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奈迪克20221104大師班直擊報導

怎麼樣?這個標題下的很有大記者的風範吧?(笑)


昨天其實有兩場很精采有趣的活動。一個是中午的台新午餐音樂會,演出了加上旁白的「大兵的故事」,一個則是晚上在台藝大舉行的奈迪克大師班。因為同一天舉行,就變成不知道要報導哪一個比較好的窘境,畢竟時間沒有那麼多(不然怎麼打電動?),只好挑選後者來報導囉!


不過由於午餐音樂會結束後,又有幸和表演的老師們一起用餐,預期晚上想拿去給奈迪克大師簽名的東西又不在身上,得回家一趟,搞得本來可以很從容的時間規劃突然變得很緊張。連晚餐都沒吃才勉強在大師班開始前趕到活動舉行現場的台藝大音樂教室。


說到簽名,這也是讓我很苦惱的地方,因為我也是N大師的小小隱性粉絲---他實在學識太淵博了,想不成為他的粉絲也很困難。到底應該是帶CD給他簽呢(大概有十幾張他的CD)、還是拿雜誌給他簽呢(他在Pipers雜誌有一連串的紙上講座,最近的The Clarinet雜誌還拿他們夫妻當封面)?還是拿他主編的樂譜(我買了他的莫札特,當然精彩的Cavallini或Paul Jeanjean也買了)?還是拿樂器給他簽(本館也是有SS的樂器)?還是...最近剛買到算是大師中心思想的教材?


由於昨天天氣還不太穩,本館依舊細雨綿綿,帶樂器不太方便,樂器只好排除在外。樂譜呢,完全沒整理,有點難找(苦笑)。最後挑選了雜誌一本(The Clarinet)、CD一張(這次主打的莫札特)與很令本人感動的單簧管訓練教材


到了現場,由於時間已經有點晚(將近十點),想找大師合照或提問的人也還很多,雜誌就收起來沒拿出來,送上簽名的就是CD與教材而已。



說到這張CD,剛好因為音樂會前的導聆要用來作為輔助說明之用,所以我就被諮詢到能不能借拍封面照片。我雖然是滿口答應下來,但是我收藏的CD自從1300號左右之後,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地方擺放,完全是亂塞的狀態,根本就不知道這張編號15XX的CD實體在哪裡了...。於是花了整整一個禮拜重新整理才找到,那就更有拿出來簽名的價值了,對吧?(苦笑)


至於這本訓練教材,後來才知道第一刷與我買到的第六刷封面其實是不一樣的,不過我這本現在有簽名加持,可就價值連城了(笑)。給他簽名的時候,我也問他說:這本教材應該要考慮出英文版才對,他說他的確準備重新整理再出一本英文版呢。


言歸正傳。由於開場前五分鐘才抵達,本來很擔心會沒有位子可以坐,結果大家也都是匆匆趕來,竟然還有滿前面的位子可以坐,真是太幸運了。


到場的時候,N大師和身為地主的黃荻老師已經在準備了。




然後,看到王子也到場聆聽,現場歡聲雷動~



然後,就在黃老師簡單的開場介紹後,第一位上台接受指導、也是今天唯一的女生登場,演奏的是我們豎笛人也很愛的舒伯特琶音琴奏鳴曲(Arpeggione Sonata)的第一樂章。



演奏完後,大師開頭就說先不管這個曲子的編曲問題(他是那種每個和聲、每顆音符都會詳細推敲的學者,自然有很多關於編曲的想法)、也不管這曲子音樂與技巧上都不簡單(即便對於同樣也是改編的大提琴版本也很困難),先提出了兩個會影響到傳達音樂的技巧問題需要修正建議。一個是他覺得小女生的嘴型是稍微容易爆音(Squeeze)的狀態,另外一個則是呼吸不夠深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也會互相影響。


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他又提到了高音F#與G這兩個他很不喜歡的指法,他誇張地稱為這是「殭屍指法」,因為這三十年來他每次想消滅掉這兩個指法,扔到地底、扔到外太空(笑)、這兩個指法都會重新復活出現。討厭的原因,是這兩個指法都不好聽。這兩個指法都來自於以前的法國學派,那時的嘴型是比較「咬一點」的吹法,所以影響到了指法的選擇。


第一個指法是他再三在他的文章提及的高音G(OXO|XXO)這個指法音準太高(相信大家的老師也會這樣說),通常都高1/4音,不如拿來當微分音指法比較好。所以他雖然知道至少八、九個高音G的指法,但通常不會考慮這個指法。


