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也談弗朗賽協奏曲第一樂章

二話不說,先上圖片(笑)



看到這張照片,各位看官可能會有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沒關係,看下去就會明白~


這一切的緣由來自前兩天貼出佐藤麻紀女士的Francaix單簧管協奏曲討論,竟然引起了不小的回響。

 

既然收到了足夠的材料,當然要毫不浪費地拿出來利用。


首先是速度。


根據佐藤麻紀的法國老師建議,第一樂章的速度與其去吹譜上標記的132,「實務上」是120~126比較恰當。


那麼各大演奏家的詮釋版本又是如何?以下就挑幾個版本來檢討看看....。


首先要聽的是首演者的錄音!!!


錄音時期不是很確定,但應該和首演相近才對,絕對是第一手的珍貴資料。


https://youtu.be/CYueSNmuxLY


這個錄音有趣的地方是,整體聽起來偏高很多?所以雖然速度上是略快於120的,但考慮到音準偏掉的關係,實際上可能並沒有那麼快。


接著來聽聽看幾乎是接在首演後沒多久就跟著演出,算是日本首演(甚至是亞洲首演)的前已故NHK交響樂團首席濱中浩一先生的超級珍貴版本。由於是1970年代初期的錄音,很值得參考這位當年直接吹過首演的伴奏詮釋


浜中浩一 フランセ クラリネット協奏曲 (70年代前半、 日本初演) - niconico動畫 (nicovideo.jp)


他演的超級慢。說超級也有點誇張,畢竟如果聽習慣了其他版本的話,就會覺得他的116~120的速度好像變成了練習曲。不過,這個版本最有趣的地方,倒還不是速度,這裡且賣個關子。


第二個是經典中的經典,號稱是自朗斯洛首演以來首次錄音的版本,獨奏家是大名鼎鼎的C神Philippe Cuper。他是朗斯洛的學生,這個錄音又是作曲家本人指揮,說是標準詮釋也不為過。


https://youtu.be/Fq4sONQhABI


他的速度大約就是126+/-1左右。


另外一個我覺得也算是經典,可惜只完成了第一樂章的尼神Nicolas Baldeyrou的重奏團版本。(一直很想寫信問他剩下三個樂章何時要錄完?XD)


https://youtu.be/2_gxeXD4H0k


他也是大約在124~126之間游走。


再來則是SS社的超級代言人Brill的唱片錄音。


https://youtu.be/nkzMXk6pQ5k


她就比較中規中矩一點,控制在120上下。


至於另一位法國大師、長年Y牌代言人的Maurice Gabai也有錄音。錄音時間不明,但也是個珍貴的錄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IwU5dwMLs


他也是控制在120左右。

 

對於德式樂器來說,這首曲子更是挑戰(這也是為什麼要貼開頭那張照片的原因),因此這裡也要挑一個德奧演奏家的實例,鮮肉哥Daniel Ottensamer的版本:


https://youtu.be/v4My4kO0EB0


他是演在122~124左右。算是居中的速度吧?


其實本來還想貼出Sebastian Manz獲得慕尼黑大賽首獎的版本,畢竟這在當年引起很大的話題。但是這個錄音竟然已經在水管上消失了,只好割愛。


正當要給出一個120~126的確是第一樂章速度「行情」結論之時,突然又跳出來前陣子才來過台灣的N神的錄音。一打開來聽,就會發現奈迪克大師衝上了高速檔:


https://youtu.be/-B2Aiqsnye4


這是1984年的錄音,距離他比完慕尼黑大賽沒有多久,完全是「能打」的狀態,所以飆到了130+/-1的速度。由於明顯比其他版本快很多(第四樂章還有點衝過頭,是在趕速度的感覺),也是一聽就很有感覺。本館還藏有另一個他1982年參加慕尼黑大賽的第四樂章錄音,很明顯比這個1984年的版本更精彩,可見有比賽的狀態下,更能激發潛力吧?


不過,還是要說,扣除掉這個神經病(笑)的版本,說120~126的確是大家公認的標準沒錯。


這首曲子由於出現以後,就充滿話題,一度被Jack Brymer認為是「未來的協奏曲」,因此網路上能找到的版本實在太多,可以想到的大師(好比說Walter Boeykens)都有錄過,一一列出來,會佔掉太多篇幅,這裡就先告一段落。總之,請大家記得弗朗賽本人的速度都標太快這個事實即可(笑)。


接下來想要檢討的則是另外一個引起熱烈討論的卡電炸(Cadenza,裝飾奏)部分。佐藤麻紀女士的老師認為中間的低音顫音是錯音。單看音域的話,最低那個降E不可能是標準單簧管可以吹的音域。而且照佐藤麻紀的修改後,兩個顫音都變成了大三度的音程,好像也滿合理的。



正當覺得這是出版社的大爆笑時,看到某李姓編曲家的留言說:會不會當時一開始作曲家就是打算寫在A調單簧管上?那麼出現這個Eb(就是A調的E)其實也不奇怪了...。


更有趣的是,如果去看管弦樂總譜的話,發現這一整段的卡電炸,全部寫高了八度,那....那顆降E就不成問題了!!!!(但是全部高八度的話,反而會變成其他的音難吹了....)



