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貝里森單簧管重奏團的故事(02) 驚人的團員與有趣的曲目


著名樂團成員


這個「全由貝里森先生訓練出來」的單簧管重奏團,其成員名單幾乎就是二十世紀單簧管界的「名人索引(Who is who)」。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大衛.韋伯(David Weber)、卡爾曼.布洛赫(Kalman Bloch)、雷翁.魯夏諾夫(Leon Russianoff)、卡爾曼.歐波曼(Kalmen Opperman)以及大衛.奧本海姆(David Oppenheim)。


除此之外,路易斯.克萊因(Louis Klein)則是後來NBC交響樂團的團員。米爾頓.羅森斯托克(Milton Rosenstock)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指揮與作曲,曾任百老匯音樂劇與美國芭蕾舞劇院的音樂總監。他於1982年逝世,享年74歲。羅莎琳.克羅斯特(Rosalind Crost,婚後姓 Tiefer)則是此單簧管重奏團歷史中少數長期演出的女性團員之一。她最初擔任降E調單簧管,後來又轉為重奏團的鋼琴伴奏,而替團員們的單簧管獨奏作品伴奏,甚至偶爾也演出鋼琴獨奏曲。她的訃聞也記載了她身為一位忙碌音樂家的生涯:在華爾頓(Walton)與西奧多.羅斯福高中(Theodore Roosevelt High School)教授音樂與歷史、並曾參與布朗克斯歌劇院(Bronx Opera)、哈德遜河合唱協會(Hudson River Choral Society)的演出與合唱指揮工作。她於2006年去世。而理查德.科恩(Richard Korn)是美國交響樂團(Orchestra of America)的創辦人與指揮,致力於推動美國音樂的發展。馬丁.茲威克(Martin Zwick)則是猶他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


至於班傑明.施皮勒(Benjamin Spieler)在獲得富布萊特獎學金(Fullbright scholarship)赴巴黎高等音樂院深造,獲得長笛、雙簧管與單簧管室內樂的文憑。他為年輕的單簧管學生撰寫了優秀的教材,後來在費城地區任教。西德尼.耶科斯基(Sidney Jekowsky)則是史基奇.韓德森(Skitch Henderson)領導下的紐約大眾管弦樂團(New York Pops)團員。而史丹利.漢默(Stanley Hammer)則是紐約威徹斯特(Westchester)交響樂團的成員,也曾在舞蹈樂團與管樂團中演出與教學。他於2007年逝世,享年85歲。


約瑟夫.詹納(Joseph Genna)目前(2010年)仍然健在,並在新澤西州從事教學工作。最近有一天,我們在他去找學生前還進行過一次電話聊天。如今他已九十歲,而他是在十九歲時被選為紐約愛樂獎學金學生。這讓他有資格跟隨貝里森學習,並參加每週六早上的單簧管重奏團練習。他還記得貝里森是個「很棒又有魅力的人,對我們來說就像父親一般親切」。他最初使用的是阿爾伯特(Albert)系統的單簧管,在學了一年之後,貝里森要求他改用貝姆(Boehm)系統,因為像貝里森所使用的職業級阿爾伯特單簧管當時只有德國才買得到(譯註:貝里森用的是德式單簧管,這和阿爾伯特式單簧管指法基本相同,但內徑設計與按鍵有細微的差異)。詹納至今仍對阿爾伯特式單簧管念念不忘,因為他非常喜歡那種滾輪鍵(roller keys)的設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駐紮於亞特蘭大市的第18-19陸軍/空軍樂隊的單簧管助理首席。戰後,約瑟夫.詹納成為一名高中語言教師,同時也教授個人單簧管課程,一直延續至今。


另一個著名團員卡爾曼.歐波曼(Kalmen Opperman)則是貝里森重奏團的早期成員之一。2009年12月,他在曼哈頓卡內基威爾廳(Weill Hall)舉辦了一場由其學生演出的音樂會,慶祝自己的90歲生日。他親自指揮自己創立的單簧管重奏團演出作品,並邀請他最知名的學生理查.史托茲曼(Richard Stolzman)一起演出。歐波曼在百老匯音樂劇和芭蕾舞管弦樂團中演奏了46年,目前(2010年)仍在紐約教授私人學生。


獨奏家之曲目


貝里森重奏團的音樂會節目中通常是穿插單簧管重奏團作品與其團員所演奏的獨奏曲,其中有些獨奏曲是使用很少見的單簧管家族樂器,如降A調高音單簧管或巴賽管。客席獨奏家(通常是由鋼琴伴奏演出)則包括了歌劇演唱加或其他樂器的神童、還包括了六角手風琴、小號或鋼琴等額外團員,而這些演出能吸引了更廣泛的觀眾。


其中一部分的單簧管獨奏作品反映了早期「沙龍音樂」的品味,也有部分是貝里森個人的作品。例如卡爾曼.布洛克演奏了洛夫雷吉利歐(Lovreglio)之單簧管與長笛、鋼琴的三重奏、以及溫伯格(Jacob Weinberg)/貝里森改編的「小組曲(Kleine Suite)」。降A調高音單簧管獨奏家赫爾曼.普萊斯(Herman Price)則是演奏了德.貝里奧(Charles-Auguste de Bériot)的變奏曲(Air Varie,譯註:應該是從小提琴曲改編而來),巴賽管演奏家米爾頓.普萊斯(Milton Price)則演奏了葛利格的「山中夜晚(Soir dans les Montagnes)」。唐納德·萊拉(Donald Lella)演奏的則是貝爾格森(Bergson)的「路易莎·德·蒙福特(Luisa de Monfort)」中選出來的「場景與詠嘆調(Scene and Air)」。


在貝里森重奏團的音樂會中,比較少演奏標準單簧管的曲目,但仍包含了如1933年默里.多伊奇(Murray Deutsch)演奏的韋伯「變奏曲」(作品33)、1934年卡爾曼.布洛克演奏的貝多芬三重奏(作品11)第二、三樂章(未標明當時搭配的大提琴演奏家)。大衛.韋伯則與年輕的李奧納德.夏羅(Leonard Sharrow)演奏了莫札特的「九柱球三重奏(Kegelstatt Trio)」,其實大衛.韋伯也曾以降E調單簧管演奏過卡伐里尼(Cavallini)的「威尼斯狂歡節變奏曲」。1935年卡爾曼.布洛克演奏了德布西第一狂想曲。1936年11月,則是由米爾頓.羅森史托克演奏了韋伯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第三樂章的波蘭舞曲。至於貝爾曼(Baermann)的「序曲、主題與變奏」則是四組不同、包括一個名為「Clarinis小組」的單簧管小組來輪流擔任獨奏演出。1938年,韋伯的變奏曲再次由六位不同的單簧管演奏家分段演出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