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 星期日

布菲公司單簧管開發史(09)


[菁英的遺產]


郭提耶:

在R13和RC改良成「節慶」與「威望」上,我們算是結束了一大冒險。接下來則是為了再創造出新的東西(即「菁英」這個機種),我們將所有的課題一個一個拿出來從根本開始重新檢討。雷傑( Lesieux)把結合處的金屬環導入成碳纖環,讓發聲變得更加容易。這是因為金屬環會把木頭綁死,影響木材的振動。其實「菁英」也不是完全照抄R13比較窄的內徑,而是加以修正成一種新的設計。


阿希農:

音孔設計也做了相當的研究,後來做成了像腫囊的煙囪口形狀。這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於是後來我們的競爭對手們也跟著模仿起來。而我們也發現揚聲口的邊緣也對音色很有影響,於是設計成平底的形狀。(後來推出的ICON揚聲口或2015年改版的RC也都改用這樣的設計)



菁英的煙囪型(腫囊型)音孔設計


郭提耶:

我們是盡最大限度來減輕樂器的重量。首先就是把樂器的管壁變薄(削減直徑1mm就能減輕樂器整體重量的15%),再來則是把按鍵的厚度也變薄。其實把按鍵變薄也能製造出外觀上的高雅品格。不過,這樣的輕量化設計,還是導致了樂器結構的弱化。


巴雷:

除了內徑以外,好比說鍍金的鍵柱、碳纖製的接合環、音孔的車削、煙囪形音孔的高度、墊子上加上反響板等等,我們在所有的零件上都加上了細緻的心思。就算每一個心思對於音色只有一點點的影響,全部累積起來就讓音色有很大的改變。從這個時代開始,我們不僅是依靠職業演奏家的耳朵來評斷、還使用了高精度的聲學量測機器來進行客觀的分析。從這些分析測試之中,我們獲得了纖細的音色與強力的共鳴。裝在豪華樂器盒中的「菁英」的價格也相當高,所以也有人說「布菲公司做出了單簧管的勞斯萊斯了」。


托淑德:

菁英這把樂器,雖然是在技術面上做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在經濟面(價格)上卻造成了問題。後來這樂器停產而從布菲公司的型錄上消失,身為當時開發者的各位,卻好像沒有太多的討論,或者是說,這是一個一談就會讓你們有痛苦回憶的樂器嗎?


瓦雷:

可能有不少人會有誤解,其實對於布菲公司而言,菁英並不是一個失敗的機種喔。雖說它是一種銷售目標比較有限的樂器,但其實還是有在好好賣的。


阿希農:

雖然說這不是一個在銷售上非常成功的機種,卻也沒讓布菲公司出現赤字,而且技術上還是對後面的新樂器發生影響,造成新的進步。它的弱點主要是低音F的音準(為此,菁英還改過兩個版本來對應這個問題)、而且構造上比較纖細,所以得要小心呵護、再來就是價格上也是讓不少人嘆而卻步的昂貴。儘管如此,我也還是拿著這個樂器,在全世界各地演奏、錄音呢。


托淑德:

剛好航空業界也有協和號客機對於後續出現的飛機在技術累積上有很大的幫助、結果卻沒有賺到大錢的案例,我可以這樣來比喻嗎?


巴雷:

對,正是如此。菁英可說是對於布菲公司後續樂器的進步來說非常重要的機種。我想至少有三個很大的貢獻。


第一個是聲學音響與機構方面。在開發菁英的過程中產生的革新技術,也在後來出現的機種上使用。第二個則是外觀設計方面。除了做出美麗、洗鍊的外型外,還有人體工學使用上的貢獻。第三個貢獻,則是把布菲公司從現實主義中拉回來,掌舵往製造出更多優異且演奏家追求的樂器目標方向上前盡。其實我們的工作,就是總是要往相反的參數方向上調整才行。


[超稀有的機種DG]


托淑德:

其實我也是單簧管收藏家,所以一定要問一下有些演奏家也在尋找的兩種單簧管。其中一個是真的存在可以演奏1/4音的單簧管嗎?此外,以前出現過的DG這個機種,為什麼就像流星一樣,一瞬即逝?為什麼有很多收藏家,到現在還在找尋DG這種單簧管樂器?


郭提耶:

可以演奏1/4音的單簧管試作品真的存在。聲學上的確因為技術有進步到這個程度,但這個試作品卻不知道被收拾到哪裡去,竟然就消失了(譯註:這個座談會是在2015年進行的。到了2019年,有人又重新製作出來了)!如果知道在哪裡有賣的話,布菲公司隨時準備將之買回,收藏到我們公司的博物館來展示。畢竟這個試作品就僅僅一把而已。我們一直持續期盼,它會不會在甚麼拍賣會/網站上現身啊。


至於DG是用我的名字縮寫(Daniel Gautier)命名的機種,但也不是像謠傳那樣說的失敗作品。就讓我來說一下這個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實吧。在我的職涯即將結束前(郭提耶是1993年就可以退休),一直很愛用RC的單簧管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來找我幫他改造他的樂器。其實這是常有的個人化改造訂單。當時的RC雖然已經改用從開發威望這個機種中產生出來的揚聲口,但保羅.梅耶為了能在瑞士的音樂會中演奏史博(L. Spohr)的單簧管協奏曲或其他的難曲,就希望將他的樂器改造的更好吹。


我就從下管的修正開始動手,做出了一把音色更好的樂器。之後,我也請測試專家們(阿希農、保羅.梅耶、摩拉蓋斯、後來的尼可拉斯.巴迪侯=Nicolas Baldeyrou)等來幫忙。測試樂器時,如果只在小房間中試吹的話,是無法所有的性能的。因此他們不厭其煩地在音樂會中幫忙試吹,讓我非常感激他們。這個試作品,並沒有刻上任何的機種名。但是在音樂會後,很多單簧管演奏家就跑來找保羅.梅耶,質問他是不是出現了甚麼秘密的新單簧管。不過其實音樂會上能有這麼好的音色主要是靠保羅.梅耶的技術與天分...。不過也是可以理解對演奏家來說,這些是他們吃飯的工具,所以都會想要知道一切的細節。


而我後來又在這個試作品上加了一些小改良,但還沒修到可以滿足的完成度時,我就這樣退休了。DG這個機種一開始只生產了小量的數量,但後來又追加生產了一批小量,也還是銷售一空。不過這機種,其實只不過是為了滿足演奏家希望而使其小小開心一下的流星而已。如果DG能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話(譯註:還真的在電子海灣上出現過),我是一定會歡欣雀躍的。其實當初我自己也應該留一把起來收藏才對。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