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吳清源-江崎誠致(068)


 15.調和

在藝術或勝負的世界中,因為傑出人物的登場而造成繁榮的景象,就是一種歷史的證明。而這些傑出的人物,就是在鑽研與競爭之中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了進行鑽研與競爭的土壤,也不會有傑出人物出現。也可以說,職業世界的存在,可說是藝術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德川時代為例,從寬文到元祿(大約1661~1703年)、與文化文政到天保(大約1804~1844年)這兩段期間,在圍棋門派之間,發生了將幕府權力也捲入其中的爭棋、或者是各門派為了爭奪棋界主導權的激烈鬥爭。也是因為這些競爭的刺激,讓圍棋的人口急速增加起來,而興起了名手輩出的現象。

而站上這兩個時期頂點的,前期是本因坊道策、後期是本因坊丈和。這兩位棋士,也分別被稱為德川時帶的前聖與後聖。從圍棋界往隆盛發展的氣勢中,道策與丈和之登場,與這兩位分別代表德川圍棋史的棋士導致圍棋技術有飛躍性進步、甚至造成圍棋的黃金時代到來的事實,可說是傑出人物與棋道的繁榮發展有難捨難分關係的最好例證。

這裡有件不得不強調的事。就是我雖然在這裡分別舉出了道策與丈和的名號為德川圍棋史的前聖與後聖,但有很多棋書中,並不是把丈和當作後聖,而是秀策。在今日,一般習慣上把秀策稱為後聖也是實情。

在繪畫、文學或音樂領域中,且不論出現明顯水準差異的狀況,往往硬要把各自具有獨特光輝的作品分出高下,是很沒有意義的事情。然而在勝負的世界中,除了總是要找出誰比較高強、誰才是第一人的答案外,往往還會想跟實際上無法一爭勝負的前人相比,關心今人與古聖先賢誰高誰低。圍棋史上之所以會出現「碁聖」這個名詞,也可以說是大家對於超越時代的最高峰到底是誰抱持著濃厚興趣造成的。

在德川時代中,其實就已經開始使用「碁聖」這個名詞,而將道策稱為前聖、丈和稱為後聖。而被尊稱為後聖的丈和,卻被沒有當上名人、甚至僅以本因坊家掌門繼承人名號而終的秀策給取代,除了是因為秀策有御城碁十九連勝、或是黑棋秀策流的偉大業績外,還跟丈和與幻庵因碩之間的陰險爭奪、或是幾乎到了被人用打油詩「丈和只是把毛毯舖上就可以了」來諷刺程度的賭博性格有關,才會不得不把這個後聖的稱號讓給了秀策。

這個後聖名稱的更迭,是從明治時代開始、由當時的圍棋評論家製造出來的。因為要把丈和稱為與道策並列的碁聖,人格上實在是問題太多了。在這一點上,身為丈和徒孫的秀策可就非常完美。不僅品行端正、事親至孝,而且知恩圖報,簡直就是可從明治時代道德規範中挑出來當教育標語的優秀人物。

===

前一篇在此: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