在解說哪些指法比較適合這兩個音前,又必須理解單簧管的音響構造原理。於是他從泛音開始說起,解釋了每一顆音都有各自的泛音列,包含基音、其上八度的第二泛音、再高五度的第三泛音...,甚至用鋼琴琴弦的一半、三分之一...說明這些泛音的波長與駐波節點(Standing Nodes)等等物理原理,可見他對於追究真理的熱情,也順便看的出來那種很愛講的宅男體質(笑),但對於幾乎整天都在練琴的大學音樂系學生而言,恐怕有點暈頭轉向了吧?有興趣的人,建議直接去找物理課本或是維基百科泛音列條目來複習或研究一下。


不過,如大家所知,由於單簧管音響上是閉管構造,只有奇數泛音列的存在,所以所有的音都是第一、第三、第五...泛音列組合出來的。大師也現場表演了第七、第九、第十一泛音列的超高音出來。說實話,大師畢竟是年紀大了,音色、舌頭或是手指的技巧多少都不如當年,但是聽到這種東西,完全可以感受到當年他去比慕尼黑大賽時有多可怕...。


為什麼他要說這些?因為他覺得我們的簧片就像是弦樂器的弦一樣,所以也必須根據吹奏不同泛音列的音去調整下唇(齒)接觸簧片的位置,這也是他在教材之中一再強調的重點---如果能控制好這些接觸簧片的位置,所有的音都會吹得更順暢漂亮而不容易發生爆音。現場他也如同教材裡面所寫的一樣,示範了不按泛音鍵,單純靠調整下唇(可以使用右手拇指往上頂的方式輔助---他覺得左右手拇指也都是嘴型調整的重要部份)與舌根位置吹出各個泛音的技巧,特別是最低也是最難的E,他可以一路輕鬆從基音、第三泛音、第五泛音、第七泛音...吹出高序列泛音,真的是超級厲害。


他想提到這些理論的主因在於,越高序列泛音形成的音,泛音組成就越少,聲音聽起來就越容易偏單薄尖銳而不好聽。所以前述的高音G指法與F#指法都是第七泛音指法,會不如使用第五泛音的G指法(XOO|OOO加側鍵或右手香蕉鍵)、F#指法(OXO|OOO加右手香蕉鍵)簡單好聽。


另外一個他講這些原理的原因則是知道這些控制簧片與嘴唇接觸的位置(第三泛音的接觸位置要比第一泛音低、第五泛音要比第三泛音更低、然後第七泛音開始要變高...如同教材裡所述)後,就會明白有可能會因為簧片含的太淺而容易跑到太高的泛音、也就是吹出爆音來。


接著他先讓學生試著練習這樣調整接觸位置的方式,不用改變指法吹出D、A、F#的一、三、五泛音轉換,而學生的反應也很快,馬上就學會了控制的技巧與適當的位置。利用這樣的調整找到對的高音位置後,再加上輔助鍵(因為位置對了,但音準還是會偏低,這是單簧管的音響構造問題),就能吹出漂亮、音準也沒問題的適當指法。


知道了這些泛音與指法的關係後,他又使用了橡皮筋與雙手輔助來解說拉下巴維持嘴型穩定的道理,這也是很有趣的教學方式。



經過這樣的調整之後,重新讓學生吹奏一次舒伯特的這首奏鳴曲,不論是音色或是高音的轉換聽起來的確就比較順暢了。


當然也提到了吹奏高音弱音時需要的氣壓,這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呼吸不夠深的問題。他也如同教材裡的說法,建議學生手放在肚子上去感覺支撐的壓力要足夠。甚至,可以用類似咳嗽的方式去模擬必要的氣壓大小與氣流速度。



就這樣,關於基礎「蹲馬步」的東西就滿滿講了一個小時之後,終於講到音樂了。他認為這首作品是介於奏鳴曲與協奏曲之間的風格,因此有憂鬱纖細的性格,也有華麗炫技像是協奏曲的片段(這個部分就可以不用太在意譜上的P記號,而是把聲音放出去一點),這兩者之間要做出清楚的對比。


第二位上台的學生則是吹奏布拉姆斯第二號奏鳴曲第一樂章。



這位學生的音色比較結實飽滿,所以大師就偏重在音樂與音準上。


音樂上則是一面用鋼琴彈、一面解釋了布拉姆斯所有的單簧管作品都與巴哈馬太受難曲的最後聖詠曲有關(參見:布拉姆斯單簧管作品創作原點),而歌詞中提到的恐懼迷惘,也充分表現在布拉姆斯的寫作(和聲變化、倚音的運用...)之中。順便一提,N大師鋼琴彈得很不錯,彈甚麼都是信手捻來,這也是一種深厚功力的表現。所以演奏的時候需要感受這些和聲變化的迷惘心情,才能傳達出符合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否則很可能會像攪拌湯一樣的無聊。另外他也提示了布拉姆斯的作品中的漸強漸弱記號(<>)也同時暗示著他想要的速度漸快漸慢變化,這也是詮釋上必須考慮的重點。


