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布菲公司單簧管開發史(04)


托淑德:

在那之前,是否可以些介紹瓦雷先生專業領域的金屬按鍵製造?按鍵通常都是洋白銅做出來的,成分上應該沒有甚麼企業機密的問題吧?


瓦雷:

洋白銅是找法國公司購買的。他們會將鑄造好的不同厚度、大小的洋白銅板材,放到金屬延展機上處裡。洋白銅是一種鋅、銅、鎳的合金,但布菲公司使用的洋白銅中還添加了1%的鉛,這對成形(鑄造)時很有幫助(譯註:但是不環保,笑)。此外我們還添加了一種秘密的材料就是了。


然後我們會使用放電加工機(譯註:原文翻成了Electrofil公司的機器,顯然是誤譯)來切割洋白銅後,再鑽孔、導角、挖出盲孔、與放到模具中沖壓加工。這樣雖然是大致做出了按鍵的外型了,但還是粗胚的狀態,所以還要送去按鍵加工區去研磨、焊接。之後再浸泡於銅電解液之中,再浸泡於鉻、鎳、銀、金等電解液中,一層層鍍上這些金屬。當然也會因為機種的不同或人體工學的需要做出不同的按鍵。有的時候甚至也不得不去修改按鍵的模具以配合需求。好比說布菲公司在下管右手小指所控制的四個按鍵,就是以異於其他公司產品的角度來配置的。


在我在職的時代,這些按鍵都是用比較大略性的方式混在一起製作。而在一把樂器上,也同時有許多不同尺寸、高低的洋白銅按鍵存在。除此以外還有連接鍵、支撐柱、螺絲等零件。但到了後來這些零件都不在自己的工廠製造,而是外包出去生產(譯註:Y社也是這樣)。而藍色鋼片彈簧或鋼針彈簧(這是布菲公司的專利)則是從幾十年前起到現在都沒有改變。至於也是洋白銅製的管體金屬環也是找外包公司製作的。


巴雷:需要管控的零件甚至多達幾千種。您可以想像一個機種的單簧管需要用到多少個零件嗎?如果要去分析所有的單簧管機種、甚至其他樂器的所有機種、然後還要去滿足來自世界各地的需求的話,顯然需要非常高水準的專門設施了。雖說樂器製造中還有需要更加合理化的部分,但對於手工製的樂器機種來說,製造合理化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托淑德:

商標刻印似乎是只有美觀裝飾的功能,但像巴拉斯(René Barras) 或迪.派耶(Gervace De Peyer)等教授都說要在吹奏之前確認商標刻印有沒有對齊,其原因為?


巴雷:

布菲公司的商標刻印是從1844年開始使用的,到了1860年的布菲.庫姆布恩聯合公司(Buffet Crampon & Cie)時代,商標刻印就變成了金色(使用金絲加熱的方式以工具壓印)。而剛才提到的那些教授的意見是正確的,在音響效果上,那些商標刻印並不是隨便挑位置加上去的,而是在專門的工作室中,旋轉調音管(Barrel)或揚聲口(Bell)後找出音響最佳位置後,才刻印上去的。所以當商標刻印對齊時音色會是最好的說法是正確的。如果試著旋轉揚聲口的位置,就會發現商標刻印偏離對齊位置時,聲音是會變差的。


托淑德:

那按鍵的墊子又是怎麼演變成目前的樣式的?


瓦雷:

在我在職的時代是使用壓縮的毛氈包上牛腸外膜的墊子,後來也用了皮墊或軟木墊。當然也做過中央開口有加反響板的墊子(用在Elite、低音單簧管與薩氏管上)。現在(2014年)的布菲公司正在進行導入GORE-TEX墊子的計畫。


[R13.BC20]


托淑德:

想請教一下布菲公司的傳奇性單簧管與其中使用的新型內徑設計的經緯。在布菲公司中獲得絕佳名聲的天才創新者霍伯.卡希是怎樣的人物?他所開發的R13、BC20、RC等各機種又創造出怎樣的功績?


