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8月6日 星期日

喝咖啡聊樂壇是非(02) 美法教育系統的差異(完)


美國與法國的學習系統


Y:說到這裡,我現在很難再靠別人進步,因為不是當學生、可以靠別人(老師、同學)進步。你當然還是得要自己練習,但你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人家去問,而我現在都只能問我的同事、同儕,不過他們通常也都很忙...。其實我想問的,就是像剛才左手食指怎麼練,這樣實際的問題而已。我想學的就是一種比較系統式、可以解決這樣問題的方法。


C:那你可以問Ricardo啊!其實他有一些建議的音形練習,你可以參考看看。練法當然就是用各種不同的節奏都要吹過,應該會有效果。


Y:喔,其實這個跟Elsa(Elsa Ludewig-Verdehr)的練法很像!


C:他就是先從四分音符開始練,先連線(Legato)、再跳音(Staccato);然後所有的節奏變換都要吹過去。一開始你可以用慢一點的速度吹,然後再加速上去。其實我們在法國,根本就沒有學這些東西,這種系統性的方法只有美國人比較會。你們說台灣的學法就是老師都先給學生曲子吹,法國也是啊!!


Y:咦?你沒有練過Paul Jeanjean(Vade Mecum)那一本嗎?!法國不是都會練這個嗎?


C:沒有,完全沒有。我跟Arrignon(在巴黎高等音樂院)學的時候就沒有。那時候,我跟他就是禮拜一、禮拜三上課,每次上課半小時。而且禮拜一,就是跟鋼琴合;禮拜三才是真的吹曲子給他聽。我第一年的時候,禮拜三是吹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跟巴哈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就只有這兩本。到了第二年就沒有了,都是吹曲子。


T:反正就是曲子一直往你身上砸就對了?


C:對,其實帕格尼尼與巴哈都很難,可是很快就得練過去了。然後還有禮拜五是給助教上課。通常禮拜一上課的時候,Arrignon就會給你新曲子,然後你禮拜五先吹給助教聽聽看。當然禮拜三還是帕格尼尼和巴哈,一年之中就是這樣一直循環。老實說,那時候我原本也沒有每天練,但很快就發現只要一天不練,馬上就跟不上、會練不完。我是真到到了巴黎才學到,一定得每天練習才行。


T:所以在巴黎學,真的就是只能靠個人修行了吧?


Y:話又說回來,能考進巴高,就有一定的水準保證了。


C:對啊,競爭很激烈,我那時考的時候,八十個人競爭兩個名額。


T:但是你考上了啊!(台灣上一個考上的是楊喬惠老師了)


C:是啊,哈哈哈。其實我在巴黎只學了三年,實際上是可以學到四年...因為我想三年就能畢業。在那裏我有種感覺,因為都是大班制教學,所以聽同學吹獲得的更多。


Y:算算時間,你跟田田(田永年,第三位考入巴高的台灣學生)在巴高有重疊的時期嗎?


C:有,一年左右。嚴格來說,在法國重疊兩年,因為第一年他在馬梅松(C. N. R. de Rueil-Malmaison),然後第二年他就進來(巴高)了。


巴高的上課內容


T:所以法國的教學系統算是讓學生們自相殘殺的系統(笑)。


C:不過,我記得也有同學並不是吹得很好....(這是天才的標準吧?),但再怎麼樣,大家都不會混。可以說,我在巴黎學到的就是大家都很努力,每天都有練。一開始,我就覺得很奇怪,怎麼大家都可以不用熱嘴,就可以吹得很好。後來問同學,他說:甚麼不用熱嘴,來上課之前,我已經吹了一個小時了啊。(笑)


Y:相對來說,美國就是給你一個環境,然後你自己做選擇。但美國這樣,學生的落差就很大。


T:巴黎就是不管怎樣,都給你一個固定的進度?


C:所以大家的程度都很接近。別的學校是怎麼樣我不知道,至少巴高是這樣。我們一班就是12個人,而Pascal那班是6個人。不過Pascal的上法比較自由,他的學生就音色差別很大。Arrignon的學生就比較平均一些,就是你聽得出,大家好像有一種規律。不過我考進去的時候,只有Arrignon那一班,也沒有選擇。


T:Arrignon上課會很嚴格嗎?


C:也不會說很兇,但他就像是個絕對的權威,他上課底下都不會有人講話、沒有人會質疑。只有他講話,底下都像是去教堂聽他講經(笑)。


Y:哎,我也好想去法國留學。


T:你超齡了啦!


C:你去聽他們的課,就知道他是怎麼上的。


T:有開旁聽嗎?


C:有有有。其實我在那裏的時候,有很多以前的學生為了考樂團,跑回來一起上課。而老師也都是免費幫這些畢業生上課,不會還跟他們收錢。


T:是不是每一年上的內容都很像,你進來旁聽也不會有接不上的感覺?


