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且放下不論,總之只要坐在吳清源的旁邊,一小時的時間彷彿一下子就過去了。我第一次去拜訪他的休息室,是在藤澤秀行名人對坂田榮男的挑戰賽(第二期舊名人戰),就是比賽還在四谷福田家舉行之時。還記得當時我是一面聽著吳清源的名解說,一面隱約可以想像為何職業棋士一手要花幾十分鐘、甚至偶爾可能會是數小時長考的心理狀態。
除此以外,還有一件烙印在我當日的記憶中的事情。就是我們一面追著對局進度,一面在盤上擺出各式各樣的變化圖,然後就是在這樣擺了又清、清了又擺的描繪棋盤下,就會發現吳清源不僅是右手,就連左手也一起加入自由自在的擺棋。就在我心中一面想「他是不是原本就是左撇子」一面繼續看下去之間,突然心中一陣悸動。因為我看到了吳清源左手食指與中指是好像是被扭轉過一樣呈現不自然的彎曲形狀。這並不是我眼睛的錯覺。但由於吳清源自己並不在意,我能確認的,就是那看起來並不像是骨折等事故造成的不可思議的彎曲形狀。
吳清源手指彎曲的由來,我是非常久之後才知道。在昭和57年11月的雜誌「棋道」上,刊出了一篇吳清源住在中國天津的二哥吳炎所寫來投稿、標題是「捕風追影」的一篇文章,裡面就寫出了吳清源手指彎曲的理由。
這之間,二十年的歲月就流逝過去。在那次之後,我又目擊過不知多少次吳清源的彎曲手指,但卻從未對誰說起、也未曾詢問過吳清源本人。至於我為何會這樣靜默,恐怕我自己也無法說明,只覺得他的手指彎曲背後隱含著甚麼重要的事由。所以可以說,這讓我對於是否要公開這個祕密感到猶豫吧。也可以說是因為我對這位不世出的棋士的敬愛,讓我說不出口吧。
那麼這個手指彎曲的由來,還是請大家直接看看「捕風追影」的內容是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以下就介紹該文中關於這件事的部分:
「1922年,吳清源九歲,也是從父親那兒學會下圍棋的三年後。當時父親的棋友們也都已經不是他的對手,並且超越我們這兩個兄長,就連對上父親也都能輕鬆讓先。而且他對打譜非常執著,早上一起來就是左手拿著棋譜、右手擺棋的樣子,然後一路擺到深夜是家常便飯。
由於這剛好也是吸收力最好的年齡,加上他本人先天記憶力就很好,不論是定石、佈局、中盤接觸戰鬥,甚至直到終盤的細微官子計算,都在不知不覺中讀入他的心中。
清源如此熱愛打譜,父親當然不會把這小看成只是單純喜歡下棋而錯過。身為清源天份的發現者,他也逐漸轉向為幫助清源學棋進步的方向上。
另一方面,清源並不是因為誰告訴他要這樣,而是自己喜歡每天花在棋盤上十幾個小時的時間,三餐也都是要到別人叫他才記得,晚上也要到了罵他已經很晚了才會去睡覺。每天就是這樣廢寢忘食。而父親就是把這樣的情形用四字成語『寢饋其中』、『忘餐忘睡』來形容,僅僅以關愛的方式看待。
父親最先給清源的棋譜是『舊桃花泉』、接下來則是『殘局類選』、『弈理指歸圖』等中國著名棋士范西屏或施襄夏的著作,此外還有棋聖黃龍士的『對局譜』。父親以前在日本收集的『新桃花泉』或『本因坊道策』等以外,還有許多新局名譜,也在他把中國棋書都看完後,追加給他繼續看。
另外,因為有福州同鄉情誼的關係,父親也找了當時具有國手級棋力而廣為人知的高手林胎書先生和清源對局,這也是在清源剛開始讀日本棋書左右的事。所以這時候有人說清源已經可以漂亮贏過林先生了。或者是說,這可能是清源真正開始把這些日本棋書當作範本來下的關係。
看到清源學棋如此熱忱,父親又從日本買來新的棋書。日本的新棋書,和中國傳統的線裝書不同,裝訂上都很厚,很有重量感。於是年幼的清源小手整天拿著這麼重的書,左手的手指就變形了。他中指的關節會這樣彎曲,也是因為這個緣故。前幾年我和他在東京重逢時,還為了確認這件事而笑出來呢。」
光看少年時代和吳清源共同在北京生活的二哥吳炎的描述,眼中就能浮現出吳少年棋歷精進的模樣。像這樣的用功傳奇,一般多少都會有點誇張,但此處吳清源二哥的話似乎並無虛假,因為吳清源彎曲的手指,就比任何的雄辯都還要清楚地說明一切了。
在「捕風追影」一文中,提到了日本人不太熟悉的黃龍士、范西屏、施襄夏等棋士的名字,這些都是大約距今兩百年前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的中國圍棋國手。吳清源在「吳清源棋談」一書中,對詢問這些棋士棋力的川端康成是這麼回答的:「非常了不起的程度,相當於名人級吧.」。對此,川端的感想是「像吳清源這樣的天才,可以說是在沒有圍棋傳統的國家,是不可能出現這樣空前的人物才對」。
===
前一篇在此:http://koubokukei.blogspot.tw/2017/04/blog-post_26.html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