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從八卦看單簧管的歷史(1)


為何單簧管沉默在巴洛克時代中?


===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單簧管大概是在甚麼時候發明的?

雖然有種種不同說法,但一般來說,是在1700年左右,由紐倫堡的樂器製作者約翰.克里斯多福.丹納(Johann Christoph Denner)發明的。說到西元1700年,其實是韋瓦第發表有名的<四季>協奏曲的25年前。此時,巴哈也才是個15的學生而已。在這個年代,單簧管就已經存在了喔。

然而,單簧管要正式活躍起來,恐怕還是要從莫札特,而且還是從他後期的作品開始算起會比較好。因為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是1791年左右寫的,所以就會讓人想問到底從其發明起的九十年間到底單簧管都跑哪裡去了?

當然還是有以寫了六首單簧管協奏曲的約翰.梅爾希爾.摩爾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為首、韓德爾等的巴洛克作曲家寫了單簧管的曲子。就算是那些開頭寫著「給夏魯摩管(Chalumeau,譯註:這這種樂器是單簧管的前身)」的泰勒曼或韋瓦第的樂曲,根據最近的考證,認為原本是寫給單簧管的說法也變得非常有力起來。

然而,從全體巴洛克音樂看起來,這些樂曲的數量實在還是很少,完全不能和橫笛(Flauto traverso,譯註:現代長笛的前身)或雙簧管的曲目數量相比。這到底是為甚麼呢?就讓本篇來推敲一下這個謎團吧。

單簧管無法在巴洛克時代活躍的理由,除了可以想到樂器構造問題等一些原因外,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不像其他木管樂器一樣被採用成宮廷樂器吧。

其實原本所謂的巴洛克音樂,就是使王公貴族們娛悅快樂的作品,也是因為這樣,橫笛、雙簧管、低音管等等,都是為了能在巴黎皇宮的大廳中演奏才被改良出來的樂器。除了沒辦法加入這些宮廷樂器的行列外,實在找不出其他單簧管無法在巴洛克時期活躍的理由了。畢竟,這種在歐洲還算是鄉下的德國(譯註:而且還是沒有統一的德國)發明的新樂器,實在完全不是被考慮的對象呢。 
 
在巴洛克時代的宮廷中活躍的樂器還有一個共通的特徵。就是有很多是D調或A調等升記號調性的的樂器。上述的橫笛實質上是D調樂器,而雙簧管在指法上也同樣等於是D調樂器。當時的小號與法國號基本上也都是D調,而弦樂器中的小提琴其四弦也是G-D-A-E的升記號調性。這恐怕是希望能獲得華麗的音響效果的關係吧。

然而當時在巴黎的音響效果卻不見得是那麼光輝亮麗。因為他們喜歡的是非常低的音準,當時使用著比現在的A=440低了接近半音的A=415似乎才是主流。在路易十四時代的凡爾賽皇宮,音準更低,僅僅只有A=392而已(譯註:約比現在的A低了一個全音)。

相對地,在生出單簧管的德國地區或鄰近的波希米亞地區,則喜歡非常高的教會式音準(Chortone,A=466),則和巴黎的音準差了大二度(全音)。

在巴黎宮廷中沒被採用的單簧管,卻成為希望去巴黎或維也納等大都市打工賺錢的波希米亞樂隊的貴重寶物。這當然還是因為與其他被波西米亞改良過的法國號等樂器一起加入了可以在野外演奏的管樂重奏團(Harmonie)的關係。這種管樂重奏團受到無法去歌劇院看歌劇的市民們的絕大歡迎,而更加大了其規模。

隨著這種管樂重奏團的流行,也使得單簧管的更受歡迎,而終於成為莫札特等人積極採用的契機。尤其莫札特在年輕時是為長笛或雙簧管等宮廷樂器寫協奏曲,到了後期卻是替法國號與單簧管寫協奏曲就是這種現象的象徵呢。

這裡值得注意的,還是這種管樂重奏團的調性通常是限定為降E調或降B調的降記號調性。在其中,單簧管僅有降B調一種,法國號也是只有降E調。正和以升記號調性為中心的巴黎完全相反。

其實這也和前述的地域性音準差異有點關係。在十八世紀末的維也納,據說其音準是和現代的A=440相近,所以A=466的波希米亞樂器其音準就略高了半音,因此對維也納來說,波希米亞的A調就變成了降B調,而D調就變成了降E調了。

這些高了半音的管樂重奏團在市民革命的邀請下擴大了編制,就形成了軍樂隊。在這些軍樂隊中看不到宮廷樂器的身影,而是由單簧管擔任完全的主角。就好像現在的管樂團也是以單簧管為中心,採用了比管弦樂團高半音的降B來調音是同樣的意思呢!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