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有點小瘋狂的週末(4)


隔天早上,則是這一系列趕場行程中最令我緊張的台中行。原本,我是打算自己搭高鐵去台中,不過Trio Music的郭老闆前一天邀我和袴田、吉田兩位大師一起搭他的便車,於是我就改往Trio Music和郭老闆會合,再一起南下台中。

這趟便車,除了省下了高鐵的車票錢外,更重要的是一路上可以偷聽兩位大師聊八卦,也算是意外的收穫。果然袴田大師提到了Y社也有在杭州蕭山設立一個很大的工廠,才知道這年頭就算是樂器業,也很重視大陸市場的拓展(聽說B社的亞洲區業務講話是該公司最大聲的,也是因為有廣大的中國市場當後盾的關係)。根據郭老闆的補充,原來Y社過去設廠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一開始蕭山生產的樂器品質的確不太理想,但這幾年下來也是逐漸進步,現在聽說已經具有不可小覷的實力。郭老闆有點感嘆,現在大陸已經崛起,台灣卻沒有甚麼自己的樂器產業,J牌雖然過去生意做的不小,但因為一直擺多不了低價低品質的形象,所以現在打算要逐步退出的樣子....。

就這樣一面聊天、一面趕路,大約在十一點半抵達了Trio Music的台中分店。這個台中分店是向當地的薩克斯風重奏團租借的,算是一種聯合經營的概念。而袴田大師的講座,也是借用薩克斯風重奏團的地下室來舉辦的。

日理萬機的郭老闆才剛進門,就被準備要修薩克斯風的客人「帶出場」了,而我和袴田大師是第一次到這裡,所以就趁這個機會好奇地在店內逛來逛去。此外,為了這一天的講座,我特地帶了從好友王老師那兒借來的德式單簧管,於是也趁這段時間請兩位大師鑑定一下。

袴田大師一聽到德式的樂器就很興奮的樣子,畢竟他也是當年Y社給萊斯特大師用的德式樂器的開發小組之一(參照:萊斯特的樂器),所以一上來就問:這是哪個牌子的樂器?該不會也是烏利澤(Wurlitzer)的吧?

我苦笑道:不是,這是Clemens的樂器,畢竟我們沒有那麼有錢 :)

不過大師也沒看過Clemens的樂器(相對於烏利澤,Clemens是小廠中的小廠),馬上就仔細研究起來。而大師也不愧是熟悉德式樂器的專家,立刻就只出了幾點我們這種外行人從來沒有注意到的細節:

Oehler_Wiener.jpg
大師首先看到的,就是上管的音孔,黃色箭頭所指向的音孔,其實一般的埃勒式(Oehler System)樂器其音孔是開在綠色箭頭的位置上。Clemens會開在這裡,是參考維也納學會式(Vienna Academy System)樂器的設計。之所以會這樣修改,應該也是音色與音準的考量吧。

袴田大師順便又看了一下,確認這把樂器並沒有類似法式樂器上下管連絡桿的設計,於是斷言這是埃勒式的樂器沒錯---直到此刻,我才知道維也納學會式的樂器是有上下管連接桿的。說到這裡,他還補充了個八卦:

柏林愛樂的首席Wenzel Fuchs不是維也納出身的嗎?所以雖然他後來去了德國工作,用了烏利澤的樂器,但他還是喜歡有上下管連感的設計,所以特別要求要把樂器改造成有上下連桿的喔。

2016-02-01 01.49.36.jpg

接著他又看到了下管上黃色箭頭指向的這個音孔,又有感而發的說:啊,這個音孔的位置有點尷尬,因為為了這個音孔,經過這個音孔的連桿就必須多一個圓弧來繞過去,這對金屬加工來說是很不利的。後來有廠商為了這個連桿能做成直的,就把這個音孔移走,但結果還是發現原本的音孔位置對音色音準比較好,所以Clemens這樣的設計是正確的喔。


C_Sharp.jpg
袴田大師前一天和黃荻老師討論C#/G#這個音孔設計時,曾提到這個音孔最好是有類似煙囪般突出的設計會比較少雜音,而這對Clemens的樂器也正是這樣設計。不過,後來袴田大師在講座中還提到了另一個有趣的區別:關於這個煙囪設計,法式的高級樂器為了音色好,是用一體式的加工方式來製造這個音孔,但德式的高級樂器,反而是用其他材質先做好這個突出管,然後再埋進去。

看完這對德式樂器後,時間也近正午,於是我們就去附近的韓國石鍋拌飯店用餐。一路上袴田大師終於忍不住開問:

ㄟ....你到底有幾把樂器啊?

我:
從最高音的降A調、然後降E調(兩把)、D調、C調(說到這裡,還被大師糾正了發音,因為日文中說C調樂器的C並不是用英語發音,而是照德語發音,念成類似ㄘㄟ的發音)、降B調、A調、G調、巴賽管、Alto、Bass、Contra Alto....嗯,總共有十二把。

大師:
喔?你有倍中音單簧管?該不會是S牌的玫瑰木的樂器?

我:
是啊(得意)。

大師:
不過啊,所謂的玫瑰木原本並不是褐色的,而是淡黃色的喔!

於是,我又學到了一個小知識 :)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