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PC Watch
機器人學會公開使18公尺實物大鋼彈可動計劃的進展狀況
文:森山和道
2019/9/6
「Gundam Global Challenge」就是將18公尺高1:1比例的鋼彈能夠動作起來的專案。至於鋼彈藥怎麼動起來的具體方法尚未公開,但預定會在2020夏天開始於橫濱山下埠頭公開一年的時間。
這個專案,是由創通與日昇(Sunrise)公司各自派人構成的「一般社團法人Gundam Global Challenge」來推動執行的,而由日昇公司、Bandai Spirits、萬代娛樂公司派人構成的「Evolving G」公司,來負責營運能夠公開展示可動鋼彈的「Gundam Factory Yokohama」。
Gundam Global Challenge專案。預計2020年夏天開始在橫濱山下埠頭展示一年。
專案目的:
- 讓18公尺的實物大鋼彈可動
- 重現卡通中的場景
展示內容
- 動作展示,靜止展示
展示場所
- 山下埠頭,戶外
展示期間
- 2020年夏天起約一年(預定)
開發關鍵字
- 技術挑戰:集結跨領域的睿智
- 開發難易度:以現有的技術來實現
- 安全性:不會翻倒
- 外觀設計:兼顧鋼彈的外觀與可動性
「Gundam Global Challenge」的目標是將實際世界中的機器人技術套入假想世界中放大使用,而具體達成實物大的「可動真實鋼彈」。但在目標之中也明示要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在現實世界中來實現(和幻想世界做區隔),再將超越目前技術的部分作為「下一個夢想的起點」。在2019年9月5日東京早稻田大學舉辦的「第37屆日本機器人學會學術演講會」上,執行單位就報告了目前的進展狀態。這個會議的主持人則是由早稻田大學的教授岩田浩康先生來擔任。
從415萬人觀看的1:1立像開始走向Gundam Global Challenge
昇陽公司Gundam Global Challenge製作人志田香織女士是2001年進入昇陽公司任職。歷經執行製作、設定製作等職務後,參與了2009年的「1/1鋼彈立像專案(Green Tokyo Gundam Project)」或「Gundam 00」舞台劇演出等等重大計畫。尤其是紀念鋼彈三十週年而實施的1/1鋼彈立像專案,在短短52天的展覽會期中,總共吸引了415萬人前來參觀。
2009年在台場公開的1/1鋼彈立像其實只有頭部會動,但僅僅這樣的動作,就讓很多人大聲驚嘆而非常的開心。看到這樣的反應,當時昇陽公司的社長宮河恭夫先生(現在是萬代南夢宮娛樂公司社長,也是一般社團法人Gundam Global Challenge的代表理事)說出了「應該要讓這鋼彈可動」的話,所以才會啟動這個專案。
專案開始後,首先就是先傾聽看看全世界的意見,所以在專案發表的2014年開始在日本國內外廣徵各種點子。志田女士中間雖然因為產假的關係離開這個專案一年半左右,回到職場後,這個專案也還未決定要在哪裡、用甚麼樣的方式來建立這個巨大鋼彈。所以志田女士回顧在宮河先生重新跟她提起這個專案該怎麼繼續進行下去時,她最先想到的是「需要諮詢對象」,而開始思考這個專案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
具體上需要以下的人才:首先要能理解「鋼彈」的世界觀。然後不會過度拘泥於特定技術,反而是更重視娛樂造詣的理解,或者具有靈活對應力的人。然後也要有熟悉機器人技術與重機械技術的人,能夠和大家一起探索的人。
而且說是要讓18公尺高的鋼彈可動,但該如何讓它動、為了甚麼而動、動了以後又該怎麼辦,都是必須要想清楚的事情。這個專案要做的並不是要引起機器人開發革命那樣的劃時代突破,而是偏重於娛樂效果。單就方法而言,與其使用革新式的技術,不如是拿現有的技術改變成新的使用方法比較好。
此外也必須重新思考更重要的目的。因為當專案規劃的人去問技術專家說:「你會做甚麼?」時,對方必然也會回問:「你想要做甚麼?」。所以娛樂相關的公司必須要考慮的不是把會做的東西用甚麼樣的方式展現出來,而是想要做出甚麼樣的東西才對。經過考量之後,新的目標是「重現大家心目中的鋼彈」,至於具體的內容目前是秘密,不能公開。
