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斯基/萊特(Simon Wright)改編
「展覽會之畫」[全曲]
●原本無人知曉的名曲
大概很難找到跟「展覽會之畫」一樣數奇命運的樂曲了吧。
1874年穆索斯基根據觀賞建築家、畫家友人哈特曼(Viktor Hartmann)的遺作畫展中看到的繪畫印象,譜寫出了一首鋼琴組曲。在樂曲(繪畫)之間,以共通的「漫步(Promenade)」主題串接,彷彿就像是從一幅畫走到另外一幅畫的獨特樂曲。
然而這套組曲,在穆索斯基生前並未演出、也未出版過。誰也不知道他曾經寫過這樣的曲子。而穆索斯基自己也在1881年因為酒精中毒而過世了。
不過後來,穆索斯基的作曲家好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卻在他的遺物之中發現了這首「展覽會之畫」的樂譜手稿。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本身就是個非常喜歡幫助別人的人物,好比說鮑羅定的未完成歌劇「伊果王子」就是他幫忙補寫完成,而其他夥伴不成熟的作品也被他一一加工修飾過。不過也有人覺得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行為是「幫忙過頭」、「太過雞婆」的作法。因為好比說穆索斯基的「荒山之夜」或是歌劇「波里斯.郭德諾夫(Boris Godunov)」幾乎都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加了多到像是他自己創作程度的改訂了。
至於「展覽會之畫」也不例外。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發現樂譜之後,馬上就加以改訂,並且在1886年出版。這個版本俗稱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雖然的確有人拿出來演奏,但並未引起太大的話題。
到了1922年,在大指揮家庫賽維茲基(Sergey Kusevitsky)的委託下,由號稱「管弦樂配器魔術師」的拉威爾替此曲改編成管弦樂版。而此刻拉威爾改編時參照的樂譜就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換句話說,拉威爾並沒有看過穆索斯基的鋼琴譜原版,而只是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置換成管弦樂的編制。
無論如何,這個拉威爾管弦樂版改編得非常好。特別是將開頭的「漫步」置換成小號獨奏與銅管聲部合奏的設計可以說是一大「發明」。也因為這個改編版,「展覽會之畫」就鹹魚翻身,一躍成為眾人皆知的名曲,甚至連帶原本的鋼琴版(但卻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也經常被拿出來演奏了。
以這個大受歡迎的拉威爾管弦樂版為開端,音樂學者鮑維爾.拉姆(Pavel Lamm)在1931年重新根據穆索斯基的手稿校訂出版了所謂的「原典版」。不過,音樂圈中還是依舊繼續演奏著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
不過到了1958年,在當時被認為是「夢幻鋼琴家」的舊蘇聯演奏家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在保加利亞的索菲亞獨奏會上演出上述的「原典版」大為轟動,並且被錄成了所謂的「索菲亞獨奏會唱片」而在全世界熱賣,讓原典版也變成了世界級的名曲。在這之後,原典版就在鋼琴版本上一口氣取代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的地位了。
然後到了穆索斯基創作此曲第100年的1975年,他的原始手稿終於在完整未修改的狀況下出版了,而被稱為「手稿版」。
順帶一提,現在在鋼琴版CD或演奏會上聽到的幾乎都是「原典版」,但小川典子在BIS唱片公司發行的錄音是「手稿版」,而另一位鋼琴大師布蘭德爾在Vox公司發行的錄音則是使用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同樣相當著名的霍洛維茨錄音,則是他自己所改編的版本。
●全新的自由奔放管樂合奏改編
那麼,這個班克斯指揮倫敦交響管樂團所演奏的萊特改編版本,應該放在眾多展覽會之畫改編版中的甚麼地位?
說到這個版本之前的管樂合奏改編版,幾乎都是將一部分移調改編的馬克.漢恩茲萊版(Mark Hindsley,率領伊利諾大學管樂團灌錄了許多著名管樂合奏唱片的管樂指揮家)的天下。而這個改編版,又是將拉威爾的管弦樂版再置換成管樂團的編制而改編出來的。至於萊特新改編的版本,則是一面參照拉威爾的改編、一面用自由的創意將「原典版」維持原調改編。
好比說,在萊特的改編中,第四段「牛車」是從幾乎最強奏的ff開始,這就是根據「原典版」的最佳證據,因為拉威爾版是從弱奏的pp開始(參照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版)。此外拉威爾版刪去了原本在第六段「窮富猶太人」與第七段「利摩日市集」之間的「第五段漫步」,萊特也是根據原典版忠實地改編進他的管樂合奏版中。
另一方面,萊特版也有不少沿用拉威爾版之處。比如說第六段「窮富猶太人」的最後四個音,萊特版寫成了「C-Db-C-Bb」,就是依照拉威爾版而來。在原典版中則是寫成「C-Db-Bb-Bb」。
當然萊特版中也有許多不依照原典版、也沿襲拉威爾版的獨自解釋。比如說開頭的「第一漫步」的最後三顆音改成了上升音形,就是其中的典型。
這種創意其實多到難以列舉,但其超級獨特的打擊樂器的使用法、或是導入了風聲機(Wind Machine,製造風吹聲!)、甚至讓銅管樂器用跳音(Staccato)來模仿拉威爾版中弦樂的顫音(Tremolo,真是超級辛苦!!),隨處都充滿著萊特的玩心,真是十分有趣。而倫敦交響管樂團也確實回應了改編者的要求,演奏得十分精彩。
至於負責改編的賽門.萊特是管風琴家與指揮家,這次是在約翰.瓦雷斯的引薦下進行這項工作。改編之中那種雄厚的和聲音響效果,不禁讓人覺得不愧是來自於管風琴聲的印象泉源。
做為參考資料,這裡也列出除了上述漢恩茲萊版或這個萊特版以外的主要管樂合奏改編版:前法國禁衛軍樂團指揮羅傑.布堤(Roger Boutry)改編版、使用到曼陀林琴的約翰.柏依德(John Boyd)改編版、還有竟然是以打擊樂開場(!)的高橋徹改編版。
在全日本管樂合奏全國決賽中,是1963年的西年學院「福岡」首次將這首曲子的最後一段「基輔城門」搬上舞台,之後展覽會之畫在比賽中前後出現過十次。其中特別值得一書的則是1987年富山縣立高岡商業高中的精采表演。他們的銅管聲部之光輝音色與穿透力,完全不像是高中生的超水準音響效果。成績雖然是難以令人置信的銀賞,於是就有了「該不會是記分錯誤」的八卦傳說出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