1930年代的霍伯.卡希


瓦雷:

我在卡希先生底下持續工作了46年。卡希先生是對工作充滿熱情的人,他是在1921年以見習生的身分加入布菲公司、1947年升為職員長(contremaître),並在1953年成為廠長。他幾乎每天都睡在公司,日夜都在想著樂器的事情。(根據他的夫人說,甚至也曾經半夜想到樂器的事情而衝出家門過)


話雖如此,和很多人的想像不同,他並不是單簧管演奏家。這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可能會被認為是弱點(畢竟Selmer和LeBlanc公司的老闆都是職業級的演奏家),但我覺得這在他身上反而是給予他決定性的強大能力。之所以會這麼認為,是因為他不會依照自己的演奏喜好或個性來製造樂器。相反地,他卻能對所有的可能性與特性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他隨時都能讓包含試作品在內的十五種單簧管送上測試盤(Tray)。


托淑德:

測試盤是甚麼意思?


郭提耶:

因為我們的工廠會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單簧管演奏家們頻繁造訪的關係,卡希先生就會將許多不同的樂器放到測試盤中,拿去給這些演奏家們盲測。然後再把演奏家們盲測中說出來的希望或問題點、批評、稱讚等細節寫在筆記本中,然後讓RC等各種機種更加洗練進化。這些被我們邀請來擔任測試者的單簧管演奏家中也包含了法國最好的演奏家。


托淑德:

單簧管能夠發出獨特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其內徑設計是圓筒型的。這樣的設計是從1700年代左右出現初期的單簧管以來、一直到1950年代左右為止都不曾改變而持續使用的設計。不過,逐漸學習到音響專門知識的卡希先生卻創造出了兩種新的內徑設計,為單簧管的內徑設計帶來革命性的進步。R13(卡希成為廠長沒多久的1955年)與RC(卡希職業生涯即將結束的1975年左右)這兩種機種的特性傾向是完全不同,讓布菲公司在這之後以這兩種內徑設計為基礎建立了兩大產品線系統。從這裡可以看出,內徑設計有多麼重要。因此接下來想先請教關於R13的開發設計。


瓦雷:

霍伯.卡希是在1955年創造出R13來的。其獨特形狀的14.63mm細窄內徑,讓這種樂器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我是和郭提耶先生與朗斯洛先生一起參與開發這個樂器。


郭提耶:

R13的開發要旨如以下所示:


  • 首先就是「做出層次分明的單簧管」。這個要旨多少有點半開玩笑的味道。(譯註:老實說,這一句我也真的看不懂,但原文的確就是「メリハリ」,翻成中文也真的是抑揚頓挫或層次分明)

  • (和過去圓筒式內徑設計完全不同的)多重圓筒式內徑設計加上其他的革新之處,產生出與過去的樂器相比煥然一新的樂器。

  • 更細窄的內徑,做成比以往更細長的樂器,藉以產生更加纖細輕妙的光輝音色。(譯註:光輝音色?這點我存疑,但原文真的是這樣寫。假設當初真的是設定成這樣的目標的話,結果就是違背目標了吧?)

  • 改善音準品質,並且以能產生更多泛音為目標。

  • 更細的內徑可以用較少的氣就能吹動,改善共鳴而讓聲音可以傳遞更遠。

  • 為了符合重要的美國市場需求,做出很適合演奏古典音樂的單簧管。

  • 將傳統的按鍵系統改善成可以更加舒適操作(卡希的職業生涯就是從按鍵設計累積起來的)。

  • 對於音準與音色影響很大的墊子採用牛羊腸膜作為外膜的版本。

  • 重新設計樂器盒與包裝材,採用讓單簧管在樂器盒中不會被壓壞的保護方式。

  • 讓新採用的「法式多重圓筒式內徑設計」成為最適合演奏古典音樂的理想設計。(對於德國浪漫派或爵士樂演奏來說則有爭議)


阿希農:

R13雖然是提升品質下很優異的產物,但也不是十全十美。剛開始發售時,綜觀全音域中也是有幾個需要改善的音準問題。特別是八度的音準問題。單簧管一般會因為泛音鍵的設計造成高音過高、低音過低的問題。很多單簧管製造公司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都以做出全音域音準良好、泛音豐富的單簧管為目標。而這樣的問題,也拜數十年間的實驗與優秀機器的導入等因素之賜,在開發新機種時逐漸解決了,特別是到了TOSCA這個機種時,有了飛躍性的改善。


瓦雷:

具備創新性的R13成為了世界性的單簧管規範,而以R13為基礎,也產生出了更加洗練的新機種單簧管出來。此外,因為R13在技術上與商業上的大成功,也讓布菲公司在全世界各地確立了優秀的形象。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