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寫完惡趣味04這篇之後,突然覺得明明自己檢討了這麼多改良方案,幹嘛不馬上「起而行」,而一定要留個疙瘩到下個月輪值才來看哩?
想到這裡,忍不住又請出了裝在美麗樂器盒中的S牌巴賽單簧管。首先可以做的事,就是先確認一下S牌10S這個型號的樂器的內徑到底是多少?
這時又拿出了本教主塵封已久的聖火令...啊,是游標卡尺,用我拿拙劣生疏的手法量測了一下,發覺的確如同網路資料所言,是約14.60mm,算是小內徑的設計沒錯,但還是比裡塞頭的設計值14.30大很多,再度證明這樂器使用裡塞頭的調音管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除此之外,也想要來驗證一下,除了彎曲揚聲口以外,其他標準直式的揚聲口是不是也能裝在這樂器上。於是....
於是10S巴賽單簧管的管身和一號機的揚聲口,就「指揮挺組合」了。讓S牌和B牌兩大世仇(好啦,其實沒那麼嚴重)結合在一起,也算是一種「惡趣味」吧?(狂笑)
從圖中可以看出來,一號機(自助餐牌RC)的揚聲口裝上S牌10S巴賽單簧管的下管是沒有問題的,但也無法完全塞到底(或者是說,我不敢冒險塞到底),只能說是堪用吧。
而真正可以繼續做的事情則是找一顆稍微接近10S內徑設計、且長度也相近的調音管來裝看看,體驗一下換了比較適當的調音管會發生甚麼變化。
仔細盤點了一下本博物館中的館藏後,覺得P&$(超級貴)的自助餐牌用調音管最適當,因為自助餐牌的內徑設計大約是14.65~75之間,而P&S的調整長度設計值是64~67mm,所以不論是64mm或64.5mm都在其可調範圍之中。
於是本教主也立刻找出了P&S調音管----
登愣!P&S裝在10S的上管是「無縫接軌」,外觀上看起來非常速配。
圖中可以明顯看到這顆調音管上刻有BC-64的字樣,BC當然不是我的名字的縮寫(咳),而是Buffet Crampon的縮寫,表示是適合B牌樂器使用。64是表示這調音管的最小長度就是64mm。
好啦,既然「演員都已經到齊」,那就趕快測試看看這樣的組合對於音準有甚麼影響吧?
測試的狀況除了換掉了調音管與揚聲口以外,吹嘴與前篇一樣,維持P牌Solist不變,束圈也是O牌鍍金的版本,簧片也是同一片L牌合成簧片。調音管長度設定在最短的64mm。(如上圖)
結果相當令人驚訝:
音準趨勢果然變得不一樣。喉音的C與使用裡塞頭調音管時是一樣準,並沒有偏低,再度證明了音準的問題是內徑與長度要同時考慮的(廢話)。但有趣的事情來了,中音的C卻稍稍偏低了一點點(5%以內),高音(兩點)C的音準雖然還是有點偏高,但比之前使用裡塞頭調音管時要準(使用裡塞頭時約偏高10%,換上P&S後約5%)
那最令人關心的巴賽C呢?竟.然.變成了只低20%左右了!這真是令人開心的大勝利啊!這也不禁讓人期待起換上正宗的10S調音管會變成甚麼樣子了!
BUT....
其實有改善的只有最低的這個巴賽C而已,鄰近的降E、D反而更低,幾乎超過半音了。這就讓人懷疑起下管的構造上是不是還有其他問題。除了Bell上挖孔動手腳以外,似乎還有調整這幾顆音的音孔蓋開度這一招。挖孔風險極高,除非自己訂製一個,否則還是只能當作是最後手段。不過調整音孔蓋高度就可以去樂器店找維修技師幫忙,是個相當可行的方案。
另外,換掉了內徑比較大的調音管後,阻力當然也跟著變小了,吹起來也更順暢沒錯,但裡塞頭那種集中渾厚的音色也跟著不見了,好想哭(再度證明調音管對音色的影響巨大)。
不過這個實驗一次改變了兩個變因(調音管、揚聲口),為了確認這個結果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所以我又把揚聲口換回了原本10S的版本。果然最低的巴賽C又偏低到40%以下了。
因為覺得P&S調音管在這樂器的聲音稍微有點鬆散,於是本館長又祭出了過去愛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合成調音管Chedeville,看看有何改變。
不意外的,只要P&S能裝到10S上,C牌合成調音管也沒有裝不上去的道理。
這個調音管的長度是65mm,原本稍微擔心整體音準會偏低,但可能是因為吹了一段時間的關係,樂器變熱不少,換上這顆調音管後喉音C、中音C、高音C的音準與之前幾乎相同,而低音C的音準則是跑到了低30%,音色變得比P&S要好一些(或說是比較合我的口味)。雖不到裡塞頭的程度,也算是馬馬虎虎的結果吧。
總之,這個番外篇的結論是這樣的:
1)忠孝不能兩全,想要裡塞頭的音色,就得放掉低音音準偏低的問題。反之亦然。
2)除了巴賽C以外,其他低音的音準需要靠其他的手段解決,變更調音管或揚聲口是無效的。
未來打算繼續朝這兩個方向思考有沒有新的對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