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令人遺憾的單簧管圖鑑(03) 可變換調性的Albert System


從照片來看令人遺憾的單簧管圖鑑 檔案3


這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尤金.阿爾伯特(Eugène Albert 1816-1890)所製作的內建調性可變機構的阿爾伯特系統單簧管。


(圖中可見上管有倫敦的字樣、而下管可見阿爾伯特的字樣。但是管體的製作者與這個可變系統的名稱不明)



除了看到管身上裝上了一些多餘的東西以外,這樂器看起來就跟普通的阿爾伯特式單簧管一樣。但,就是這些多餘的東西很讓人好奇。


在1840年代左右,尤金.阿爾伯特以伊凡.穆勒(Ivan Müller 1786-1854)所開發出來的13鍵單簧管系統為基礎,開發出了現今稱為阿爾伯特系統的單簧管。


到了阿爾伯特的兒子們(Jean-Baptiste 1845-1899、Jacques 1845-1918)長大的1884年左右,這把調性可變換的單簧管就被製造了出來。


其實這時間前後也正是許多單簧管製作者與單簧管生產公司都在流行開發調性可變單簧管(可以在同一把樂器上切換A調與降B調的設計)之時期。


而這種可變調性的單簧管,最有名的還是義大利的歐爾西(Romeo Orsi 1843-1918)所開發出來的版本。



而這個調性可變單簧管,和很多其他樂器製作專家開發出來的管身長度可變式的作法不同,而是一種機械式變化調性的方法。


而前述的多餘的東西、其實有點像是小號活塞蓋的零件在上管(這個上管為了能裝上這種帽蓋零件,所以把傳統的調音管與上管合併成一個上管)上共有六個、下管上則有四個,而在上下管之間分別有像是連桿一樣的東西與這些帽蓋零件相接。


而上管、下管再分別以左右手的拇指來操控這些能讓連桿動作的按鍵。


所以當拇指按下按鍵時,連入帽蓋的連桿就會被拉起來。



而因為這些連桿被拉起來的緣故,帽蓋零件內的空間被設計成就會擴大。這個設計就是藉著帽蓋零件內的空間擴大,相當於本體的管長變長了一樣,而能從降B調切換成A調。


不過,這種調性可辨的單簧管卻沒有多少留存於世,可推想成是因為以下的原因造成的結果:


  • 音準的變化並不到期待的轉調效果

  • 當帽蓋零件內部積水時,音準變化就會變得更困難

  • 這些連桿影響到了手掌操作樂器的自由度

  • 太重


不過,能在簡潔的阿爾伯特系統上加入不太相稱、甚至可以說過大的這些機構,只能說阿爾伯特不愧是大量開發過奇奇怪怪樂器設計的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的徒弟。


此外,如果是在金屬單簧管上加上這種調性變換裝置的話,說不定會有比較好的結果呢....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