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The Clarinet雜誌Vol-73 優哉游哉的單簧管網路專欄(40)
單簧管是種會木裂的東西
文:谷口英治(日本爵士單簧管演奏家)
[前言]
本專欄終於也來到了第四十篇了。在這個值得紀念的一篇中,我卻偏偏挑選了一個有點不吉的主題來討論(笑)。不過在這裡還是重申一次,這個專欄就是我個人的隨筆,是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閒聊,完全沒有打算要進行專門客觀的驗證,尚請見諒。
從我開始吹單簧管至今,也過了四十年的歲月,所以我想我遇到過樂器木裂的事件相對來說應該算是多的。其原因可能是我維護樂器的方式有問題,或者也有可能就是我吹的時間比別人多很多,不然就是我的命運註定會拿到具有這種性質的樂器。不過,在累積了這麼多經驗之後,我唯一可以確信的,就是木裂並不是那麼壞的事情。擔心樂器會發生木裂的人應該不少,所以正好可以透過我的經驗,來了解單簧管的「木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進而冷靜地去面對這件事。接下來,我在討論這樣的話題時,也不會避開某些特別不好的一面。因為就我而言,這樣的意圖就等於不是要好好討論單簧管的木裂了,這點也先請大家諒解。
===
[何謂木裂]
由於這是這篇最重要的主張之一,所以我在這裡再一次強調一次,我個人對於木裂這件事完全不會帶有負面的情緒。當然一旦發生木裂,就是要送去修理,既然木材不可能不會裂,所以只要是木製的單簧管,就像是人會感冒打噴嚏一樣,會裂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所以早期注意、早期接受適當的治療(修理)就好了,這就是我所想說的事。
這裡所謂的「木裂」,並不是摔到或是撞到這種因為衝擊而產生的破壞現象,而是正常使用下管體表面自然產生的細小裂縫。普通這些裂縫可能寬度連一根頭髮的大小都不到,卻可能沿著上管的木紋縱向延伸三到四公分(下管幾乎不會發生木裂,我自己也沒遇到過)。一旦發現木裂現象,就要立刻送去給維修技師修理,大概「入院」一天左右,隔天又能照以往的狀況健康活潑地大聲吹奏了。如果是在練習前或是正式演出前發現木裂的話,就這樣放著不管繼續吹下去,至少根據我的經驗,也還不會在一天之內成長下去。不過就以未來想要能毫無問題地吹奏來說的話,放任不管繼續吹奏的話,樂器就會變成無法回復的狀態。而這種無法回復的狀況,就會讓木裂從管體外側成長到內側,最後變成木裂貫通管體的狀態。到這個時候才拿去修理的話,就會有很高的機率無法回到樂器原本很有潛力的狀態。因此,只要發現了木裂狀況,最好是盡快送去修理。
===
[為何會木裂?]
木裂的原因通常是溫度變化與乾燥,而特別需要小心的就是冬天。樂器在冷冰冰的狀態下,立刻灌氣進去吹,管體內部沒多久就會熱到接近體溫的溫度,但是周圍的環境溫度卻還是維持冰冷,於是管體外側也還是冰冷的狀態。換句話說,我會理解為這是因為相對於管體外側,其內側急速膨脹才會造成管體表面裂開的機制。至於乾燥的話,大家應該有木材在乾的狀況下比較容易脆的印象吧。另外雖說冬天比較危險,也不是說夏天就可以安心,因為當冷氣開很強時,也是會對樂器造成傷害的。也是這樣,其實大家一整年都應該要小心樂器怎麼安置會比較好才對。
其實我這次特別會挑這個主題來談,正是因為從去年夏天到這個冬天之間,我的樂器就發生了數次的木裂事件。好像有一種幾年以來才出現一次「木裂大爆發年」的感覺,總之就是出現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季。從八月下旬的泛音鍵鍵柱根部出現的木裂開始、之後又出現了泛音鍵旁的木裂、到了12月變成原本泛音鍵裂縫的隔壁也出現木裂、到了年底鍵柱的根部又來了一次。明明我對樂器的使用方式或使用頻率都沒有太大的改變才對....我想來想去後,才想到有可能是重視保持通風良好的關係吧?仔細想來,因為新冠疫情的關係,我不論是上課或練習,這一年來重視通風良好已經到了幾乎到了神經質的程度了。當然,我還是有小心注意不要讓外部進來的空氣直接接觸樂器,但也許就是空氣的溫度與濕度如此頻繁的變化,才對樂器造成傷害吧。也是如此,最近我要進行室內外通風時,就會注意要先把樂器移到比較暖的房間、或是用毛巾先包覆著、或著乾脆先把樂器收到樂器盒中。現在雖說是已經漸漸走入春天了,其實室外還是持續低溫的狀態。所以請各位讀者要通風時,千萬要注意溫度與濕度的變化。
===
[恐怕已經是木裂資深專家的程度了?]
