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從AlphaGo談圍棋的未來(6)


今後的圍棋界

大橋:
想請教一下大家對於今後的展望?

王:
就我而言,意識的是完全解析。如果能夠做到完全解析,就沒有說甚麼好手、惡手的價值了。但圍棋也不是就這樣結束了。我們這些職業圍棋棋士雖然是把所有的價值都放在下出好手上,但今後更應該用更廣泛、多元的角度去看看圍棋的不同價值。

孔:
去年在阿發夠出世之前,大家完全不會去想甚麼完全解析的事情,但將來應該有機會達成完全解析吧。不過,現在就是還沒有到完全解析的程度,所以就算有去追求著手價值的人存在,也沒有甚麼關係。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想要棋力進步的想法吧。不過,雖然不知道怎樣才會是最好的,但根據AI的發展,除了棋力進步與圍棋普及以外,還是有很多的可能性與機會才對。總之,希望能先從正面方向去思考。

大橋:
至今為止,大家都只把圍棋AI當作對手來看,今後大家應該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工具,而給出更多樣化的可能性。

王:
也許這是這次的圍棋高峰會最重要的意義呢。用現在的思考方式來看,雖然讓很多人失去了繼續下棋的動力,但還是有從很多的立場方向來接觸圍棋的可能性。

孔:
這次在勝負上的確就像大部分人所預想的一樣,在比賽前就知道結果了;但從不懂圍棋的人的角度來看,就是因為和AI下棋的關係而對圍棋感興趣,所以即便下不贏,還是必須去思考如何表現出人類的智慧.職業棋士的厲害之處。實際上,這次三局賽的第二局中,阿發夠應該也有失誤才對。就這個意義來看,能引出阿發夠失誤的柯潔也是非常厲害的,這不知道是否能給他本人帶來一點自信?

王:
那個所謂的失誤之處,是指勝率下降的場面嗎?的確我聽說阿發夠下到G圖的碰斷時勝率是有擺動下來的,但勝率下降就一定能說是下出壞棋嗎?

G圖 三局賽第二局 黑棋 阿發夠 白棋 柯潔九段


阿發夠是藝術

大橋:
我們再把話題拉回阿發夠的自我對戰50局好嗎?至今為止大家對於圍棋到底是一種勝負或是技藝有所爭論,就棋士而言,我想恐怕還是有九成以上是用勝負的觀點來看的吧。不過我覺得這五十局棋譜,就是把圍棋當成藝術的第一步吧。也就是用鑑賞的意義來看。

孔:
我們都想看到無限的變化、也想搞懂這無限的變化。雖然是非常感興趣,但真的想把這些變化當作自己的東西的話,應該一開始就會知道是不可能的。就算窮盡一生也辦不到。我是這樣想的。

王:
不管是當作勝負或是當作藝術都很有趣。就算是拿來當成工具,應該也是很有趣。這些全部都是平等的。並沒有甚麼高低差異,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圍棋的一種面相。

大橋:
(阿發夠的棋)能夠如此超脫人類圍棋的範圍,讓我實際體會到圍棋的深奧與多樣性。

孔:
所以股溝公司才會用「圍棋的未來」這樣的名詞來當這次活動的標題。

王:
我們在下棋時,會用自己的圍棋觀來細算與進行判斷,但阿發夠並沒有相當於圍棋觀的東西。它全部就是快速地反覆執行「計算」與「判斷」而已。我們雖然沒法模仿到它的快速計算與判斷,但卻可以根據它製造出來的棋譜來修正自己的圍棋觀,這點很有用。

大橋:
換句話說,阿發夠的棋雖然在阿發夠自己程式中也還沒有理論化出來,但只要看到它的棋後能夠去改善自己心中下棋的基準就可以了。放眼世界棋壇中,模仿阿發夠手法的地方非常多;但只要長期接觸電腦圍棋的話,就會那只有學到表面的型態而已,讓人覺得那不知道是在幹嘛。

王:
就算不是與圍棋AI相關也是這樣(笑)。

大橋:
如果沒辦法將下棋的背景融入自己的想法中,我覺得這樣模仿並不會有正面的幫助的。

孔:
這讓我想起秀行老師說的「不要老是模仿而是要自己花功夫去想」。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看到阿發夠的棋也就會有一大堆原來如此的感覺。好比說前面提到過的直接進三三就是這樣。

大橋:
沒錯。以前就像是理所當然的扳粘,這個扳粘今後可能也會從定石書中消失吧。

王:
此外,目前公布的五十局棋譜,不知道是不是根據下出來的時間發表的?因為我看的時候,有一種漸漸在改變的感覺。

孔:
不知道是不是這樣?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王老師也太厲害了。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