最後,回到音準上。由於管樂器越吹會越熱,音準就容易越來越高。因此大師就利用了是否能和鋼琴和諧共鳴的方式,教導學生去體會音準調準的感覺。


第三位學生則是演奏技巧上比較挑戰性的史博第一號協奏曲的第一樂章。



由於這首曲子有很多悠長的快速音群樂句,就很容易出現氣不足的問題,因此大師也是從呼吸要更深更滿開始解說。這個部分也和他在訓練教材中說的一樣,把呼吸的機制分成三部分:胸部深處的側腹部(橫膈膜周邊)往下往外擴張、胸部肋骨往外擴張、胸部往上擴張。特別是往下往外的部分就是吸的更深更滿的關鍵,所以他也是以教材中提到的用手按住胸部、腹部與腰部的方式來感受胸部的擴張來練習。果然氣吸的比較確實、有支撐後,學生的聲音就變得更加飽滿一些。



另外史博這首曲子也很多高音大跳的部分,必須依照同樣的要領,用右手拇指往上頂、讓下唇含深一點才能吹的順暢。他也讓學習試著熟悉這樣的感覺,甚至用手幫助他把樂器往上(含進嘴裡)抬、幫他練習下巴肌肉的穩固,聲音立刻就變好,因此他笑稱這位學生演出需要一位助手幫他抬樂器。


當然,低頭看譜也會容易讓樂器往外、往下跑,所以他也故意幫學生把譜架往上抬,竟然也發揮了效果,實在也很有趣。



當然,音樂上也要注意斷句(Articulation)與和聲變化的配合,這樣聽起來才會自然。


到這裡大師班已經舉行兩個多小時,遠遠超過當初預期的時間,我們有點過動的大師不累,擔任翻譯的黃荻老師可就受不了,於是就讓最後一位學生開啟自動導航模式,自己聽講自己翻譯。而學生也還滿有大將之風,大致上翻的還不錯。可能黃老師本來就深知學生的會話能力不錯吧,才故意這樣安排的。


而這最後的壓軸曲子,則是另外一個經典,韋伯第二號協奏曲的第一樂章。



大師評論這位學生是很有個人特色的演奏、聲音也很飽滿結實,但是手指比較不確實,因此把重點放在樂譜的版本問題與使用指法的細節上。這也如同他在教材裡面寫的一樣,他是比較強調手指有力確實按好的老師,所以就先從這裡開始說起。


接下來如同前面的說明一樣,第一顆音高音F使用XXX|C#XXX的第七泛音指法,雖然聲音和音準會比較穩,但是音色上可能不如使用第五泛音好聽,他還是建議使用第五泛音的標準指法。另外,學生使用側鍵的代替指法來吹奏高音D,也被建議改回成標準的D指法來演奏,畢竟這個側鍵的D會比較塞,音色不自然。除此以外,他也請學生注意整個樂句的形狀,不要吹得太直沒有變化。


版本上雖然學生使用的是英國著名演奏家Kell編輯的版本,但是有很多地方是根據另外一個著名的Carl Baermann的版本有很多相同的錯誤,所以他就一起說明。他的看法是Carl Baermann的版本是在1870年代問世,距離這首曲子由父親Heinrich Baermann首演的1812年已經相當久遠,因此Carl Baermann根據自己對父親演奏的記憶就對韋伯的作曲有些曲解或誤解,而把一些地方改錯、改壞了。大師就針對這些地方提出自己的改正意見,比如說重音、漸強漸弱、力度的標註、迴音(Turn)的音符、甚至節奏(八分音符改成八分附點音符)其實是完全錯誤的。當然,詮釋上也必須參考看看韋伯的歌劇,才能明白音樂上的各種性格對比。


最後,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講解、還有大師夫人大島文子老師的視訊電話亂入,開開心心和大師合照、也要到簽名之後,才終於結束這充實精彩的活動,這時候已經是將近十點了呢。





糟糕,太座打來查勤啦!!



多年沒見到大師的瓜瓜也和大師話家常。



一定要的自拍活動



我本人當然也不能錯過合照的機會啊!!



歡樂的大合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