出這個數字到底算多還是少,那麼他們同樣去算了「蕭一鋼」(蕭邦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結果是17099個。相對於同樣相當難的蕭一鋼來說,拉三鋼的音符可是多了一萬個以上呢。當然,根據獨奏家所彈的裝飾奏不同,樂曲的長度與音符的多寡會有些變化,但兩者的音符數相差之大,還是非常明顯的。
日本電視台的工作人員實際數音符的照片
- 清水和音又補了一句:這首曲子是從頭到尾都很難!但即使如此,他還是說:「喜歡這首曲子喜歡到不行,是從小就很嚮往的曲子。而且最難的還是得利用整個伴奏樂團的能量一起演奏才行」。其中能夠完全發揮鋼琴家「放大絕」的地方,就在第三樂章開頭算來約7分30秒處,大家在欣賞樂曲時,不妨特別注意一下。
- 由於作曲完到首演之間的時間有限,拉赫曼尼諾夫在作曲完的隔年1910年1月要和馬勒指揮的紐約愛樂演奏前(他的美國巡迴之旅),在俄國出發到紐約的船上,還對著樂譜用鍵盤紙(因為船上沒有鋼琴)加強練習呢。
- 1910年1月16日和馬勒/紐愛排練時,原本預定是要在12:30結束練習,但馬勒和拉赫曼尼諾夫兩人為了追求完美,結果遠遠超過好幾小時才結束排練。據說拉赫曼尼諾夫不太喜歡美國濃厚的商業氣息,所以不是很想參加這個美國巡迴,但結果他說能在此行和馬勒相遇是他的一大收穫,總算不虛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