不過,一旦將目標擠出來後,又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比如說這樣做像不像鋼彈?做出鋼彈的意義為何?要用鋼彈做甚麼好?於是志田女士就開始和GG小組組長級成員之一的中京大學工學系教授的皮特由.哈爾特農先生或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的橋本周司先生討論。
於是,橋本教授說技術追上幻想後,夢想就會消失。所以能在技術追趕時提示出下一個夢想是非常重要的,能這樣做的人存在,後面的人就會非常感激。哈爾特農先生也說現階段只要能讓這個18公尺高的人型機器人能動就夠了,因為光這樣就能成為大家討論的話題,也才能找到接下來要做甚麼目標的契機。
至於曾經做過電視卡通的志田女士說,以往大家都只去想該怎麼提示出「完成形」,現在聽到專家說技術開發並不是只有這樣而已後就覺得安心許多了。
造出「可動的18公尺鋼彈像」的人
日昇公司Gundam Global Challenge專案中的技術指導石井啟範則是1974年出生,來自於因人形機器人研究而出名的早稻田高西研究室,參與過第一代WABIAN專案開發後,加入日立建機公司參與了雙臂作業機器人的ASTACO專案開發。也是在日立建機,他學到了開發大型機器人必要的技能。然後他在2018年離開日立建機,在Gundam Global Challenge中任職,挑戰這個新計畫。他說這是因為他想過「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而選擇了這條路。
由於這是機器人學會的場子,很多聽眾感興趣的地方當然就會是具體上這個專案要開發出甚麼東西?可惜的是這次的演講並沒有公開實際的開發內容。因此石井先生特別介紹了這個專案中正在反覆檢討怎樣的課題。
預計的展示將會有靜止狀態與動作狀態兩種。既然這是「鋼彈」,所以外觀設計也很重要,同時也必須兼顧安全性。這次這個等比例機器人是非動不可,所以可動性與外觀設計兩者都必須重視。因此雖然外觀上還是得做若干程度的修改,但這些修改要讓人看的出來是「具有機構性的意義」。石井先生說:「一見之下是RX-78(鋼彈)沒錯,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個鋼彈和過去製作出來的東西有些不同」。此外對石井先生個人來說「這樣開發出來的東西也還是會給人有鋼彈的印象」,所以想要盡量地反映出這樣的設計理念。
報告會場的樣子
最大的課題還是18公尺高的尺寸。這和人類同樣大小的機器人相比,因為高度大了十倍,所以截面積就等於大了一百倍,質量的話就是一千倍。所以在安全方面的檢討上,可動鋼彈會不會撞到甚麼東西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此,必須先搜尋看看相關的法規或參考規格,進行風險評估。
構造上,該採用怎樣的構造?該有可以怎麼動到甚麼地方的自由度?強度/剛性又會是怎樣的程度?都是必須要仔細檢討的項目。而且展示處位於碼頭,所以也必須要考慮風和地震的對應之道。石井先生考慮過和起重機的比較之下,可動鋼彈的風荷重預期會達到200kg/m2的水準。另外也檢討過手臂最前端的變形量會有多大。
至於可動部的制動器(Actuator)應該採用電動式或油壓式?還有耐久能力或維修問題等等,也都是開發團隊檢討過的項目。由於展示期間長達一年,每天檢查與定期檢查該怎麼做?組裝的順序、操作試驗等等也都是考慮過的問題。至於使用的材料,也必須連同成本高低一起檢討。
這些課題,則是會和展演、建築、系統、硬體裝置、軟體等各專門公司的成員隔週進行一次技術定期會議來討論推進。
根據報告,現在開發工作正逐漸按部就班進行。正式開始製造的時間是從一年半前開始的,現在就依照排程進行,現在到了各零件製作的階段。之後將從2019年底到2020年之間進行暫定組裝試驗,然後才會開始正式組裝。
開發排程表
因為高舉夢想大旗而讓技術與夢想維持適當的差距,就能帶給社會活力
