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韓國職業圍棋制度改革之檢討

譯自:週刊碁2021年8月30號


韓國職業圍棋制度改革之檢討


~核心關鍵是「退休」與「入段(加入)」


受到質疑的「職業圍棋制度的存在方式」


韓國棋院的官方雜誌在前一陣子(2021年)主辦了一個以韓國圍棋界存在方式為主題的座談討論會。參加的人員有職業棋士會會長、圍棋大學教授(這是韓國特有的制度)、圍棋道場的代表等等、以及在各方面都很活躍的五位職業棋士,多方共同進行虛心坦誠的意見交換。


問題的核心在於為了「共存」而需要考慮的「人數限制」上。其具體的對策則是討論中的「退休制度」與「入段者(新職業棋士)數目的限制」。這完全就是「出」與「入」的兩面作戰,這兩方面都會牽涉到種種利害關係,而成為相當敏感的話題;然而不得不討論的原因,正是韓國圍棋界已經到了「無法再坐以待斃」的狀況了。


職業棋士的退休制度


沒有退休制度、每年還會有17位新初段(新職業棋士)產生的結果,讓韓國棋界總共有了大約400位的職業棋士(2021年),照此下去未來一定會變得更多人;然而職業棋賽的總數與規模卻不如大家想像的如此豐潤,因此如果要讓韓國圍棋界這塊大餅繼續讓大家分食的話,目前的職業棋士人數明顯「過剩」。


也是因為這樣,職業棋士們的收入是顯著地減少起來。在400位左右的職業棋士當中,真正可以靠比賽獎金過活的人不過只有大約60人;如果以對局費為基礎來計算的話,平均一位職業棋士一年只能拿到一百萬韓圓(大約2.2萬台幣)程度的收入,可見生計問題是相當嚴重的。


而且原本圍棋在韓國就是被定位成一種「運動」,但卻沒有一般運動的退休制度。因此在韓國圍棋界一直堅守著終身雇用的制度,的確會被其他運動界看成是一大問題。


在運動界中,通常是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人以現役選手的身分留在場上,其他的人就是退休後轉任成教練、裁判、或專業評論員等其他相關工作。相反地,在圍棋上職業棋士可以自己決定何時要退休,甚至也可以自身同時具備教練、裁判、評論、現役選手等全部的身分。


因此現階段,就出現了圍棋也該和其他運動界一樣,透過建立起退休制度來控制總體現役選手人數,讓教練去做教練、選手去做選手該做的事情,創造出專業分工的環境,使得所有的相關人員專注在各自領域上之意見。


入段者人數的限制


一年會產生出17人新科棋士的入段制度,似乎也有改善的必要。特別是意識到中國圍棋勢力崛起、於2012年導入的「英才入段」制度的是非功過也在被檢討之列。


以李昌鎬、李世石這樣的天才棋士來說,就算他們當時沒有「英才入段」制度,他們也還是能在12歲左右就入段成為職業棋士。至於真正利用「英才入段」制度成為職業棋士的申真諝或申旻埈,其實力應該也能讓他們在一般的升段賽中順利入段才對。


因此現在希望將一年的入段人數控制在5~10人的程度,並且將每年特選5人出來入段的英才入段制度廢止(譯者:哎,日本才剛入沒多久,韓國卻在考慮廢止了...)、加上一般入段的年齡限制條件,加速「總人數減少」的目的邁進。


抗爭必定出現?!


雖然以上的「退休」與「加入」的新提議內容早就已經經過不少的討論,但要將這些提案真正付諸實現,還有很多課題需要克服。首先就是年齡到一定歲數後發出退休勸告這件事,可以預料到一定會出現很大的抗爭。因為這些前輩們在成為職業棋士時,並沒有退休制度。對於這些已經失去「比賽型職業棋士」競爭力的這些人來說,各棋賽的「對局費」就算為數不多,也是他們重要的經濟來源。


入段者限制的措施,也必須考慮慎重執行的方法。因為把入段資格限制得太嚴的話,會讓想成為職業棋士的人大幅下降,反而造成圍棋受歡迎的程度低迷,讓整個大環境變得更差。


不管怎麼說,「精簡人力」的措施已經是關係到圍棋界存續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度。現在正是開始尋找「解決難題之妙手」來必須達成目標的時機了。不知道韓國圍棋界最後能找到甚麼樣的結論與好辦法?就讓我們看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