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Maslanka的內心世界(02) 宗教觀與巴赫


對於榮格的潛在意識世界與佛教的關心


L:即便如此,我一直都以為大衛.馬斯蘭卡先生是個基督教信徒...。


M:父親對於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名瑞士心理學家)的心理學非常有興趣,也很關心人的潛在意識、構造與機能。好比說他所寫作的管樂交響曲「小孩的夢境庭園(A Child's Garden of Dreams)」,就是根據榮格關於兒童的夢境論文為題材創作出來的。而父親持續寫作關於夢境的許多作品,也都是基於榮格對於夢境的分析來創作的。


我想其實父親就是根據這種潛在領域而去重新發掘巴赫的音樂或是天主教的教義的。巴赫雖然是馬丁路德派的基督教徒,但父親卻從巴赫音樂中感受到自己深層精神世界的共鳴。當然這樣的解釋也有反映出我自己的人生觀,未必就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我想應該也相當接近父親真實的內心世界才對。


父親是將這個世界解釋為所有的潛在意識世界都是相連在一起的,所以在作曲之時,首先都會去想像一下作品提獻者的事情。藉著潛在的內心世界去和被提獻者連結起來,並且說出「試著去想像那個人需要的是甚麼,就能在音樂上找出答案」的話。如果去欣賞父親的音樂,往往會在音樂上和演奏者完美地配合起來。好比說題獻給雲井雅人薩氏管四重奏的作品「Songs for the Coming Day」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的音樂能夠存在對我來說就會想到是一種奇蹟。實際上,父親生命的最後十五年間,信的卻是佛教。


L:這又讓人嚇一大跳了!!!那麼,對他來說巴赫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M:對父親來說,學習巴赫、特別是他的聖歌,就跟學習西方音樂是同樣的意思。因為在巴赫的音樂中,即便是僅僅八小節,就已經包含著全部的旋律、對位法、和聲進行、形式與緊張鬆弛之間的轉換意義。父親自1991年起就有了每天先彈奏完一次巴赫的聖歌以後才開始作曲的固定習慣。他也會把每天彈過的聖歌加上日期記錄起來。最終他總共彈過了巴赫全部的聖歌(總計371曲)15到20遍。父親自己創作出來的聖歌大約也有150曲左右。


巴赫的音樂是有非常深奧的時間構造,可說是將西洋音樂賦予根本性的定義。西方音樂是以基督教的音樂為基礎,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確定了新教宗派教義的馬丁路德。他的想法是完全不介入神與相信神的信徒之間的任何組織與人群,而是以建立和神之間的直接關係為目標。因此,其思考過、很洗練的儀式,最終就是以彌撒曲的音樂來構築起來。也是如此,父親自己在作曲家的生涯中,於1955年創作、2005年修訂的管樂合奏與合唱的「Mass」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個音樂是面對真誠純粹的心靈寫作出來的曲子。信仰是什麼?神又是怎樣的存在?父親就是從這些問題開始往終點走去,不管什麼都是認真面對,並且把正直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L:那馬修先生您自己的宗教觀呢?


M:我是用我自己的方式進行不同的摸索學習,現在也是對佛教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有共鳴。


L:我想知道您和令尊都對佛教很有共鳴的話,應該會有很多日本讀者(譯註:當然還有很多東亞讀者)會覺得很開心吧。


M:其實我也曾經去過一次東京喔。而且是富士搖滾音樂節(笑)。那次真是太棒了!從機場往市中心前進的列車中,看到連結軌道的部份都是做成完美的四方形,就讓我覺得似乎找到認識日本的其中一個答案。在日本,往往會考慮到很細微的部份,非常小心謹慎。這樣的價值觀讓我非常尊敬。另一方面,日本又被控制得太過頭了一點,讓我覺得這是個很壓抑的社會。好比說資歷至上(年功序列)制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美國則是完全相反,總是有「跟資歷沒有關係,大家都是平等」的想法,所以只要想到甚麼想做的就甚麼都可以做(笑)。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