至於和宮河先生志同道合的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橋本周司先生,也以Gundam Global Challenge領導群之一的身分發表演講。他認為可動鋼彈如果能做到實物大小的話,必定能帶給人們很大的感動。
應橋本先生的要求,而在現場的天花板上,打出18公尺開的鋼彈圖形(譯註:從此圖的確可以看出外觀上已和卡通的原始設計有差異了)
一開始收到世界各地提供的點子中,據說有很多跳不出傳統機器人觀念的意見。但是橋本先生回顧說:「18公尺的高度就和建築物、橋梁一樣了。所以本來就不會有人能想到這種程度的點子」。目前橫濱山下埠頭已經開始進行建築的基礎工程了。
GGC目前為止的活動歷程:
- 2014年7月Gundam Global Challenge記者發表會(發表專案概要)
- 2014年7月~2015年2月 廣徵設計構想(日本國內外)
- 2015年10月Gundam Global Challenge選考發表會(發表四個設計構想案)
- 2015年10月~2016年2月 廣徵追加設計構想案(發表佳作構想案)
- 2018年10月Gundam Global Challenge記者會(發表指導領導者成員與展示候補地點)
為了進行技術、設施建築、管理營運、事業規格、公關宣傳、贊助廠商搭配等分工,目前這個專案已經動員了超過一百人以上的成員,然後再加上橋本教授、哈爾特農教授、本廣克行先生、齋藤精一先生、以及可說是鋼彈之父的富野由悠季先生組成的「GCC領導者群」用「多管閒事」的形式來進行各項工作。
橋本先生接著以「機器人英雄們與現實」為題,舉出了「原子小金剛」(1952年)、「哆啦A夢」(1969年)、「機動戰士鋼彈」(1979年)等為例子。原子小金剛是夥伴、哆啦A夢是助手、鋼彈則是分類為裝置與道具。原子小金剛和哆啦A夢都是自律型機器人,而且就是主角;但鋼彈中的主角則是人類。
原本過去是很遙遠夢想的許許多多東西,靠著現實的技術而能逐漸追上,甚至超越這些夢想。橋本教授指出:「負責將技術提升的是產業,將夢想提升的就是文化。如果夢想與現實沒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整個社會就會逐漸失去活力」,他接著說:「我希望大家能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尋找新的夢想。GGC就是為了尋找夢想的其中一步而已」。
學會活動,是把學問知識與技術的可能性加以擴大的場所,所以必須具有客觀性。另一方面像GGC這樣的專案,就和學會活動很不一樣,最終的訴求是「個體」。就算以擴張想像力而言,也不是單純是從知識延伸到想像,橋本教授認為:「我們反而是希望以幻想為本,然後讓幻想與現實的差距變得更大」。現實上如果夢想和現在的技術持續接近,則這個專案就要讓大家看到更加為來的夢想。
難不成...?
現在於台場建立的1:1獨角獸鋼彈,是在背景上播放影片或音樂的方式來演出。未來在山下埠頭預定也會盡量利用整體環境空間來演出。
不過,富野由悠季先生卻發出了「考慮上還很不足」這樣的嚴格批評。富野先生說:「創造者如果被現實阻擋時就加以妥協的話,就不會努力了。必須要持續說出明知無理的事情,才能到達更高的成就」,而志田女士等開發團隊回應說,他們會用追趕更高目標的方式去努力。
這次,雖然完全沒有公開實際上「18公尺可動鋼彈」會是怎樣的動作方式,但卻讓我們注意到了開發團隊認為這個專案像是一棟建築物。雖然可能它不會像塑膠模型的裝飾台一樣,後面有個很大的支撐柱,但考慮到安全性而言,該不會是把其中一隻腳固定起來的方式進行這個專案、或者是做出一個類似「白色基地」這樣的收納庫?此外,鋼彈內部是有駕駛艙的,這個專案不知道會不會重現這個部份呢?實在是讓人有無限的想像啊。
負責主持的早稻田大學教授岩田浩康先生最後致詞時說:「在許多課題解決型的研究中,能個出現這種願景先行型的專案話題,真是讓人非常興奮。根據今天的討論內容,透過社群網路建立新的假設,然後開發團隊再想辦法去現場確認可行性吧」。接下來就是任大家盡量發揮想像空間,在社群網路上引起更大的話題,然後再來期待大約還有一年的完工狀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