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望(Prestige)]
郭提耶:
1987年誕生的「威望(Prestige)」,因為只有布菲公司才有的新合成材料「綠線(Greenline)」登場的關係,而引起了新的市場轟動。就像節慶是內徑比較細的R13系列的改良版一樣,威望則是內徑比較寬的RC的衍生版本。我們和擔任測試專家的演奏家們討論過後,定下的開發目標很單純:就是保持RC現有的特性,但是提高製作的加工水準,並且導入新的合成材料(綠線),以做出RC的高級豪華版。
除此以外,在威望上也還有幾個革新之處。特別是揚聲口的部分是獲得了很好的評價。巴黎高等音樂院的教授、也是我們的測試專家的摩拉蓋斯(Pascal Moraguès)就長年愛用威望這個機種。而後面開發出來的機種中使用的技術也可以套用的威望之上,所以這個型號目前也還掛在布菲公司的型錄中持續生產著。
阿希農:
另外還有一種「R13威望(R13 Prestige)」的機種,常常會被搞混,但其實這和從RC衍生出來的威望是毫無關係的。R13威望主要是為了美國市場所開發出來的樂器。因為R13在美國被評價為最棒的單簧管,所以布菲公司就打算把手工仔細做出來的R13加上威望的名字,並且全部都是使用高級材料製作出來的,其實是一種R13的高級版的意義。
[菁英(Elite)]
托舒德:
接下來就是「菁英(Elite)」這個機種了。這是我從25年前開始就很愛用的樂器。在R13、RC、節慶、威望這些機種席捲市場之際,為何會想開發出一種和其他樂器都不一樣的「菁英主義」的機種?
郭提耶:
菁英是1989年開發出來的,即便是獲得了輝煌的成功,卻仍然短命停產。就這個意義來看,它可以說是在布菲品牌歷史中佔有一席特殊地位的樂器。
這個機種的開發目標,就是想做出和現有機種不一樣、給職業音樂家專用的高級樂器(也是其命名的由來)。設計觀念上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也是這樣,完全沒有製作成本的上限。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布菲公司總是想開發出最高級機種的品牌戰略。
阿希農:
金屬製的長笛,其管壁明明比木製管壁要薄,卻能發出很大的音量;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就讓我也想應用到單簧管之上。同時這個樂器想設計給獨奏家專用,所以要兼備重量輕、音色美妙、音量夠大、泛音豐富的特質。
最初的檢討項目,就是該採用R13的內徑還是RC的內徑?於是我們首先各製作出這兩種不同內徑的試作品,經過了很多的實驗之後,全體的意見都是覺得採用R13內徑的版本比較好而達成共識。
郭提耶:
這是一個團隊分工合作成功的好案例。雖然我無法一一列舉所有的工作人員姓名,但至少包含了製造部長格謬( Guerniou)和連納爾( Lienhard)、負責內徑設計的托龍( Trouillon)、負責接合處碳纖環的雷傑( Lesieux),主要負責測試的我與阿希農先生。然後以R13內徑為基礎,然後比照德式單簧管一樣,將揚聲口的擴大斜度做得比較小來重新設計,因此完成度非常高。
托淑德:
德式單簧管的音色!這是我們在當學生時經常討論的主題之一。畢竟德式樂器以其長處而灌錄出來名盤非常之多,也因此讓德式樂器的演奏家也開了很多大師班。
當時很流行德式單簧管的音色,因為樂句或音樂的種類,也可能讓德式單簧管比法式單簧管音色更適合。過去甚麼法式音色、貝姆系統、法式管徑對德式系統...這種古老對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戰爭或是民族主義也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們的時代,其實大家都屬於「歐洲(歐盟)」,其實也有很多德法的伴侶出現,所以大家都能認同彼此的長處了。催生出「獨奏會(Recital)」單簧管的塞爾瑪公司也一樣,開始設計出接近德式系統的樂器了。
===
[附錄]
回憶戰後的困難狀況
文:傑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
(投稿報社作品)
為了不要使大家忘記,所以我很想來談一談靠著幾個人的信念與毅力,導向布菲公司存續之勝利時代=1952~1953的故事。
在戰爭中的1939~1945年(註:法國因為1940年被德國打敗,而在同一年中產生了算是德國魁儡的維琪政府),無法開創新事業而僅留著招牌苟延殘喘的各個業者,都無法在戰後很順利重新推展商業活動。就算有皮耶爾.盧菲布爾(Pierre Lefebvre,當時的禁衛軍樂團單簧管首席)這樣名氣非常大的演奏家的支持,布菲公司卻仍然如同前述的狀況一樣,無法振作起來,而有點像是脫離世間一樣的沉睡著。落伍的想法造成的保守主義(明明有一些戰前開發好的優秀設備),使得布菲公司在已經活躍展開復興事業的對手之前,顯得已經失去創造力了。
1953年,在保羅.盧菲布爾(Paul Lefebvre)去世後,當時的布菲公司社長保羅.賽紐爾(Paul le Seigneur)先生為了開發出新的單簧管,而任命霍伯.卡希為廠長。而我也因為熱情與友誼的關係,而開始協助布菲公司。然後在之後的二十年之間,我就成為了該公司開發新機種團隊的樂器測試者之一。
我在1953年,就像是要橫越大沙漠一樣,在看得出有一絲絲成功機會前,心中抱持著無限希望與失望,去了工廠不知道多少次。其中很常去芒特工廠看他們的各式各樣音域泛音問題,直到1954年機械式調音器出現,才藉著這個機器清除了與樂器構造相關的陳腐想法。
其實此時要獲得成功的機會非常少,為了打開這個狀況,就需要霍伯.卡希先生的強大韌性了。此時誕生的幸運單簧管(於1955年取得專利、而成為後來的BC20),在未放棄布菲公司品牌的演奏家之間深獲好評,而這些演奏家也替布菲公司的樂器宣傳貢獻了不少力量。於是布菲公司的工廠重新開始了現代化的腳步,買了新的機器,也必須增加大大左右樂器品質的非洲黑木的庫存。這些都由保羅.賽紐爾社長來執行,後來在1974年由他的外甥尚.不隆德雷(Jean Blondelet)來接替他的經營工作。儘管艱困的狀況仍在持續,開發團隊又在1962年推出了「大陸(Continentale)」型單簧管,奪回了在樂器業界佔一席之地的地位。接著在這驚人的成功之後,又在1966年推出S1、1974年推出了RC、加上後續出現的威望型等新機種,讓霍伯.卡希的單簧管遍布全世界,為大家所吹奏著。
而尚.布隆德雷為了打開日本市場,在1967年於東京成立布菲日本分公司,將公司委託給保良徹等年輕日本音樂家。他們也跟著開始做出版法國音樂的工作、建立了樂器維修工作室、當然也直接銷售樂器。於是布菲公司也在遠東的日本建立起了主要樂器品牌的地位,並且還涵蓋到東南亞的一部分市場。同一年,布菲公司還因為將高品質產品輸出到世界各地,而獲得了政府頒發的「輸出奧斯卡獎」。
霍伯.卡希於1982年去世,他的兒子米歇爾(Michel)在丹尼爾.郭提耶的協助下接下了工廠長的職位。在無法保證永續經營的樂器業界中,這樣的繼承性,可說是讓我們非常安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