C:對啊。其實本來學生之間也沒有甚麼前後屆的上下觀念,不會有我一年級就該吹這個、二年級就該吹甚麼的想法,大家都是一起上同樣的東西。就好像我考進去的曲子,其實也是我第一年結束時考試的曲子,就是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的前奏曲。


Y:這樣跟美國真的差很多。


C:美國的話要看老師吧?像Ricardo還是會跟你講很多,甚麼該怎麼練、哪裡要注意。有的時候我會打電話跟他上課,就是網路上課。他人很好,你可以打電話給他試試。


換樂器的心得


T:哇,他人這麼好!所以你就是跟著他換Uebel的?


C:對。剛好我跟他聯絡,他就說我要來(瑞士),我就跟他說我對Backun的樂器有點失望,樂器每三個月就要送修,雖說可能是我那邊的天氣一下冷一下熱造成的...


Y:那現在用Uebel不會這樣嗎?


C:不會。


Y:那你現在是吹哪一個型號?


C:就是Zenit。其實我一開始覺得這樂器並不算好吹...


T:我記得它也是阻力大的樂器(參照東京試吹感想


C:對。一開始吹的時候,會覺得很累。尤其是吹完Moba以後,會覺得特別累。


T:所以你覺得它比Moba的阻力還大?


C:我覺得Moba沒甚麼阻力啊!


Y:啊,我吹不動Moba耶!


C:我的Moba很好吹啊,比Buffet好吹。Buffet普遍的阻力都很大。(似乎Cindy很不喜歡自助餐牌,可能曾經有甚麼不愉快的經驗吧)


Y:哇!


T:會不會是因為你的樂器是Morris(拔罐老闆)有調整過,所以特別好吹?我當初在名古屋試吹的時候也覺得很棒,就是因為Morris人在現場。也是這樣我後來才會在電子海灣上買Moba。


C:所以你的Moba阻力很大?


T:跟當初試吹相比大不少。


C:對了,其實我很喜歡Shirly Brill的音色,她吹的真的很好。不過她吹的就是另一種樂器了。


T:你說Seggelke嗎?那你有試過Seggelke的樂器嗎?


C:不算真的吹過。我試了他們和瑞士Blashaus合作的樂器,有點重(重量和阻力),我吹不動。而且有點貴,相對起來Uebel便宜多了。其實我本來就不是很會選樂器,買Zenit的時候,也是我到了Ricardo那邊的時候,他就已經幫我挑好幾把,再讓我最後選擇。


Y:你是用合成簧片試的嗎?


C:不,我不會吹合成簧片,吹起來很難聽。對了,你們還有誰在用Vandoren的吹嘴?


Y:我覺得B40還不錯啊。


C:這樣不就六個月要換一次吹嘴?我自己覺得他們的吹嘴每半年就會變掉耶。我都是希望找到哪顆吹嘴我可以吹的,我就不換了。


T:瑞士不是很容易買到各式各樣的吹嘴嗎?


C:可是還是要訂。像Licostini也是要訂啊。言歸正傳,我一開始會覺得Uebel很難吹,但吹順了就覺得很喜歡。另外Zenit的A調上管指距略大一些,這點需要適應。


T:也就是說這樂器需要時間去「養」吧。那您覺得它的音準如何?


C:音準很好,可是你要配好你的吹嘴,要選一下吹嘴。好比說Vandoren的BD系列吹嘴我的不喜歡。


T:是因為聲音比較暗嗎?


C:很暗,但沒有核心(Core)。


Y:我覺得還是B40最安全。


C:喔,我覺得B40Lyre很好吹。不然以前我也吹過5RV。


Y:我現在都是用比較薄的簧片,大致都是2.5到3號之間。


C:其實也有很多人是用薄簧片喔,好比說Julien Chabod。


Y:我覺得凡登四重奏裡面就是Julien Chabod的聲音最厚。


C:當初我和Chabod是同一班、同時畢業呢。他那時候就是用三號。對了,你們認不認識Vincent Penot,他也在尼爾森大賽得過名(2005年第四名)。我那時就很喜歡他的聲音,因為吹得像雙簧管一樣,聲音很集中。我那時以為應該甚麼比賽都會是他贏,結果他只有考到巴黎歌劇院的Bass。那時候我們學校同年級裡最厲害的Vincent和Chriselle(Christelle Pochet,2009年尼爾森大賽第二獎,前法國廣播愛樂管弦團低音單簧管團員,現任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第二部單簧管),結果都在樂團裡吹Bass….。


===

閒聊最後在請Cindy簽名與合照後結束。雖然天南地北亂聊,也聽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說是收穫豐富呢。


簽完名當然要合照紀念



簽完名,也請Cindy看看我的樂器。


不管怎樣,還是請現在U牌的代言人簽在了B牌樂器盒上(笑)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