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吳清源棋談(34)

 


深度


 


青年時代的吳先生和木谷八段(現)並立於棋壇時,我曾經聽過木谷先生是悲觀型而吳先生是樂觀型的說法。也就是說,判斷形勢時,老是認為自己地不夠的就是悲觀型。因為想起了這段往事,所以也想問問吳先生的看法。


 


吳先生回答:「似乎是有這樣成兩邊對比的趨勢。就像你說的一樣,我多少是屬於樂觀型的吧。」


 


「不過,與其說樂觀型、或是悲觀型,重要的還是要能在下一手棋沒決定前,可以很快的洞察形勢。而判斷出自己有利、或是自己不利後,如果正確當然是很好,但人不是棋神,所以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茫然不清時,就會有樂觀型與悲觀型的區分出來了。然而,我認為這兩者的差別應該不大。因為再怎麼悲觀的人,遇到自己很明顯優勢時,也不可能認為成是自己不利吧。」


 


「那麼,什麼時候會做形勢判斷呢?」


 


「視不同的棋局而定。大致來說,中盤階段到進入官子階段前,一定要做適當的判斷。在進入收官前的戰鬥中,會持續做形勢判斷,因為這樣才能決定出戰鬥的方向…。照這個下法走形勢會怎樣,如果這邊這樣處理又會怎樣?在決定走法或處理方法前,都必須持續進行形勢判斷。這些都在棋士的腦海中進行著,甚至可以說圍棋就是在比形勢判斷。」


 


「那有很快就能做出形勢判斷的人,與很慢才判斷出來的人嗎?」


 


「這可以說是對圍棋之明瞭程度的問題。說到對圍棋的明瞭程度,我就會想到像從前的秀甫、秀榮、秀和等非常偉大的棋士。如果說到細算的深度,則有秀哉名人---據說可以到細算千手的程度。要是比戰鬥力的話,就是丈和…。說到深度,也得說到佈局,甚至可以說最深奧的就是佈局。佈局有各式各樣的型,其數量是無窮盡的。對於某種型來說,可以明確判斷出這樣是有利或是損失就代表著此人的深度。就像戰鬥也是如此,能夠看出這個交換對自己有收穫、這場戰鬥對自己有利,也是代表著其戰鬥力的深度。雖然每個人可能各自在佈局、戰鬥與官子有擅長之處,但要能把這些部分組合連接起來,才可以整合成一局好棋;換句話說,一局的構想、構成還是有優秀拙劣的分別。雖然自己不認為自己下的拙劣,但拙劣就是拙劣,還是會以為自己的下法才是對的。也是如此,才會有樂觀型與悲觀型的區分…。」


 


「那樂觀型的人,會比較擅長拿白棋嗎?」


 


「是嗎?」吳先生考慮了一下:


「拿黑棋獲勝是理所當然。因為持黑時我會穩穩當當、安安全全的下,所以在我常拿黑棋的四段時,就能下出沒有什麼差錯的棋。現在的下法反而就充滿了危險性,沒辦法下的很確定。因此我反而認為拿黑棋,毫無危險的獲勝,對我來說才是好事。」


 


「所以,您四段時代的下法,可以說是毫無危險的獲勝嗎?」


「的確如此。」


 


我問吳先生自十五歲來到日本,棋力到底進步了多少?他回答:「大概一子吧?」
這個答案,我想可以讓我們明白些什麼吧。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