不過這個說法,也是有點破綻。因為全曲從頭到尾,就只有這顆Eb,如果是原本就打算寫在A調單簧管上的話,應該要有更多最低的Eb出現才對?


至於T姓吹嘴老闆,則是認為這首曲子如果改成了A調單簧管來吹,可能會少掉了樂曲應有的華麗炫技效果。這樣講是很有道理沒錯,但作曲家另外寫的變奏曲,一樣酷炫,卻也寫在A調上。再加上首演的朗斯洛先生,本來就是透明偏尖...明亮的聲音,即便用A調來演奏,好像也差別不大(被打)。


話又說回來,李姓編曲家自己又找到了C神和作曲家討論該使用甚麼調性樂器的論文,看起來作曲家本人一開始並沒有特定要寫在甚麼調樂器上的堅持的樣子,就更讓這個問題充滿了謎團。



實際上,如果去聽以上介紹的那幾個版本,朗斯洛和G大師聽起來後面那個顫音都是吹大二度的F-G(低音吹甚麼?我的耳力實在是聽不出來,反正不是E就是F吧?),但現在好像大家的確吹的都是「訂正」過的版本,看來的確經過一大段的改版陣痛期。


本來,我覺得更值得參考的版本是濱中浩一先生的版本,因為這也是很接近首演的版本,肯定也很有說服力。


但沒想到....他老人家竟然一整段顫音都跳過不吹了!!!馬上讓這個版本失去了參考價值(淚)



不過,不管怎麼樣,我個人的結論是這樣的:


一開始作曲家想錯音,的確是想寫超過標準單簧管低音範圍的Eb、而後面的顫音也的確是二度的F-G。但並沒有想寫在A調單簧管上(或者是首演者不希望用A調演),所以後來就折衷改成了現在的版本。改版之前,大家拿到的還是錯誤的版本,就各自猜測修改吧?


這裡又衍生出了另外一個慘痛的問題,其實才是本文的重點。就是上述顫音部分出現了一個對德式單簧管很困難的音形:



由於德式單簧管的F#/C#只有左手小指能操作,不像法式單簧管可以左右小指互換;所以遇到了圖中這個F#到同樣是左手小指控制的C#的音形時,就會很難吹得快。而圖中這一段,就打中了德式單簧管的罩門。


最早我並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我雖然有這個譜,卻只是供起來欣賞而已,從來也沒有仔細看過(所以也沒注意到後面那顆Eb超過音域的問題),自然也就沒注意到這裡埋了顆大地雷。


後來T姓吹嘴老闆哥哥跟我說前述的金童Manz在吹這首曲子時,跳過了這個音形,我才注意到這個問題。由於自己也吹過德式,馬上就理解了這一段真的很難。也試著查過指法表,的確找不到替代指法。還曾想過使用法式的OOXOOX的替代指法來使用,但一樣無效;只能舉白旗投降。


不過,回去聽上面鮮肉哥的錄音,他雖然吹得很模糊,但好像有吹出來耶!!!


這到底是甚麼魔法?!


正在懷疑人生的時候,T姓吹嘴老闆弟弟跳出來正本清源了:


沒有吹不出來這回事,本人畢業考的時候就吹過啊!


然後他就給了個破解的影片,我才知道原來只要使用F#的指法,然後打開左手無名指就解決了!!


https://photos.app.goo.gl/u9Bi8nrBuY6xGC8a6


他的說法很理所當然:豎笛的根本就是直笛,這個方向思考,就找得出指法了!


不愧是天才,輕輕鬆鬆就給出答案。我想鮮肉哥或者是阿福這種德式大行家,一定也早就找出答案了吧。


話又說回來,雖然歪飛公司的研發部門開釋了,還是要實證一下,才能結束這個專題,對吧?


於是我拿出了珍藏的老Clemens德式單簧管,試著吹吹看這個密技。結果果然有效,雖然吹起來的感覺有點塞(就像是法式OOXOOX那種悶悶的感覺一樣),但用在顫音上絕對可以騙人了。於是,本教主又學到了一招新招,真是可喜可賀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