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賴瑞.吉專訪

譯自:單簧管忍者


賴瑞.吉(Larry Guy)專訪


你未必需要點音點在簧片的尖端(馬瑟勒斯大師也沒有)


問個簡單的問題:你是否曾經因為自己的運舌(Articulation)技巧而有罪惡感?


也許你一輩子都被告知點音應該要點在「簧片尖端」上,但感覺起來就是...不對?彆扭?彷彿你在把舌頭扭成不可能的形狀?


這裡有件事也許能讓你解脫:


歷史上最偉大的單簧管家之一的羅勃.馬瑟勒斯(Robert Marcellus)其實點音時也不是點在簧片的尖端的。


我剛和賴瑞.吉( Larry Guy,曾於百老匯、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演出、也曾是Joffrey 芭蕾舞團單簧管首席,是紐約地區非常著名的演奏家)進行了一場超棒的對話。他曾和馬瑟勒斯學習過,有一次他終於鼓起勇氣問了他這件事。


那馬瑟勒斯回答是?


「喔,我不是那樣耶(點在簧片尖端)。」


於是他多年來的罪惡感...就瞬間消失。


為什麼「解剖事實」比「規則」更重要


賴瑞是如此解釋的:


如果你的舌頭較長、下巴較短(賴瑞.吉 和馬瑟勒斯都是如此),你也根本無法讓舌尖去碰觸簧片尖端,除非硬把舌頭擠成S形。這在解剖學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效率極差。


因此點音(跳音、斷奏、Staccato)的真正的指導原則並不是「舌尖碰觸簧片尖端」。


而是另外兩件事:


1.使用舌尖(是的,這很重要)


2.根據身體構造,找到能舒適地在簧片上放置舌尖的位置


咖啡杯蓋練習密技


想要立即升級點音的技巧嗎?賴瑞有一個超級簡單又聰明的練習方法:


拿一個咖啡杯蓋(就是那種開了一個小方形開口的小蓋子),放在臉前。再試著把舌頭伸進那個小開口。


這樣練為什麼有效?因為微微尖的邊緣能讓你「感覺」到舌尖的位置,而這種感覺在你一邊演奏、一邊操心音準、節奏、力度等事情時會完全消失。


賴瑞發現,許多學生在演奏時「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舌尖在哪裡」。


而這個咖啡蓋密技能在大約三十秒內解決這個問題。


破壞點音音色的兩大兇手


賴瑞精準指出吐音常比連音(Legato)更難聽的原因:


1.舌頭接觸簧片的面積太大。


你只需要舌尖、而不需要整片舌頭去碰簧片。


2.喉嚨沒有打開


很多人一開始吐音,就會無意識地把喉嚨繃緊。這就是點音色中經常會聽到那股「緊繃」感覺的原因。


那賴瑞的解法呢?所有的點音練習都從「打哈欠」開始。保持那種打哈欠時開放、放鬆的喉嚨,同時練習舌頭的位置。


演奏時點音當然應該要和連音一樣美。如果不是,問題應該就在這兩點上。


為何這對成人學習者更重要


這裡有句令人振奮的話:賴瑞證實了一件我反覆觀察到的事:成人其實比兒童更能有效率地學單簧管。


「到了我們長大成人的階段,我們其實已經學到了該怎麼做最好。」


賴瑞接著告訴我:「我們知道該怎麼不浪費時間。」


成人在學習單簧管上,通常會帶來:


  • 清晰的目標與動力

  • 好好發展出來的練習習慣

  • 能夠理解概念的成熟思維

  • 對樂器的純粹喜愛(不是誰來逼迫自己練習!)


但同樣地,成人會有一些問題:我們也會帶著多年累積的習慣---那些讓我們覺得「這才是吹單簧管的感覺」,即便這些習慣其實在拖慢我們的學習。


好比說你在小學五年級時,老師跟你說「再增加一點壓力到簧片上看看?」

於是你下巴一咬,發出聲音,大腦就把這件事記成了「成功」。


於是現在這造成了你總是在咬簧片。如果要改掉這個習慣,就會讓你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在吹單簧管了。


不過,好消息是:成人的大腦能理解這些問題,並能系統性地重新訓練自己。


另一個來自於吉格里歐提(Anthony Gigliotti)的嘴型秘訣


賴瑞也曾和吉格里歐提學習過,後者對嘴型有個始終如一的要求:


把上唇向內包住牙齒,並向下壓在吹嘴上


而這項練習嘴形的技巧,有以下的特色:


  • 模仿部分雙唇(Double-Lip)嘴型的優點

  • 讓你的喉嚨自然保持打開的狀態

  • 提供上唇更穩定的支撐


吉格里歐提對此非常堅持,因此他每堂課都會讓賴瑞站在鏡子前,確保上唇完全看不見紅色(依學生唇形而定,賴瑞的唇較薄)。


這正是我們有時必須給自己的那種堅持~~~不是「只試一次」,而是堅定執行到它變成新的自然習慣。


重新理解 Rose 練習曲(終於這在成人階段變得合理!)


老實說,賴瑞所寫的《Rose 32首練習曲指南》是我幾乎每天放在床頭的書。真的。


我正和道場(作者的線上課程稱為「單簧管道場」)的成員一起練Rose 32首練習曲,而我也製作每一首練習曲的教學影片與練習內容。他的指南是在每一首練習曲開頭都加上了解析,這真的非常珍貴。


我發現:當你以成人角度理解這些練習曲時,會發覺這些練習曲其實都非常「高明」。


以第12首練習曲為例,那些長長的圓滑段落看似簡單。但Rose把真正的考驗放在每句的結尾:一段乾淨、最後會跑到高音升Do的跳音。


這個教訓是:你不能那些在「看似簡單」的連音段落偷懶,因為吹到點音時會暴露你所有的技術妥協問題。


另外,這些練習曲的曲式、和聲、教學順序...等等全部項目都設計得極好。但我是到了長大之後才能真正欣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