我猜吹單簧管的人士中應該有很多沒經歷過木裂的經驗才對,但去問了我身邊的朋友,才知道木裂也不是那麼少見就是了。比如說,幾乎所有的人也都沒有經歷過「骨折」的事故,但在身邊就是可以聽到「骨折」的故事...。我覺得木裂也是差不多同樣的意思。雖說是木裂,你也不會在演奏中聽到「趴」的一聲,就發現樂器裂開了。大多是組裝或收拾樂器中凝視樂器時,才會驚覺「!」木裂了。不過到了我這樣木裂資深專家的程度時,只要吹一下,就會發覺「這樂器該不會是發生木裂了吧?」(這可不是在嚇人喔)。甚至也曾有過外觀上完全看不出有木裂痕跡、結果送去維修技師那裏、拆掉按鍵後,卻發現隱藏在按鍵底下裂痕的經驗。而一吹之下,覺得「可能是木裂」時,就我而言,通常是以下這兩種情形:
(1)剛開始吹時覺得狀況還不錯,經過30分到一小時左右,卻會覺得狀況變差很多,連續好幾天都是如此。
(2)雖然不到調音器明顯可以測出來的程度,但無法用自己平常的音準感「唱出旋律」(有些音會比印象中低)。
其中(1)的原因應該是裂在音孔或是鍵柱埋入處,所以樂器在吹熱之後,裂縫增大,造成墊子與音孔之間的氣密變差。至於所謂的狀況變差,具體來說,就是剛開始吹狀況還不錯,隨著時間過去會覺得簧片越來越重...而且出現頻率是簧片盒等級=簧片盒裡每一片簧片都是這種感覺,等於陷入了地獄狀態。然而,到了隔天重新確認一下簧片的狀態,又覺得一點問題也沒有。如此反覆出現同樣的狀況。
至於(2),應該是木裂造成管內的張力變低,造成管體內的容積發生微妙的變化,才會使得音準變奇怪。只有在特定音域內出現音準往下掉、並沒有造成整體音準平衡完全變糟,只有某些音就是感覺到無法吹得很舒服的搖搖晃晃感覺。本來這種情形主要會是樂器的調整跑掉了、或是簧片甚至是自己的狀況不好的重大徵兆,但排除掉這些問題後還想不到原因的話,往往就可能是發生木裂了。
===
[「隱性木裂」出現時,立刻掌握犯罪現場證據!]
我也遇過一旦發覺「木裂了!」的情形,然後趕去維修技師處,把樂器從樂器盒中取出時,看起來卻像是到處都完好無傷、好像是被狐仙迷惑了一樣的狀況。就好像你肚子痛跑去看醫生,結果在檢查時,甚麼症頭都好了一樣....我小的時候就常常這樣。通常是在木裂還處於很微小的初期階段,一吹樂器,變熱後讓裂縫增大、樂器冷了以後又回復密合的狀態。這種現象我將之命名為「隱性木裂」(講的好像很了不起)。我覺得這種「隱性木裂」,就是很多人在木裂進行中注意不到的原因。既然如此,我會覺得養成在演奏中多多注視自己樂器的習慣,應該會比較好。有這樣的習慣,我就會在發現木裂時立刻掌握犯罪現場=拍下照片,然後拿給維修技師確認木裂的位置與大小。如果在維修技師那裏又出現裂縫閉合找不到時,我就會在那裏吹個三十分鐘左右,讓他們看到「傷口」再度打開的情形。
===
[反覆出現木裂時,我們該....]
我現在愛用的樂器是德國公司SS(Schwenk & Seggelke)所製造的型號1000的單簧管。在我職業生涯三十年間,其中有十三年都是使用這把樂器(直到現在)。由此可見,我是多麼信賴與喜愛這樂器。然而,這樂器卻非常容易出現木裂現象。在我樂器的上管就刻了很多反覆與木裂奮鬥的痕跡。只不過,為了維護SS的名聲,我得強調一下,在我替我的學生挑選同型號的許多把樂器裡,到現在幾乎都是完好如初的狀態(雖說生產製造的時期都不一樣,也很難放在一起相比),所以我也只能接受我拿到的這把樂器就是這樣的個性、而我剛好遇到了這種個體的命運。其實也是這種個性,才能造就其很有個性的音色、而成為讓我如此信賴的好夥伴。
關於木裂這個現象,以前曾有「國外的樂器公司製造出來的樂器特別容易木裂」、「學生級的樂器反而不會裂」、「共鳴越好的樂器越容易裂」的種種說法,但我總覺得這些不過是都市傳說級的迷思。我覺得用以上這些說法去挑選樂器而提心吊膽,反而讓挑樂器失去了意義。可以說單簧管也是會裂的---就和「就像抽大獎一樣很難挑到好的簧片」或「喉音降B就是永遠沙啞難聽」一樣,都是單簧管演奏者們需要接受的現實之一。
就像佛陀一樣保持平穩的微笑面貌、一面說著「未來恐怕還是會裂吧?就讓我們繼續長長久久合作下去囉」,然後把修理好的樂器交到我手上的維修技師、與說著「多謝幫忙」而拿回樂器的我,都在彼此領悟的心境中,一同享受著早春和藹的空氣。嗯,今天又是心平氣和的一日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