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開箱文(157) 薄薄的那一片之續集篇

好久沒出現開箱文了。說好久,差不多是四個月吧?


巧的是,這次要開箱的東西,跟前一篇是同一系列的產品。


原來J社自從推出這個有點法式英文的Phonic Ring=音環後,因為效果不錯,可能很多人就想試試看把這東西也套在下管與揚聲口(Bell)之間,看看會變成怎麼樣?


不過由於單簧管雖然號稱是圓筒式的泛音原理,不過相信大家都知道實際上這個圓筒的直徑並不是固定的數值,特別是越接近下管,直徑擴大的幅度越大,而讓下管直徑會比上管大不少;也就使得原本是想定套在吹嘴與調音管之間或調音管與上管之間的音環,根本就無法套在下管與揚聲口之間。


也許也是來詢問的人太多,讓J社聞到了商機,於是就又開了一套新的模具,製作直徑稍微大一點的下管專用音環,然後就在本教主稍微不注意的時候,推出了這個產品。


然後就在前幾天,剛好在某社群網站上,看到了日本進了這個新版的產品,大加讚揚,甚至宣稱與其花大錢去買昂貴的束圈,不如花一點點錢(台幣一千出頭)買這個音還會更有效果。


看到這個報導,就讓本教主很好奇:因為這說法感覺起來和上次開箱文測試的感覺不太一樣---似乎這個音環越往下裝,效果就越不明顯。但根據這個人的說法,卻彷彿這個產品是個Game Changer的殺手級發明。於是立刻就轉告某南部交響樂團首席這個新消息,畢竟上次就是他首先發難去測試,才引發了某教的團購潮。而且J社的國內代理,剛好就在南部。


於是教主就下了嚴令:速速去試,不得有誤!(笑)


而盡責的南部某交響樂團首席隔天就傳來了好消息:裝上有差。於是本教主就立刻下了一顆。更沒想到,超盡責的首席隔了兩天快閃送到了某教總壇。(真的是快閃,本教主連錢的來不及付)


也是這樣,今天就可以來開箱這個同一系列的產品了!



等一下!為什麼先照「箱子」的背面?


因為拍正面的話,會看起來一模一樣~(如下圖,左邊是這次的開箱物,右邊是上次購買的上管用音環)



還是要看看箱子=盒子的背面,才知道內容物是甚麼:



最妙的是雖然背面的標籤不一樣,但是從文字敘述還是很難看得出來左邊是用在下管的音環,除非你知道Pavillon在法文也有喇叭口的意思....。


打開盒子一看,也真的看起來外型一樣,只有直徑略大一些而已(如下圖)



從盒子中拿出來對比會更清楚一點?(因為角度的關係,結果看起來兩者一樣大了,大笑)



這且不論,先趕快裝起來試試看比較重要。


由於本博物館今天剛好輪到L牌D調擔任值日生,於是就拿這一把拿來測試。想必會讓某首席或某仙女跌破眼鏡吧?畢竟他們應該都是拿降B調樂器來測試。不過,J社盒子上明明就說D調也適用,我這樣試不過份吧?(笑)



正式試吹之前,還是用防呆的角度來看看,拿上管用音環套在下管上會發生甚麼事?



結果即便D掉的管徑比較小,上管用音環還是會卡在下管的軟木上。


但...改用這次的開箱主角的話,就很順利地可以套到底了。



接著來介紹一下今天使用的配備:


吹嘴=V牌B44

束圈=Robert Scott

簧片=D牌GC(Grand Concert)三號半



測試的順序是這樣:


1.甚麼都不裝的原始狀態


2.裝上上管音環的狀態



3.去除上管音環,改裝下管音環



4.上下管音環一起裝起來



實際的錄音如以下連結(試吹的內容都是亂吹就是了),不知道聽不聽得出來差異?但試吹的人一定感覺得到上述四種狀態的聲音都不一樣。

 


 


https://youtu.be/ES6-3-fPLW8



首先是只裝了上管音環時,很明顯會感受到聲音變乾淨、雜音變少的感覺。再度確認這東西沒有買錯。


接著只裝下管音環時,則會明顯感覺下管、特別試E/B或F/C附近的聲音變寬,但音色上我覺得比較犀利一些。最高音好像比較好吹,但聲音有一點太銳利?


兩個組裝在一起時,還真的有點融合起來的感覺。偏下管的聲音就很像第三種狀態,而全體來說是比較像第二種狀態。


很有趣吧?


後續當然還是會套在其他樂器試試看,如果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也許會再來報告。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