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低音管版欣賞雜感

國慶日要幹甚麼?當然是聽莫札特囉,不然哩?!(笑)


是說今天真的剛好有演出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的音樂會,而且擔任獨奏的,並不是哪裡來的單簧管大師,使用的也不是單簧管、巴賽單簧管或巴賽管(咳,經常有人對後面這兩種樂器傻傻分不清楚...),而是我們單簧管界的好朋友低音管來擔任獨奏,是不是很新奇?


*最常被認誤解的,就是巴賽單簧管(Basset Clarinet)這種東西,請參見下文:

https://koubokukei.blogspot.com/2025/01/blog-post_11.html


本人長年就抱持著「只要是世界名曲,就一定會有五花八門的改編版本」,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世界名曲,自然也不例外---而且這首曲子既然都已經出現過人聲版本(卡列拉斯,記得嗎?)了,再出現甚麼改編版本,好像也不會太令人意外。但有意思的是,說來說去,就是還沒聽過改編成低音管獨奏的版本,算是不意外中的小意外。


*莫札特單簧管協奏曲的各種版本,已初步列舉至以下連結,請自行參考:

https://koubokukei.blogspot.com/2023/05/blog-post_11.html


*話又說回來,我們單簧管人也偷改過莫札特的低音管協奏曲,特別是在低音單簧管領域,這根本就是「必考題」;現在低音管「還以顏色」,也是「一報還一報」。


*最挑釁的莫札特低音管協奏曲低音單簧管版在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SaIoGM1jLvI


因此大約至少半年以前,要演出這場音樂會福爾摩沙愛樂管弦樂團的團員來推銷這場音樂會、告知裡面有低音管大師Sergio Azzolini要演出這首曲子的低音管改編版本時,二話不說就答應買了一張,單純就是因為這種新奇感、以及對大師的尊敬(要知道,本館的唱片收藏中,也頗有幾張大師演奏的音樂啊),跟美貌、身材或任何其他因素無關。


*最後這一句怎麼有點欲蓋彌彰??

*有圖有真相之本館收藏大師CD之一



*當然還有其他CD,畢竟大師是女王的好搭檔,常常在女王的唱片中看到大師一起出現。

*如果拿這張「大兵的故事」去給大師簽名,是不是又會嚇到大師?! 


不過,也是因為太久以前買的票,到了音樂會即將到來前的上個禮拜幾乎都忘記有這回事存在,甚至當初來兜售的團員來討債要票錢時,再三提醒都還想不起來(這故事告訴大家,別讓教主欠你錢,他會有意無意想不起來),直到最後的最後才甘願乖乖付上票款。


既然想起來之後,當然也會好奇大師打算怎麼改編、怎麼演出。結果就在團員線民轉發的粉專資訊中發現了蛛絲馬跡。原來,他打算將「原曲」的A大調改成了G大調!!!


*看到沒?粉專的照片要放大認真仔細看,才能找到破案的關鍵呀。



想要改成G大調的原因,一開始也讓人有多種猜測:是音域考量?還是難度考量?還是尊重「真正的原版」之歷史?---如果是像本教主這樣的Clarinet Mania的話,一定會知道,這首協奏曲原本是寫給G調巴賽管的,所以改成G調絕對是說得通的。


*莫札特與G調巴賽管的故事可以看這裡:

https://koubokukei.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7.html


當然,改成G調的原因可能是上述原因兼而有之。


總之,實際就是會演出G調的版本。但根據線民的回報,樂團方面一開始並不知道大師打算這麼做,因此當大師本人來到台灣後,團員們才為了是不是要自己重新移調抄譜而手忙腳亂。幸好,大師不是「自己爽就好」(笑),而是自己重新把樂團的譜也一起改好了,樂團方面才鬆了一口氣的樣子。


據說,大師自己全部重新改編,並不是單純的把樂團的譜移低一個全音而已,而是整體考量過搭配獨奏樂器的音域與平衡的關係。一開始聽到線民說,大師自己重新改編過時,外行人如本教主,還以為是要把一部分的伴奏移高八度,以免蓋掉獨奏的低音;不過,結果實際現場聽了演出後,才發現這是憨人的想法。其實是有的地方調高、有的地方調低,非常有意思,感覺有學到幾招。


言歸正傳,聽到上述種種的八卦後,就更人對這場音樂會抱持好奇心了,對吧?


*這種好奇感,有點像是自己的國語暢銷金曲被隔壁棚的高手拿去Cover成台語版,特別讓人在意。(笑)


到了演出當天,也就是今天。本教主就滿懷期待地騎上你拜可,在假日空曠的台北街上奔馳。因為氣候宜人又一路暢通,忍不住就「獸性大發」....嗯,是「詩興大發」,一面飆、一面吟出了以下的打油對:


秋夜良月乘風去

快意順心妙音來


沒想到最後這三個只是硬湊出來的「妙音來」,剛好就成為這場音樂會的最佳預言(大笑)。


音樂會的開場也是大師改編的巴哈作品。大師的調音非常獨特,與其說是調音、更像是「暖身」、而且是要樂團跟著一起暖身,像是吹管樂人都很熟悉的「3D」一樣的感覺,只不過不是死板的「1451」和聲進行,或許也可以說是一種「開場白」?這樣的暖身中,偶爾會聽到大師的即興,就像大家常聽的音樂會調中的各種花式跑手指一樣。其中,甚至出現了巴哈的大提琴無伴奏,令人莞爾。


然後,重頭戲的莫札特協奏曲,就在獨奏家跟著樂團一起齊奏開始了。


說到獨奏家跟著樂團一起齊奏,似乎是巴洛克時代協奏曲的一種傳統。進入古典時期後,這個習慣才慢慢消失(粉累咩!)。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習慣,滿多協奏曲、特別是莫札特的協奏曲的獨奏聲部樂譜的第一頁都會把樂團部分一起印出來。以前年幼無知時,總覺得那就是印來給獨奏家「提詞」的。結果大約十多年前,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副首席葉強先生來台灣拿著巴賽單簧管演出這首協奏曲時,也是從齊奏就開始吹,才知道真的可以跟著樂團一起齊奏。


有趣的是,如果是單簧管演奏家有體力想要演序奏,演的是第一小提琴的主旋律。但Azzolini大師卻別出心裁,演的是大提琴/低音管的低音部分,就是不強求炫技的自然。


另外,考慮到樂器的性能、音域不同,個人聽起來大師的詮釋更接近歌劇獨唱的方式,加上很一大利式的獨特幽默感,讓人覺得果然音樂就是要「互相碰撞才能激出新的火花」。其中頗有些段落,甚至覺得單簧管演奏者也很應該參考採用。


*當然,真的拿大師的招數來使用十之八九也可能挨罵。但從別的領域學到新的思路,也是表演藝術中很重要的一條路。


但也是因為樂器性能與音域的關係,有些句子還是不得不上上下下修改,以單簧管人的角度聽起來還是會有點怪...這種時候,就得說一句:鄉親啊,請珍惜單簧管界有巴賽單簧管這種可以讓作曲家充分發揮到三個八度半音域(B2~G6)的歷史遺產,其他的樂器真的很難模仿呀!!!!


不管怎樣,大師的精彩演奏當然是引起來滿堂喝采(美中不足的是現場出現超大聲、可能長達一分鐘的手機鈴聲),於是冒著可能超時被罰錢的風險,又演出了另外一首應該也是大師親手改編的巴哈作品當作安可。大師並沒有因為這是安可而隨便吹吹,個人聽起來,甚至比開場的那手還精采很多。


只能說,在國慶日當天能欣賞到如此好聽的音樂,真是無比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