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

伊拉克「巨人」的奮鬥


譯自:朝日新聞

伊拉克不屈不撓的指揮 

持續演奏下去的伊拉克國立交響樂團~「以樂器取代槍砲」來突破恐怖活動

朝日駐巴格達特派記者 渡邊淳基2015/2/14特稿


在激進派組織「伊斯蘭國」勢力擴大,造成伊拉克持續混亂的狀況下,該國的國立交響樂團正打算以「藉由音樂團結在一起」為目標來繼續活動下去。他們成功突破恐怖活動的威脅,在一月舉行的定期音樂會中,聚集到超過一千人的觀眾前來欣賞。

在1月9日的巴格達國立劇場,指揮家卡利姆.瓦斯菲先生(42歲)拉起伊拉克國旗登上了指揮台。爆滿到連走道都塞住的全場觀眾,也以熱烈到可以震動整個劇場的掌聲來歡迎這位指揮。

當天演出的曲目是馬勒的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是技術上相當高超困難的樂曲。而樂團從十多歲到七十幾歲的全體成員,其實也都有司機、老師等別的工作身分。當然,他們沒有足夠的
練習時間,甚至還有豎琴或低音單簧管等欠缺樂器的聲部。

然而指揮瓦斯菲說:「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挑戰突破這些困難」。

而且,具有回教遜尼派、什葉派、或是基督教、甚至庫德人等種種背景的團員們演奏出來的音色,也能在同一根指揮棒下形成共鳴。

這個1940年代設立的樂團,一路就在苦難中走了過來。一開始這個樂團有半數是來在歐洲的團員,但從兩伊戰爭時期的1980年代開始,這些團員就紛紛離開伊拉克。後來發生1991年開始的波斯灣戰爭、經濟制裁與2003年開始的伊拉克戰爭等事件,又使很多團員離開伊拉克。

在2009年12月由伊斯蘭國的前身組織發動的巴格達同時多起恐怖事件中,也使樂團據點的伊拉克國立藝術學院遭受損害。

此時挺身而起的正是瓦斯菲先生。在爆發恐怖事件的兩天後,他就策劃了在窗戶破碎、瓦礫四散的藝術學院中演出的音樂會。在幾乎沒有聽眾的音樂廳中,他還是決心和十幾位團員一起演出。這正是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向暴力活動提出抗議。

但就像人們會因為不同宗教宗派而各自分離生活一樣,樂團也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

於是瓦斯菲開始去拜訪學生並給予個別指導,並邀請他們加入樂團演奏。而團員為了避免遭到將所有的音樂都看成「禁忌」的激進派份子的攻擊,只好將樂器裝入運動器材袋中來運送。就連練習或演奏會的日子也只敢通知團員而已。

過去以美國為活動據點的瓦斯菲先生,是在2004年回到祖國伊拉克。因為他的緣故,團員人數也從2006年的50人增加到現在的150人。瓦斯菲說:「真是好不容易才能成長到這個規模」。

因為長期的戰亂,使得伊拉克的文化振興停滯下來。就連原本主管這個樂團的文化部長,到去年為止都還是國防部長兼任的。因此樂團的預算不足,樂器的修整也遙遙無期。

即便如此,瓦斯菲先生也還是要在祖國繼續音樂活動的原因,是他堅信「積極正向的能量一定可以戰勝暴力」。而且「如果能讓我和激進派青年對話,只要十五分鐘就能讓他們把槍換成樂器給大家看」。他就是下定決心要靠一根指揮棒來共度國難。

當天演出的模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