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Extreme Make-Over曲目解說

* 原文引自「Tchaikovsky on Brass」CD專輯中曲目解說


Johan de Meij:Extreme Make-Over曲目介紹


解說:富樫鐵火(音樂作家)

不負責翻譯:Tony Huang



本曲原本是2005年4月於荷蘭格羅寧根(Groningen---中文雖然翻成格羅寧根,不過發音應該是弗羅寧根)舉行的歐洲銅管合奏樂競賽的指定曲,也就是為銅管樂團(Brass Band)作曲的原創曲。這個比賽,顧名思義,是為了決定歐洲第一的銅管樂團而舉辦的,每年就像世界盃足球賽一樣,總是吸引許多樂迷熱烈的注目。而2005年演奏此曲而贏得冠軍的樂團是英格蘭代表,1816年創立的名門樂團「黑磨坊銅管樂團(Black Dyke Mills Band)」。這個演奏,在這個歐洲銅管合奏樂競賽的歷史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名演(滿分兩百分中他們拿到了196分)。由於此取大受歡迎,所以作曲家約翰‧狄‧梅伊(Johan de Meij)自己改編成管樂團版本。在隔年2006年6月由狄‧梅伊親自指揮德國的弗來堡管樂團首演管樂團版本。


曲名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極端的改造翻新」,也就是「變奏曲」甚至「變容曲」的樂曲形式。至於倒底作曲家狄‧梅伊是拿什麼來「變容」呢?答案是柴可夫斯基。所以此曲的副題就叫「柴可夫斯基主題之變容」。


樂曲的開頭是幾乎依照「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即柴可夫斯基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的原始旋律進行,之後還有第四號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等許許多多柴可夫斯基著名旋律一一登場,然後再一個個的「變容」下去。樂曲的後半段甚至連甘美蘭樂風(Gamelan,印尼爪哇式民族音樂)的音樂形式都出現了,然後再以狄‧梅伊擅長的刺激手法與柴可夫斯基的風格結合在一起,讓人以宛如乘坐雲霄飛車的興奮心情聽完全曲(這段瘋狂熱烈的結尾,常常會控制不住,因此本曲也以容易在台上演奏解體而著名)。換句話說,狄‧梅伊不僅只是引用旋律而已,還將柴可夫斯基的精神以現代音樂感覺來進行「變容」。


這首曲子在日本,也因為2007年的全日本管樂合奏大賽(全國大賽)中,自由重奏管樂團(The Ensemble Liberte Wind Orchestra,日本琦玉縣代表)的金牌獎演奏而廣為人知。


然而,因為這首曲子原本是銅管合奏樂的「指定曲」,因而被嚇到的人應該也不少吧?其實歐洲的銅管合奏樂水準,就是有如此之高。


作曲者約翰‧狄‧梅伊(1953年出生,荷蘭人)於海牙皇家音樂院主修長號與指揮。之後,也開始著手作曲/編曲的工作,1988年首演的第一號管樂交響曲「魔戒」(Symphony No.1 The Lord of the Ring。沒錯,跟電影是同一故事)等於是他實質上作曲家的初試啼聲。這個以托爾金的名作小說為靈感寫作的管樂曲,讓他獲得了桑德拉國際管樂作曲獎(The Sudler International Wind Band Composition Award,主辦人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幕後金主之一),因而一夜成名,成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之後,他又發表了第二號管樂交響曲「大蘋果」(Symphony No.2 The Big Apple---A New York Symphony)、第三號交響曲「地球」(Symphony No.3 The Planet Earth)、「卡薩諾瓦」(Casanova)、「猶太克萊茲瑪經典」(Klezmer Classics)、「荷蘭名家組曲」(Dutch Master Suite)等等引人注目的樂曲,現在在歐洲管樂界可以說是代表性的大師級人物。


在這裡,佐渡裕先生與席耶那交響管樂團(Siena Wind Orchestra)所呈現出來的是挑戰極限的超弩級震撼名演(現場錄音)。特別在後半段,真的是讓人覺得有雲霄飛車即將脫軌前的衝刺感覺。我認為這可以說是管樂演奏中一個新的里程碑。

此外,曲中應該可以聽到有一種不可思議樂聲。其實那是在飲料瓶中裝水,經過調音後使其能夠發出音階的「特殊樂器」。因為這是很少見的音響效果,就請仔細欣賞囉。

  • 你家水管上的參考演出:

Extreme Make-Over(1)

Extreme Make-Over(2)

飲料瓶演出就在第二段的開頭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